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理论与实践》

2019-09-10 22:20王薇陈兆瑞周慧莹
锦绣·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

王薇 陈兆瑞 周慧莹

摘 要: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和加深,在各国间的交流中,翻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际途径,翻译活动越来越频繁。因此,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活动。如果只有翻译实践没有翻译理论,那翻译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无源之水,没有实践证明的理论是无本之木。这要求我们语言学习者 对中西翻译发展的历史阶段有正确、清楚地认识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对中西方翻译历史阶段及其翻译理论做了简洁地概括,旨在能对翻译工作者和翻译专业本专科生起到引导作用,帮助他们入门。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时发生的战略转移。对外开放和国际上的合作交流都需要语言为桥梁,语言翻译便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活动;中西翻译名家

(一)那么人类为何会有翻译这样一种活动呢?在西方社会,人们认为翻译之出现,其重要原因在于人类的巴别塔情节。《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提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建造通天塔的工程,也不得不搁置。即便如此统一语言,达到沟通无障碍,这也一直是人类的一个夙愿。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Babel,(巴别塔)就是讲的贯穿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人的故事。影片的结束语写到 ”the brightest light in the darkest night”.寓意着即便是在沟通困难重重的环境下,人类还是克服一切阻力来达到信息传递和交流。

在中国,最早的翻译起源于《越人歌》的翻译,相传是中国第一首译诗。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一首歌,歌词中唱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情诗。有人说鄂君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后,就微笑着把她带回去了。

中国近现代的著名翻译大家:严复(1854—1921),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即: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 iveness),雅(elegance)。“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信”强调对原文的忠实;“达”强调我们翻译的文章语句要通顺;“雅”则是翻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七十余年,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比如,《登高》里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曾被诗人余光中视为无法翻译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无边落木,‘木’后是‘萧萧 ’,是草字头,草也算木;不尽长江,‘江’后是‘滚滚’,也是三点水。这种字形,视觉上的冲击,无论是怎样的翻译高手都没有办法的。”许渊冲说,“萧萧下”3個字被译成“shower by shower(一阵又一阵、纷纷洒落)”,这是著名诗人卞之琳翻译的;许渊冲翻译了其余部分,以“hour after hour(时时刻刻)”结尾,和卞译合辙押韵、珠联璧合,音义双绝,闻者称美。这个要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源语在翻译成目标语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以几句诗歌为例,I love three things,the sun,the moon and you,the sun for the day,the moon for the night and you forever.大家单纯如果字对字翻译,可能会翻成,我喜欢三样东西,太阳,月亮和你,太阳是我白天爱的,月亮是我晚上爱的,而你是我永远爱的。但是如果我们融入中国传统的意象,译文则变成了,浮世万千,挚爱有三,喷薄朝阳,毫秒皎月,不及汝尔,沧海桑田。由此可见,汉语和英语的语言都很美。

傅雷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自成一家,他翻译的某些作品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他“追求神似而非形似”的风格,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大批翻译家。Spiritual conformity.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or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Nida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了解了一些理论基础上,怎样才能好翻译工作呢?无论是翻译爱好者、初学者、或是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专业翻译人员,常常都会想起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一名翻译,译者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精通源语言及目标语言

一方面,译者只有精通源语言,方能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含义及所想要达成的目的;另一方面,译者只有精通目标语言,方能对源语言进行准确地转换翻译,以展现源语言所想要展现的内容。

2、深刻的源语言及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认知

总所周知,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有许多差异,涉及到语言表达方式、生活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考虑文化背景因素,尽力消除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那样才能成功达到信息转换交流的效果。

三、结语

翻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即便是翻译大师严复,也不免有译事三难之叹。像本人这种才刚刚开始学习翻译的人,则更不用说其难度了。但 是,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只要译者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地熟练精通原语和译语,不断地扩大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改进原语和译语的表达能 力,熟练应运相关的翻译技巧,就一定能够达成佳译。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议许渊冲之文学翻译理论
再谈文学作品的可译性
从“动态对等”的视角探讨英语习语的理解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