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类图书在心理学视角下的“畅销基因”

2019-09-10 14:55方倍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6期

方倍

摘 要:从古至今,人们总是特别青睐文学类图书。借助心理学的视角,我们能够挖掘文学类图书引发的心灵共鸣,进而探寻文学类图书隐藏的“畅销基因”。

关键词:文学类图书 心理学视角 “畅销基因”

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图书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衣食住行一样,与人日日相见。在古代,欣赏文学类书籍似乎只是“有闲”“有钱”阶级的娱情之事,大户人家小姐捧着西厢记读得潸然泪下的场景不断在舞台上被演绎。而如今,文学类娱情书籍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各大图书畅销榜上,文学类书籍总能占据榜首。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总是特别青睐文学类书籍呢,为什么这种类型总能掀起一阵热潮?引发很高热度和热烈的社会反响?不论是在路不拾遗的清平盛世,还是在战火连天的乱世,慰藉人们或空虚或忧愁深重的心灵之物始终能寻觅到文学类书籍的踪影,笔者在这篇文章中从心理学的不同层面细细探寻其中原因,试图揪出这类图书在心理学视角下的“畅销基因”。

一、文学类图书具有“娱情”的功能

没有人能否认,读书是天地间第一大乐事。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里自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之乐在大诗人那里,似乎成了比男女饮食更让人愉悦的事。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夏日的月夜星空下,萤火虫明明灭灭的灯火照在一卷书册的行行文字上,这些文字在月夜里似乎也变成了快乐的精灵,随着萤火虫翩翩起舞,这一幕永远映在那个青衣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照亮了他漫长艰辛的一生。这个美丽又温暖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使人们一想到这个故事,会情不自禁地想亲近书本。南朝梁元帝肖绎在《金楼子》中,对其11岁(公元518年)时在会稽常 “卧读至晓”有记载:“吾小时,夏日夕中下绛纱蚊綯,中有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卧读有时至晓,率以为常”。读书之乐,一至于斯,令人心生向往,也让多年做了皇帝的肖绎念念不忘在少年时夜读的快乐。

二、文学类图书具有“移情”的功能

一旦某个人被人贴上“移情别恋”的标签,那这个人绝对非常苦恼地急于摆脱这种负面评价。但是,“移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绝非一个负面词汇,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带有积极正面的功能。“移情”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就是感情转变或转移的意思。人们将内心的情感冲动及欲望追求,转移到其他事物上,从而在内心达到某种欲望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这一现象就叫“移情”。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論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只是冰山一角,而潜意识的世界,是冰山的水下部分,那是一个神秘而广沃的世界。意识是属于理智的,规范我们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而潜意识却是本能的,隐藏着各种欲望和冲动,意识的力量与潜意识的冲动,如果失去失衡,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而在维持这种平衡方面,“移情”能起到很大作用。当人们陷入异常苦闷时,在现实世界里陷入异常强烈的情感冲突中,不得解脱,内心涌起的情感野火意欲烧毁他时,文学类图书就会像一阵甘霖,滴在他的心田上,也浇灭这把野火,让人重回清凉世界。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说:“读过一部小说之后,我们觉得曾今紧张了一阵是一件痛快事,这些快感都起于本能冲动和情感在想象世界中得以解放。”我们能通过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移情”,将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的愁苦失望的情绪全释放出去,也可以在想象世界中,通过“移情”的方法,让欲望得到满足,让身心重回健康。

三、文学类图书具有“解放心灵”的作用

西汉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通过文字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翱翔在艺术想象的天空,心灵得到无限解放,你可以是拥有四海之富的国王,你也可以是躺在树阴下晒着秋日暖阳的乞丐,你还可以是在星夜下龋龋独行的修行者。进入文学类作品创造的世界,你可以超越时空和身份的限制,你可以有千百种人生,你可以拥有“上帝视角”,作为旁观者,看着书中各色人物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可以作为道德评判家,痛骂以十三块金牌逼死岳飞的秦桧,你也可以在月圆之夜与金庸小说中的大侠们在华山论剑。现世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心灵被这个圈套牢牢束缚住,哪有一点自由时光。而文学作品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完全是你置身事外的世界,它超乎你的利害关系而独立。即使你在读一个悲剧故事,为之长吁短叹,为之洒热泪,你也是一个旁观者,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你可以只留下观赏的态度。有哲人说过“人生解脱在于旁观”,你作为旁观者欣赏文学作品时,即使读悲剧时,你完全代入了主人公的命运,可是你可以由受苦的地位移到艺术观照的地位,于是罪孽苦恼变成了庄严幽美。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总被某些繁复的社会俗世规则克制着,只能封闭自己,把心藏起来。可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打开心扉,可以“让生者可以死,让死者可以生”,飞越时空,超越有限的现实,遨游于无尽的时空,体验不同的人生,从凡尘俗世中脱身,享受片刻的轻松。

现代心理学表明,当你沉浸于一件事中,生活的喧嚣和杂音就被屏蔽掉了,你躁动不安的心情会渐渐平静下来,这时,你的心中会渐渐涌起愉悦感,低落情绪会消散。当你捧起书本进入文学世界时,你会在这个世界中获得安全感,你会滋生更积极的情绪,随着书中的人物经历的各种情绪情感体验,会丰盈你的人生。

总之,书始终是服务于人的,我们只有将读者的心理需求摸透,找到文学类图书的“畅销基因”,更精准地满足读者的潜在心理需求,就能打造更多的畅销类文学图书,更好地为人们的心灵世界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2.陶渊明. 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萧绎.金楼子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