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2019-09-10 10:25王晨荘
青年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情感表现艺术创作国画

王晨荘

摘 要:国画艺术创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意境,讲究“情景交融”。绝大多数的国画作品都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在作品中融入了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本文主要论述了国画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以期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更具有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国画;艺术创作;情感表现

一、中国画的情感意境表现

国画艺术的创作,“首重是立意”,立意是对国画作品进行意境构思的第一步。一副国画作品是否能够扣动人心,是否可以与受众产生心理共鸣,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意境营造成功与否的影响。国画创作往往追求的是人、物、情、景的交融,力求实现心灵共鸣的境界。意境不仅仅是真实世界中精粹部分的艺术体现,同时也是国画的精髓与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融合。国画作品是创作者自我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场域”,每一个笔触都是对意象形象的刻画,是为营造意境的累积。意境常被人称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画之灵魂”,假使中国画创作没有体现出基于意境创造的美学追求,那么画面将仅仅停留在模仿自然的表象层面。

国画创作中突出的“意”属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范畴,是创作者思想凝结和升华的过程。所有的艺术创作要想“活起来”,即所传递的景色“身临其境”,所看到的人物心神兼备,能够引起受众的“感同身受”,就必须要融入创作者的真情实感。《石涛画语录》中写到:“吾写此纸时,也如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强调的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自我进入意境之中的创作体验,也突出了人与自然界中事物的关联性,强调了人与客观事物实现心意互动的绝妙之感。李可染先生曾强调“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由此可见,国画创作的情感表达往往需要建立某种意境,这种意境是创作者情感的承载物。我们在进行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去感受存在于世界间的万物意识,尽可能地将意境与情境融合起来,实现有感而发的境界。情感是国画意境营造的的源泉,体现着一位创作者的艺术修为和审美品质,更彰显着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格局。

二、国画艺术中情与景物的交融

国画创作更多的体现为人的情与自然界中的景物相互交融。著名艺术家刘海粟先生的知名画作《黑虎松》便是人的情与景物之间的互动。尽管从画面中来看,仅有一颗松树,然而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而作《黑虎松》却证明了其对黄山、对祖国山河大地的赤子心怀。刘海粟先生从1918年到1988年先后十次来到黄山,时间跨越了70 年,作品《黑虎松》凝聚了刘海粟先生对黄山数十年深深的眷恋。情之所至之时,刘海粟先生在画作中提写到“十上黄山画黑虎松并遇李可染,1954年夏与可染同画黑虎松及西海,朝夕讨论,乐不可忘。今可染已自成风格,蔚然大家,松下忆之,匆匆三十四年矣。”刘海粟先生将情感倾注到了黄山的景物之中,凝结在了作品之上,实现了国画创作的情与景的交融。由此可见,国画动人心魄之处仍然是其所表达的情感,一树、一景都可能蕴藏着磅礴浩渺的人间真情。

国画创作的过程是将真实的物象转化成为艺术意象,建立心理感受的系统过程。这要求创作者要对真实的物象观察入微,详细解读,达到充分了解的程度,并对真实的物象充满的情感。郑板桥先生在画竹时,需对竹子仔细的观察,形成心中的印象,强化对竹子的认知。郑板桥认为要想画好竹子,画的应是心中的竹子,是“胸有成竹”而并非画的是眼睛看到的竹子,这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创作素材的提炼,经过了创作者艺术思维的加工,使竹子这一创作对象融入了人的情感因素如郑板桥作品《兰竹芳馨图》)。这种从创作物象到意象的升华,生动表现了人的情感与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国画精妙之处。由此可见,国画创作的情感表达将遵循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形成意识→思维加工→艺术创作→情景交融的基本规律。

三、国画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情感表现

无论是我國画坛还是世界画坛中,现实主义永远是绘画创作领域的核心关键词。现实主义所提倡的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是艺术家进行国画创作的基本前提。国画与现代西方绘画存在鲜明的差异性。国画创作的素材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讲述的是真实的生活,例如《清明上河图》、《南宋皇城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等,这些著名国画典藏之作所描绘的都是国古代的现实生活。国画创作不能脱离现实主义的根基,如果了缺少了对真实事物的描摹,将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也无法将创作者的情感正确的寄托在画作之上。只有创作者找到了情感与现实相结合的契机与途径,所创作的国画作品才可能会拥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才能贴近受众的心灵。现实主义是国画创作的根基,真实的世界是国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使很多艺术家不仅仅将创作的目光集中在生活事物,也将创作思维聚焦在真实的社会、历史现象中。中华民族有着漫长的历史,有着既辉煌壮丽又贫迫交困的过去。在抗日战争时期,蒋兆和创作了著名的《流民图》,画面呈现出了在战争背景下,中国人民的颠沛流离和生存困境。《流民图》创作的背景是真实的家国存亡现实,卢沟桥事变以后,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朝不保夕,蒋兆和目睹了国破家亡的一幕而悲愤难当,故而创作了《流民图》以宣泄内心的愤慨和对国家、人民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这种被外敌侵略的国家耻辱引发了创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艺术家用国画作品发出了作为中国人民的呐喊,画面的真情实感引起了国人的共鸣。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国画的创作离不开对现实主义情激发创作者的情感,也更容易与受众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种限,不受地域的束缚,长久地留存着创作者当时的。

参考文献:

[1]万书元.艺术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

[3]邓益民.现代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结构探略[J].文艺研究,2013(2):148.

[4]王兆一.美术审美[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情感表现艺术创作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难忘岁月》(国画)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