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四力”锤炼  写好“三有”作品

2019-09-10 04:55刘 莹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5期
关键词:三有作品四力

刘 莹

摘要:干上新闻这一行,既要苦干,这是决心和态度;又要巧干,这是方法和技巧。不管是苦干或巧干,要害都在于肯干,要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凌云壮志,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要有“铁棒磨成针”的拼搏精神,要有一丝不苟的“绣花功夫”,要在“积跬步以致千里”中锲而不舍。只有在新闻事业上“衣带渐宽终不悔”,炼好新闻行业的基本功,才能实现厚积薄发,写出优秀新闻作品。

关键词:媒体融合 “四力”锤炼  “三有”作品

任何荣誉都沾满着汗水,好成绩背后必有好故事。今天回首过去,虽然有往事如烟、岁月变老的伤感,但也有雁过留声、踏石留印的喜悦,闲暇时拿自己的新闻作品集翻看,常会自我陶醉。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采访故事,回忆起来让人温暖和感动。借用法国作家萨克雷的话:“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思路决定出路, 苦干赢得实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当了耕牛就要耕耘,当一天和尚就要撞好一天钟,当了新闻记者就要用作品交答卷。

一、面对转型,要有自信心和危机感

什么是锤炼“四力”,就是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广大干部的要求。

什么是“三有”作品,就是“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

“四力”和“三有”,构成了我们今天传媒界内容生产的工作路径和追求目标。不过,要当好“四力”“三有”新闻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

解决思想和观念,首先要树立信心。“不是打虎将,不敢上虎山。”我们既然选择了新闻职业,就要有“融媒发展,内容为魂;传媒精品,舍我其谁”的信心。在互联网、大数据“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当今时代,传媒行业“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新兴媒体强势崛起、高歌猛进,传统媒体四面楚歌、面临考验。另一方面,媒体行业仍然是当今的热门行业,就业通道依然拥挤。年轻人能够一路闯关过隘,进入主流媒体工作,无疑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对搞好新闻工作应该有足够信心,应该充满干事创业的朝气和底气。

当然,在万马奔腾、千帆竞技、百花争艳、九牛爬坡的融媒体时代,既要有自信心,更要有危机感。当记者,需要的是“拿作品说话”。“平台融合,流程再造,策划先行,内容为魂。”“围绕中心工作抓原创,围绕社会民生抓爆款。”在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的媒体融合发展思路中,浓墨重彩地把内容生产摆在了重要位置。当记者,不管你文凭多高,颜值多靓,口才多好,最终能证明你的是优秀作品。优秀作品从何而来,靠激情,靠深入,靠扎实的采访和写作上的绣花功夫。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有高度的危机意识,勤勉敬业,拼搏奋进,成为对单位有用人才,才不会被淘汰。当记者不能只跑机关、泡会议、写材料稿,当新闻复印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干结合,练好内功,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写出精品稿件。打铁要靠本身硬,磨刀不误砍柴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神通”就是过硬的新闻“四力”。与此相反,“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因为自己不行,经不住水打,怎能过河?

在新闻工作上如何找到“各显神通”的制胜法宝,这就要找准目标方向,用好宝贵时间,加强“四力”锤炼,克服本领恐慌。

二、锤炼“四力”,积跬步才能致千里

无论媒体终端呈现方式如何千变万化,都离不开具有深邃思想的文字表达和文本原创这块“基石”。“导向为先,内容为王,受众为本,采编为宝”,四者构成了当下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价值取向。内容是新闻的本源,没有内容产品,渠道建设就成摆设。

搞好内容生产,记者要有采写稿件的硬功夫,要有新闻从业的“十八般武艺”。

硬功夫就是要加强“四力锤炼”,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强调要深入现场。“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坐机关、编材料,不愿走下去、蹲下来吃苦受累,不深入调研采访,如何写出“沾泥土”“带露珠”的好新闻?习近平总书记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这精辟地指明了“采访越深入,作品越精彩”的道理。中央和地方宣传新闻部门强调“走转改”、蹲点调研,就是把锤炼“脚力”放在了重要位置。要实现“内容为王”,就要“到现场去”。

“眼力”就是发现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判断、善于辨别,以唯物辩证法为“显微镜”“广角镜”“望远镜”,炼就一双能“见人之所未见”的慧眼。

