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对“优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9-09-10 07:22谌鹏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转化班主任

谌鹏

摘  要:本文试着从如何培养优生进行探讨,分析优生之所以出现问题的教育培养以及自身方面的原因,并通过对优生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家庭,学校,该如何培养他们。优生的培养也是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优生  班主任  转化;

“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笔者工作将近四年了,与学生深入接触后,看到班上一些优生居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上学都是爸妈背书包,放学由爸妈代劳扫地时,笔者对于优生的思考又更深了一层,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把那些“优生”引向阳光大道?

一、“优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

(一)虚荣心强:自负、自我中心。

老师的偏爱、同学的羡慕、长期的荣誉感和优越感极容易转变成虚荣心,使优生形成光环依赖 ,主要表现在: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时时处处想表现自己。

(二)争胜心强:不能正确认识竞争。

优生通常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欲望,他们争胜心强,处处争强好胜,事事想赶超他人,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对同学间的正常竞争存在认识偏差,认为竞争的结果非胜即败,通常缺乏友好竞争,实现双赢的理念和心态。

(三)成就焦虑:不能容忍失败

由于老师、家长寄予厚望,同时自我期望值较高,优生通常有较高的成就焦虑:总想着要超过别人,或者担心被别人超过;尽管非常努力,但又担心考不好,担心发生令人害怕的事情。对失败恐惧和焦虑、想赢怕输的心理重压,使优生变得异常脆弱,偶然失误或老师的批评便一蹶不振,产生失落心理。

二、“优生”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优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偏爱。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表扬多,批评少;看优点多,发现缺点少。迁就、姑息多,嚴格要求少。使用多,教育少。

2.过分考虑优生的“自尊心”和“承受力”。

3.对优生一百个放心。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育者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

(二)优生的心理缺陷。

1.自我意识差。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以自己的兴趣需要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体谅环境条件和他人的处境。

2.性格弱点:(1) 嫉妒心强。(2)依赖性强。

三、如何培养优生。

(一)帮助优生正确认识自己。

一般来说,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但同时,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也有的优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也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还有些优生对自己某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也阻碍着他们成长为教育者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班主任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同龄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二)关注优生耐挫折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中有两类人的耐挫折力比较强:一类是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对生活中的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有足够心理准备的人;另一类是从小经受生活的磨练,对挫折有较强抵抗力的人。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进行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这样,优生平时本来就是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鞥出现的失落感;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生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此外,还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荣誉和失败,不要把荣誉看得太重;最后,要给予优生适当的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脆弱心理,并从实际出发,适时引导他们自觉进行挫折体验,使他们明白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将来就难于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于承受竞争中的打击和失利,难免被社会所淘汰。

(三)关注家庭教育,做到家校配合。

有些家长过分重视子女的成绩,而忽视其他的很多方面,认为“只要会念书,就是好学生”,就在生活中什么事都帮着孩子做。所以班主任通过深入的家访才能了解家长对教育优生的方法,以及对优生的期望值,才能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哪些是对优生产生积极作用的因素,哪些是产生消极作用的因素,从而具体指导与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班主任应改正家长们那种“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传统观念,重视优生的心理品质教育,经常开展优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总之,家庭资源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家庭资源中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自我概念、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等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表明矫治、培养优生问题,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J].开明出版社出版,1999.

[2]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J].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转化班主任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