“三段八步聚点授法”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9-09-10 06:25陈伟达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69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陈伟达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怎么改,其核心的价值一定是围绕学生的主体而言的。“三段八步聚点授法”是基于“启发式”教学原则,又兼顾了新的现代教学观,其核心价值在于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追求“真”课堂。

【关键词】“三段八步”;聚点授法;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模式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遍地开花。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怎么改,其核心的价值一定是围绕学生的主体而言的。本模式是基于孔子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又兼顾了新的现代教学观,其核心价值在于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追求“真”课堂。该模式首创于番禺区2012年“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之始,由笔者主持研制。随着实践的深入,“三段八步聚点授法”这种通用的教学模式便逐步固化下来。目前,本模式已在本区域中小学广泛试行,得到了普遍认同,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二、模式的构建

第一段:自主研学、检查研学。没进核心问题之前,称之为“课前研学”, 其目的是扫清进入核心问题的外围障碍。

1.自主研学

自主研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老师将明天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写成导学案呈现给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呈现包括应知应会的背景资料、学习目标、字词、阅读内容、练习题目等。具体呈现方式通常称之为“讲学稿”。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围绕导学案的问题生生之间进行互助讨论,增加生生互动。

2.检查研学

检查研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用小测验的形式,检查预习的情况,解决一些小问题。

第二段:小组研学、问题聚点、思维聚点、归纳受法。进入核心问题之时,我称之为“课中研学——聚点授法”,其目的是解决核心问题,积累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

1.小组研学(聚点,发现问题)

首先,是通过生生互教的方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其次是小组汇报学习情况,直接对接预习提供的问题,暴露疑难地方或新的疑问点。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注意收集与分类,着重暴露问题所在。

2.问题聚点(启发,解决问题)

问题聚焦环节,老师需在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或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进行点拨,提示性地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研学。

3.思维聚点(探究,思维聚焦)

思维聚点环节,教师提取出有必要让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或必须大家形成共识的地方以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进行集体讨论。

4.归纳授法(建构,方法升华)

归纳授法环节主要是师生共同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思维整理,形成一种对应这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第三段:巩固拓展、布置预习。解决核心问题之后,进入到“课余研学”环节,其目的是拓展核心问题,巩固学习内容,为下节课堂奠基。

1.巩固拓展

在巩固拓展环节让学生对应学习要点(核心问题)有选择的进行巩固训练或拓展训练。

2.布置预习

在布置预习环节主要任务是布置新的研学任务,下发新的研学案(或讲学稿),包括應知应会的背景资料、学习目标、字词、阅读内容、练习题目等。

三、案例举隅

1.小学阅读教学案例(番禺区石岗小学阅读教学案例《秋天的雨》(第一课时)教学片段)

片段背景:重点与难点是“五彩缤纷”的理解与运用。

①课前研学:明确目标后,进行了“师生合作梳理学习”和字词的预习情况检测:“同桌互检,师对个别声调、翘舌音、轻声进行指导,开火车检查再齐读”“抽检带有多音字的句子,结合《学评》,检查反馈”。这一段教学实施以后,学生对《秋天的雨》已有基本了解,对阅读障碍基本扫除,简洁而有效。

②课中研学:

小组研学:研学任务: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学生朗读,小组讨论,教师巡堂)

教师适时提示:阅读文章要关注段落中的关键句,尤其是总起句。

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在聚焦问题,“阅读文章要关注段落中的关键句,尤其是总起句。”教师的这一提示,让学生在朗读中关注关键地方,重点的问题。

问题聚点:感情朗读,品秋温柔

——追问:秋天的雨是怎样打开秋天的大门呢?

——互评:能不能读出悄悄的感觉。引导学生感受秋天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身边。

这一环节,既是过渡,也是铺垫,教师是在为下面的重点、难点教学减轻压力,而且依旧是通过读来得到启示:“秋天的雨是怎样打开秋天的大门”。

思维聚点:精读品味,感悟美丽

——追问:秋雨把颜色都给了谁?