“脑力”是决定新闻作品水平高下的关键。思想是新闻的灵魂,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取决于报道思想的穿透力。只有永不停歇的“脑力”锤炼,才能采写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卓越气质品格的新闻作品。

“笔力”是对新闻事实的呈现能力。在文本写作中,文字表达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要学会运用各种新闻文体,同时包含记者对图片、短视频的拍摄能力,以及策划、采集、加工、分发、反馈全过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当然,对于“四力”的理解,脚力强调的是深入现场,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这不是难题。眼力、脑力、笔力则靠天长地久的新闻业务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深入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根深才能叶茂:“欲流之远,必浚源泉;求木之长,必固根本。”

贵州日报提出“追求思想的光芒和泥土的芳香”的理念。“思想的光芒”从何而来,就是新闻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对客观事物的洞察能力等。多年前,中国青年报的名记者有一个观点:“新闻是用思想写出来的。如果没有思想,即使你健步如飞,也写不出好作品。”中学课本上《游褒禅山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达了思想和文化积累对于写作的作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新闻客观事实的深刻价值,是靠记者去发现和挖掘,新闻的思想深度决定作品的成色。“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加强新闻“四力锤炼”,才会让新闻作品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如何锤炼“四力”,对于党媒记者来说,一是要学好理论政策,增强新闻判断能力。新闻判断能力就是政策的学习和掌握。要把学政策当作一门必修课,既掌握政策,又积累政策金句,写稿时才能 实现文学语言与政策语言的融会贯通。

第二,要不断加强文字文学修养。新闻是语言的艺术,是对客观事实的生动表达。标题怎样画龙点睛,开头怎样写,讲故事如何绘声绘色,就靠文字表达功夫。

第三,要炼好新闻表达的“十八般武艺”,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立体传播呈现方式。

当然,今天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很多,干上新闻这一行,既要苦干,这是决心和态度;又要巧干,这是方法和技巧。不管是苦干或巧干,要害都在于肯干,要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凌云壮志,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要有“铁棒磨成针”的拼搏精神,要有一丝不苟的“绣花功夫”,要在“积跬步以致千里”中锲而不舍。只有在新闻事业上“衣带渐宽终不悔”,炼好新闻行业的基本功,才能实现厚积薄发,写出优秀新闻作品。

三、新闻生产,“三有作品”可以这样写

锤炼新闻“四力”,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三有”作品。

“三有”作品中,思想、温度、品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是通过对政策的把握,让采写的稿件扣紧时代主旋律,凝聚发展正能量,传递社会好声音。温度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作者诗意表达的能力。标题制作、导语写作、结构设置、细节描写,既体现作者的文字文学功夫,又体现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

凭着多年的写作经验,个人认为,如果把一篇新闻稿件看成一条龙,主題就是龙头,标题是龙眼,故事是龙身,而让整条龙鲜活起来的,是外表看不见的龙骨和龙筋。龙筋和龙骨是用诗意表达的政策性语言。有了政策性语言穿插,文章才能够立得起来;有了故事,文章才血肉丰满。实际上,一篇新闻稿件也可以看成一篇感性表达的议论文,是用感性表达实现理性传播,论点就是主题,论证就是穿插文内的政策性语言,论据就是新闻故事。

下面,笔者从标题制作、结构设置、导语写作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工作感受。

(一)标题制作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又是主题确立的关键点。就个人的写作习惯来说,写作前的思考、标题的确定、导语和第一部分,需耗费的时间较多。

在标题制作中,媒体不同,标题的选择也不同。

2018年6月,我采写了一篇报道,讲述一位农民利用家乡闲置的草山草坡放养家猪,利用放养家猪与山里泛滥的野猪交配,生产出二代野猪,让野猪变害为宝。这篇稿件在新媒体上的标题是这样的:《野猪和家猪恋爱后发生了什么?大方县农民陶平说:搞到事喽!》,这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而成的,点击率超过了6万,很引人眼球,这就是标题的传神效果。

