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水画中的情感表达

2019-09-10 10:21李想
青年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

李想

摘 要:与西方绘画将科学运用到绘画当中的纯理性不同,中国画更加注重表达一个“意”字。而山水画更需要以“意”来传达其精神所在。中国人的情思在山水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本文主要是通过阐述山水画中的情感表达进而说明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产物,是古人内在文化的外向情感表达。

关键词:山水画;情感表達;意境

在山水画的创作当中,除了外在的笔墨技法之外,内化的情感传递对艺术作品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抉择。艺术作用于情感表达,而情感也作为一种手段在艺术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情感的表达传递与作品之间的微妙关系很难让读者感同身受。因为这种内化情感的隐晦表达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因此,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一种普遍的,可适应性的,可接触性的情感表达。这样的情感表达恰恰是在文化认同下得以舒展开来的,是普遍价值所被艺术传达而得来的。而情感表达的约束性驱使着我们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传递出的普遍情感进行探索。

在中国山水画中,山川河流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然而当真正的山川河流呈现在画面当中的时候,还注入了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达,使整幅作品更加的吸引人,呈现出了更加完整的状态。此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不仅是对来源于对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进行的临摹描写,更需要创作者将内心的情感构思融入到画面当中去,进行再次的“加工”。这是一幅完整的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郭熙有言:“山水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也就是说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游一座山赏一块石,更需要注入自身的真实情感,吸取古人之精华,继承传统文化,这样整幅作品不仅真实完整,而且充满文化底蕴。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绘画主要的功能在于成人伦,助教化。主要是宣扬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礼教所服务的,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并且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并没有以独立的画科形式所出现,因此更加谈不上山水画中的情感表达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脱离了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画种。这是山水画发展的早期,虽然绘画技巧显的古拙粗糙,但在这一时期关于山水画的理论大量出现。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其著作《画云台山记》中就提出“山有面,责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虽只是山水画构思的理论文字,但却能看出是为其道教所服务的。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权的更替交换,政治的动荡不安。儒家思想渐渐失去了维系人心的重要地位,并且士大夫们更是以老子的“清净之学”主张道家的玄学思想。他们将自己心中那份对现实的无奈,对人性的束缚,对当下社会动荡不安的情绪寻求到了一丝精神上的寄托,将这些寄情以山水之间。而第一个将道家思想与山水画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宗炳。他将画山水和观山水画作为一种悟道的行为。因之称为“非画也。真道也”。并且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说过:“圣贤暎一于绝代,万趣融于神思,余復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至此,“畅神”学说成为了山水画中的重要的情感表达。“畅神”论的提出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追求自然,向往大山大水怡然自得的生活。正如宗炳所言:“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严,何以加焉”。虽然当时山水画中所表达的情感难免无奈失落多一些,但却是有了精神的寄托。

而在之后的山水画发展至唐朝时期,不仅有被世人称为“大小李将军”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而且还有一位对当时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王维。不仅是他的山水画笔墨宛丽,更是因为他所传递给人的一种气韵高清的艺术思想。自魏晋时期禅宗思想便传入中国发展至唐朝,而王维经历过“安史之乱”后对自身的政治前途感到一片迷茫,对政权和社会现状感到无奈,慢慢开始了解禅宗,继而参禅悟道。因此无论是他的诗句还是画作都能够体现出来禅宗的思想,当时绘画的功能也从为政教服务转变为画家对自身心灵感受的一种服务,一种情感的表达。此时由于佛学在当时社会的深入人心,文人士大夫们也通过自身的笔墨语言去描绘内心的意境。而王维在这一点上更是将文人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就连苏东坡都对王维感叹道:“谈其诗,诗中有画,观其画,画中有诗。”正是这种文人气质给中国山水画增添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气韵,成为了文人骚客们寄文于画的独特面貌。

随着山水画的不断发展,画家们不断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感悟自然之后对山水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和划分。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首的北方山水画派着重于描绘气势雄伟磅礴的北方山水。以董源、巨然为首的南方山水画派则描绘苍茫华润的南方山水。因此,山水画也因地域的不同分成了“南北两派”。无论是雄伟苍劲的北方山水还是雾气迷蒙的南方山水都是画家们对真山水的一种写照,里面包含了画家们的屡屡情丝,对生活和自然的一种情感的抒发。

山水画发展到宋朝时期,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抒情写意的高峰。苏轼曾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糟垢而已,无一点,反后发者,看数尺便倦。”可见宋人更重视的是直抒胸臆,不求类似。在作画当中不拘泥于绘画的框架,而更多的是表现一份笔墨游离之间的放情荡意。由于绘画材料的更替变换因此山水画发展到元代其绘画技法变得更加丰富,不同于两宋时期在绢上作画,元代作画所用的绵性纸有着很强的晕染效果,使画面可水墨淋漓,亦可干裂秋风。这样就促使绘画多了表现物化之象,与当时的程朱理学得到了契合,传情达意寄兴抒情。在元后期,水墨渲淡之风的兴起高恭克,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等相继崛起。无论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所传达的平和之意还是王蒙《青卞隐居图》所表现得苍翠郁茂都是与他们浓厚的人世情怀所不能分割的。

正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滋养下,中国山水画所传递给人们的情感表达才有了中国古人独有得精神意境,这样的情感传递和精神意境的表达也是符合当下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认同的。因此在山水画创作中,要想表现出自然形态的美来,不仅需要熟练的笔墨技巧,也要倾入创作者的情感,这样才可以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

猜你喜欢
山水画意境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纸巾山水画
春色满园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明代山水画家蓝瑛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