——点拨:把他们用圆圈圈出来,把颜色词语用方框框起来,再认真观察课文插图,想象画面,把最精彩的想象说给大家听。

方法归纳:熟读成诵,内化美丽

——授法:抓住关键句子,巩固利用插图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训练: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练习说话。(秋天把____分给_____,______。)

——感悟:拟人手法的作用与效果。

这一环节,“聚点授法”十分到位,整个环节“聚点,启发,探究,建构”一气呵成,学生对“五彩缤纷”的理解完整通透,而且教师“抓住关键句子,巩固利用插图理解词语,教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授法自然,顺理成章。

③课余研学:

用颜色提示,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用填修饰句子的提示,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用插图提示,齐背第二自然段。

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有效补充,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悟“五彩缤纷”的秋天色彩。然后,很自然进入“学生谈感悟”以及“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整个“聚点授法”(模式的第二段)教学过程,语文学科特点十分明显,突出了整体感悟,重视句段关系,坚持以读为本,教会读中感悟,通过聚焦“五彩缤纷”的理解,学会了表达方法。

2.中学作文教学案例(石碁二中作文教学案例《学习抒情》)

教学主题:唯有真情最感人——学习抒情

教学目标:在写作中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

教学过程:

①课前研学:梳理知识(略)

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有关抒情的一些知识

佳作展示:我发现父亲老了的那一刻(学生凌倚平习作,此略)

通过展示同学所写的文章,以学生的作文为例,展示正确运用抒情的效果。既肯定了学生,又让学生对抒情这种表达方式有了直观的感受。

②课中研学:小组研学:从教材的例子中归纳间接抒情的类型。

——小组充分研学,回忆学过的内容。

材料一:(略,文段选自魏巍《我的老师》)

示例写法:融情于事

材料二:(略,文段选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示例写法:融情于物

材料三:(略,文段选自《秋天的怀念》)

示例写法:融情于景

材料四:(略,文段选自《走一步,再走一步》)

示例写法:融情于理

材料五:(略,文段选自《台阶》)

示例写法:融情细节

——教师适时点拨:从教材的例子中归纳间接抒情的类型,唤起学生对名篇中抒情段落的回忆,更好地理解了间接抒情方法。

②问题聚点:如何写好一段话?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③思维聚点:

步骤一:回忆生活,寻找让你产生各种不同情感的小例子。每例子用一句话表达。

例,悲伤:亲人去世了。回想往事,悲伤难过。

提示:在回忆例子的时候只需将事件说清楚即可。

步骤二:创设情境,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

示例:悲伤:小时候,我爬树摘槐花,外婆给我做槐花饼。那时很快乐。可现在外婆去世了。

步骤三:寻找动情点,深入细节,为素材加工,将情感表达得更细致。

提示: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

景:选取与心情匹配的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修辞手法,加上暗示人物情感的词语。

示例:动情点:我摘槐花,外婆做槐花饼的温馨情景。

步骤四:下笔成文,详写情景。细致地刻画打动你的那个情景。抒发你的感情。

步骤五:习作示例

具体细致的“帮扶”,给学生写作提供适当“脚手架”,让写作的过程变得具体且可操作;示例的提供,使方法的呈现更直观,从而减少学生对写作的茫然和畏惧感,把教写作的途径,变成一种“可教可学的步骤和程序”,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抒情的技巧,较流畅地进行语言的表达,完成写作的任务。

④方法归纳:设计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环节,强化抒情的几种表现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上述的抒情方法,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表1 学习活动三:交流与评价——评价表

3.课后研学

作业:修改堂上的练笔。根据所学,适当增加抒情的成分。

这节写作训练课的基本思路就是聚焦写作方法,对写作训练作精细指导。针对学生在写作上的困难而聚点写作技巧上的突破。由于步骤清晰,分解成几个环节,学生易學易懂,一气呵成。

参考文献:

[1]丁有宽,戴汝潜,朱作仁,田本娜.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

[2]冯润胜.研学后教[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深度教学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美文阅读USE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