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19-09-10 07:22马德友
青年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措施

马德友

摘 要:当前国家注重对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心理健康则是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与新思维,属于重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需对教育理念予以不断更新,同时还要优化教学方法,结合心理教育方法对教学方案予以设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健康成长。本文首先探讨学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而后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予以提升。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水平;措施

随着体育教學改革的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已属于重要内容,与体育教育有着相互依存与渗透的关系。在传统体育教学中过于注重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多于生理层面开展体育教学,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功教育”提示在生理机能上学生之间差异不大,若学业成绩上有较大反差则主要为心理素质不同所致。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调节学生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心理疾病可有效预防。本文将具体探讨如何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学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

当前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强迫症、忧郁以及敌对等。强迫症主要为怪癖或者习惯性嗜好,例如姿势难看、说话结巴以及咬笔等。人际关系敏感则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公开场合不敢说话,有狭窄的交际圈,与同学合不来,性格孤僻,同时嫉妒同学的优点等。忧郁则主要表现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学习很吃力,上课没有勇气回答问题,身体经常出现不适感,无法承受考试压力,上课不敢发言或者老师在教育时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公开顶嘴,没有经验或者有效方法对矛盾予以处理。偏执则主要表现为怀疑周边一切事物,十分固执,在思想与生活习惯上不同于其他同学。

二、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在体育课中需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标准与相关因素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开展心理保健,主要为对考试焦虑予以克服、增强心理耐受力、对人际交往过程中比较敏感的问题予以有效解决等,防止产生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在体育教育全过程中需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老师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与规律予以认真研究,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身心素质。

(二)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性予以有效激发,使其在课堂活动中自觉参与。可为学生提供类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与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参与中对参与意识予以培养,进而对心理素质予以优化。学生在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过程中可逐渐全面认识自身,充分了解自身优点与缺点,消除自卑感并增强自信。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要多鼓励学生。比如在开展项目测验时对部分由于身材矮小故而成绩较差或者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可肯定其技术水平,同时也要指出不足之处,使学生明白勤能补拙,进而对不利条件予以克服。

(三)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一方面,经研究后发现,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快乐可对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予以有效提升。对于任何人而言,在不喜欢的活动中收获良好情绪体验或者快乐是比较难的,故而需在体育教学中充分使用形式有趣与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可感受到快乐,继而激发对体育课的兴趣。在此良性循环下学生心理保健与卫生获得调节与改善,尤其对于存在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例如忧郁或者强迫症等,效果更明显。另一方面,要增加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性。运动心理学家提出个体被群体吸引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强化、参与活动的机会、群体认同以及竞赛刺激等。个体若能坚持体育锻炼则与他人更容易亲密。体育教师需对上述特点予以充分利用,在课堂中使学生之间多加沟通交流,提倡互帮互学,若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可鼓励学生之间开展相互帮助与保护。在融洽的人际氛围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敌对或者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而言效果更好。

(四)对学生现状予以了解,保证教学的针对性

在课堂中教师直接接触于学生,故而便于了解学生情况。对于焦虑或者忧郁的学生而言其运动能力普遍较差。若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教师应时常引导与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并对学习内容的难度与强度进行合理调节,适当安排竞争性内容或者考试,使学生运动能力与竞争性内容相符,进而提升学习自信心与成就感,使学生更加愉悦。因为若学生自身能力不适应考核内容则会出现挫败感或者焦虑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对于敌对或者偏执学生而言经常出现不遵守规则或者纪律性差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规则性较强,若不遵守规则则会导致失败或者失误,故而在教学活动中要将上述理念持续贯穿,并对其予以强调,使学生意识到纪律与规则的重要性,对不良心理予以纠正。对于人际关系较敏感的学生而言,在与异性接触时通常不自然,若有异性同学在则交流活动极少且不敢做动作,十分害羞。因此教学在体育活动中应对这种不良心理予以疏导,使学生正确认识与异性间的友谊,增强沟通交流。可设置一些由男女生共同练习的活动,例如做韵律操或者集体舞等,可有效改善学生心理状况。

(五)对体育设施予以更新,提供优良教育环境

首先学校应具备优良的体育场地,可为学生开展快乐体育打好基础。在设置体育馆或者购买体育器材时不一定要十分正规,但是一定要将实用作为主要前提,确保体育课能够顺利进行。此外,需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并给予合理营养,对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尽量去除,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需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由于不同学生间存在不同的心理状况,故而反应也不一致。若忽略这一点则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需积极采取措施,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促使学生不仅可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增强体质的技能,还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清.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8).

[2]晁嘉文.浅谈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J].华章,2013(15).

[3]庄国宏.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调节学生不良情绪方法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4).

[4]郑丽丹.运用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提高体育教学活动质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5).

猜你喜欢
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船舶碰撞事故的防范和应急措施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小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WTO:新增贸易限制措施 创2008年以来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