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效果

2019-09-10 14:55宁鹿通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媒体

宁鹿通

摘 要:新媒体时期的纪实摄影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媒体开拓了数字传播平台;网络媒体实现了频道化的纪实摄影传播;摄影团体及个人借助网络媒介同样为纪实摄影的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传播方式变化, 使得纪实摄影与媒体、受众形成了良性的一体化的关系状态, 使受众的接受程度提升, 但同时也缺乏有深度的纪实摄影作品。

关键词:新媒体 纪实摄影 频道化传播

新媒体的发展在21世纪之初呈现高歌猛进的状态, 但是纪实摄影对于新媒体的反应相对是比较滞后的。原因在于20世纪九十年代纪实摄影的传统就是走向民间, 走向普通人, 但是对于网络新媒体的传播, 由于技术、传播方式的陌生, 加上信息社会的虚拟性与他们的描述对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所以一直未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一、新媒体时期纪实摄影的传播方式

(一) 传统媒体的数字平台传播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 除了最初几家以互联网技术起家的大型门户网站之外, 最早抢滩登陆的就是一些大型的传统媒体或者媒体联合机构, 他们进行了网络布局。例如千龙网, 这是全国第一家由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新闻网站, 于2000年3月7日开始筹备, 5月25日正式开通。这是一种颇具远见的网络布局。它率先占领了首都区域的网络阵地, 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前沿。此时恰好是2000年, 一个新的世纪的开始, 传统媒体借助新的媒体形态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此时网络媒体的问题也非常明显:首先, 当时的地方传统媒体仍然是多数处于观望或者不屑于网络媒介的态度。其次, 传统媒体惯有的思维并没有随着网络阵地的开辟及时地转型, 导致初期的网络媒体仍以旧面目示人, 如界面过于严肃、排版不够轻松活泼等。

(二) 网络媒体的频道化传播

商业网站在图片领域的运用和布局要比传统媒体敏感得多, 也更加得心应手。腾讯和新浪先后开设了图片频道, 并且开启了青年摄影师成长计划, 由这些门户网站提供平台和支持, 给青年摄影师展示作品的机会。这一举动既是适应网络对图片的大量需求, 同时也是为网络媒体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摄影力量。这两家大的平台, 也给了纪实摄影充分的发展空间。

新浪图片频道的纪实摄影栏目包括《看见》《新青年》, 同时还专门开辟了扶贫类纪实摄影栏目《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少》专注于扶贫这一话题, 其栏目宗旨具有人文关怀意识:“我们记录和传播中国扶贫故事, 感人也好, 悲情也罢, 贫穷不是他们的宿命, 揭丑也不是我们的目的。”从栏目设置来看, 新浪图片兼顾了社会纪实摄影和专题类纪实摄影, 二者均属于纪实摄影的中坚力量, 并针对年轻人设立了专门的栏目, 这样一方面为自己作为网络媒体培养了年轻受众, 同时也吸引了年轻的摄影师群体的参与热情, 培养起年轻群体的图片阅读习惯。

(三) 摄影师个人的数字化传播以及民间纪实摄影团体的数字平台传播

微信、微信公众号、微博、个人博客等, 给纪实摄影师提供了个人传播的平台, 作品展示、思想交流、学习查询等功能都通过这些形式来实现, 使纪实摄影的传播有了一个看起来更分散但是也更广泛的途径。

相对于门户网站的平台传播, 摄影师个人对作品的数字化传播在题材上的局限性比较明显。其中之一便是由于个人摄影兴趣和爱好的不同, 摄影师个人对于纪实摄影的传播内容方面是有所偏好的, 形成的也是片段式的、碎片化的传播, 很少形成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二,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与空间无限特征使得很多内容无法实现有效传播。第三, 从网络论坛, 到博客, 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等平台, 体量越来越大, 但是平台的传播越来越强, 而个人的传播越来越弱。

新媒体时期, 纪实摄影的传播力量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职业摄影师, 包括体制内的摄影记者, 以及20世纪九十年代延续下来的纪实摄影力量和新生代的纪实摄影师。另一部分则是由网民承担的对社会的纪实。此时的职业摄影师在纪实摄影创作方面表现出清晰的思路和表达意识, 借助数码相机的便捷性, 创作的便利性增强, 更进一步开拓了创作的领域和视野。职业摄影师的作品传播渠道多为个展、联展、参赛参评等, 较少进入公众视野。

二、传播效果与影响

技术提供的有力支撑, 让那些对准了社会心理需求和痛点或者泪点的纪实摄影内容, 在短时间内通过媒体或者公众的自发传播或者是二者力量结合的传播, 迅速形成社会关注的热点, 或者形成一种高度贴合时代心理的话题延伸, 传播速度之快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纪实摄影的常态化传播, 与媒体、受众形成了良性的一体化的关系状态。借助于社交平台、新闻客户端、图片网站等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渠道, 纪实摄影的传播实现了常态化, 进入了这些平台或端口用户的日常化、碎片化时间, 并且还能够因为纪实摄影与受众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而实现二次传播、多次传播, 纪实摄影仿佛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纪实摄影与媒体和受众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联系。常态化的传播增加了纪实摄影与公众接触的机会和可能, 但同时也给传播效果带来了挑战, 即图像阅读的浅层化、快速化, 并不能充分给予纪实摄影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审读的时间与空间, 这看上去是一件两难的事情。在新媒体时期, 纪实摄影不仅面临着创作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面临着如何实现与公众深层沟通的问题。

纪实摄影的受众接受度提高, 但是“侯登科式”的现象缺乏。新媒体让纪实摄影随时随“地” (不同的渠道和平台、终端) 都能与受众接触。对受众来说, 纪实摄影所提供的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视角与以往的传统媒体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样的反差吸引着受众对纪实摄影关注世界的角度产生兴趣, 此时图像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媒体受众对纪实摄影的接受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 虽然纪实摄影让受众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信息泛滥成灾的时代, 获得驻足停留、静静思考的瞬间, 但终究还是敌不过信息的快速更新对纪实摄影的淹没与埋葬。纪实摄影师们不断地提供观察和思考, 受众却最终还是更快地回归到新媒体为其营造的充满美丽、清新、消費、欲望的现实中。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