不过,贵州日报却不能照搬新媒体标题。贵州日报的见报主标题是:《用好青山  赢得金山》。

“野猪与家猪谈恋爱”这条稿件有如下启发:媒体不同,表达方式不一样,好标题能够让新闻变平常为神奇。

(二)结构设置

我们在考虑稿件主题和标题制作时,也会同步考虑稿件结构设置,这在深度报道中更能体现这一特征。实际上,主题选择和结构设置在采访时就已经开始了,这就是新闻判断。记者采访时,面对的题材适合写消息或通讯或深度报道,适合文字表达或图片表达,都要求迅速判断。一般来说,深度报道惯用大标题下有二级标题,才能够层次清晰。二级标题一般三到四个,分为平行式和纵深式两种。

例一:纵向式二级标题:《给乡亲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解析》。(《贵州日报》2017年3月31日头版头条,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三个部分的小标题:

塘约之痛:“空心化”“空壳化”难治,“请酒风”“人情债”泛滥,塘约陷入经济和精神双重贫困

塘约之变:“三权”促“三变”,小支部起大作用,“死资源”变“活资本”,小农户成“大股东”,村庄重新焕发生机

塘约之约:省委书记与村支书的“翻番之约”,村党支部与村民的良风美俗之约,其实都是全面小康之约

例二:横向式二级标题:《挺起大山脊梁——大方县村支书群芳谱》(《贵州日报》2015年8月上中下三个整版)

纵向二级标题,分愚公支书、雷锋支书、开发支书三个平行主题。用短评作统领,每个平行主题下又写三个人物故事。

(三)导语写作

万事开头难,写新闻同样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能够迅速吊起读者的阅读胃口。开头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说,选择采访中最生动的故事,或者是读者最想知道的事情,或展现一个生动的蒙太奇镜头,或巧妙设置悬念等。

例一:《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贵州日报》2014年5月15日,贵州新闻奖特别奖)

【开头】精彩蒙太奇镜头:现场描写生动,人物对话打动人心,人与松的意象紧密联结。

老支书文朝荣从毕节市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回家后,已经是2013年8月。3个月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治疗,他感觉到身体大不如从前,他问儿子文正友自己得了什么病,儿子支支吾吾。他也不再追问,照例每天拿着镰刀巡山,与已经有缸钵粗的华山松近距离接触,可是每每走到村口,爬上两段山路,已累得气喘吁吁。

苍翠挺拔的华山松,从村头一直绵延到山顶。30多座山坡,交织成郁郁葱葱的林海,海雀村掩映其中。文朝荣说:“海雀人选择用华山松构筑绿色生态和谐之梦,就是因为华山松经霜耐寒,在贫瘠的土地里能茁壮成长、涵水养土,还能生籽结果,福荫后人。”

看着父亲对华山松林难舍难分的眷恋,好几次,悄悄跟在后头的文正友眼里噙着泪花。看着父亲身体越来越差,从双脚行走到依靠拐杖才能靠近山林,文正友忍不住劝说父亲:“您身体不好,不要太过劳累。”

“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我只是忍不住想到山林里走走,听听鸟叫,和华山松说说话,我心里就高兴。”文朝荣说到这里,话变得语重心长起来。“儿啊,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你记住一定要守住这些松林,有青山常在,才有绿水长流,不然海雀又会回到过去我们过怕了的苦日子。”

青山有幸埋忠骨,翠松无悔护恩人。时空定格在2014年2月11日,苍天垂泪,林海肃穆,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因患癌症不幸病故,永远和他钟爱的华山松相伴在一起。

例二:《青春,来一次与乡村的深情约会》

自问自答的开头出奇制胜:

你见过这样的人吗——放着年利润上百万元的公司“不管”,让合伙人打理,返乡创业担当振兴家乡的“领头雁”。

你收获这样的感动吗——好不容易扎根城市拥有温馨幸福家庭,却用冲出大山那样的勇气重回家乡,用青春和激情唤醒沉睡的土地。

四、结语

新闻工作是年轻时就能成名的职业,也是“九苦一分甜”的辛苦职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吃得苦中苦,方为新闻人。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既然选择了,喜欢了,就去努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情是新闻的源动力,勤奋是成功的铺路石。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猜你喜欢
三有作品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从“三有”课堂到幸福学校
主题党日活动中的“三有”机制探索
“三有”模式:服务汽修专业的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打造“三有”宣传特色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研究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