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手机为媒介的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教学

2019-09-10 07:22陈自洁
高教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微课互联网

摘 要: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信息及活动在面授课堂与网络之间自由流动。文章利用智能手机开展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教学,设计并制作适合手机的多媒体微课及互动环节,将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作为必要的教学设备,轻松实现在线签到、灵活切换面授课堂与网络空间互动,极大促进师生交流与网络自主学习。同时各种学习数据会自动保存在互联网中。本文创新课堂评价方案,根据自动统计的学习数据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更科学的考核。

关键词:智能手机;互联网;双向互动教学;微课;新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026-05

Abstract: Online and offline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is the free flow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and activities between the classroom and the Internet. In this paper, online interactive teaching is efficiently and friendly conducted with the smart phones. Micro courses and interactive activitie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mobile multimedia are well designed and produced. In this new teaching model, the students' smart phones are necessary teaching facilities to carry out easy online check-in, flexible switching face-to-face classes with the cyberspace. Thus active learning in the cyberspace and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be greatly promoted. Meanwhile, various type of learning data will be automatically saved in the internet for future use.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learning data stored online, innovative learning evaluation metrics are presented to evalu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Keywords: smart phones; internet; bidirect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micro course;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互联网+教育”是把互联网当成底层架构,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当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教育发展新形态。高等教育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开展教学既符合新时代师生的需求,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主客观条件。Web2.0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和互动等显著特点,可以将传统的第一课堂进行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体验,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然而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微课和慕课上,该如何将互联网这一工具有效地集成到高校的面授课堂当中,如何建立创新的互联网+教学模式,这在我国高校仍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比如文献[1-4]从理论方面研究微课资源建设及相关技术的问题,文献[5-9]主要研究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包括教学设计、实践案例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等。近两年开始出现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10-17],其中包括很大部分应用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上[10-13],文献[10-13]以“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为突破点,将城市优质资源外部支持农村学校教学;文献[15-17]则对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课堂整合进行探索,比如文献[15]探讨移动互联网实现碎片化时间学习,文献[16,17]则进一步探索将智能手机引入课堂进行教学整合的思路。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很少给出移动互联网整合面授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实践案例,也甚少关注互联网+课堂下的新型学生考核方案。本文从我省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现状出发,探讨移动互联网与本科教学融合的有效方式,将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引入课堂,设计并实施以智能手机为媒介的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方案,提升课堂活力,增强教学效果。

一、本科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 面授课堂容量有限,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局限性,师生不能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很难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学内容难以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无法扩展和延伸。

2. 面授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陈旧,信息化的深入程度严重不足。

本科授课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少量比例的提问和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时间十分有限。除了传统使用的电脑、电子课件、网络视频等手段外,其他信息化手段的應用非常少。近年来,不少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慕课、微课等新的资源形式,并实践翻转课堂。但是大多数微课或慕课在课堂中的应用偏重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没有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和课堂实施等方面进行整合设计。

3. 常用的课堂表现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多数面授课堂只能以出勤率为主,少量课堂回答为辅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台电脑”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如今的大学教学,本科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亟待变革,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创新教学方式,让传统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以手机为媒介的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的新思路

(一)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方案的要素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够让教师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也能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形成头脑风暴。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讲授并非是最重要的,学生积极参与和领悟才是核心。如何才能在教室里实现更充分的交流呢,这是很多教师一直想解决的问题[18,19]。Web2.0互联网具有共享性和互动

性,可以将教学过程向虚拟网络空间拓展,增加虚拟环境中的互动机会,创造一个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积极分享、师生交互的群体学习环境。而每一位大学生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则是连接面授课堂和虚拟网络的绝佳媒介。因此,我们将智能手机作为新的教学设备,利用移动互联网设计新型的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方案(见图1),实现学生主动实时签到、线上线下即时互动、课程课后回顾、补充教学资源以及创新课堂评价机制等多项功能。

图1 以手机为媒介的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方案的要素

我们的互动教学方案在教室传统上课设备的基础上,将每个学生的智能手机作为基本的上课工具。利用手机连接教室和互联网两个教学场所,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活动,并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后。“线上线下互动”也称为“双向互动”,课堂在教室设备和学生智能手机之间灵活切换,互动在线下面授课堂和移动互联网之间双向变换,实现更为立体的互动模式,从而提升课堂互动效果,增加学习时长和学习资源,并实践更科学的课堂评价。

(二)双向互动教学方案的主要内容

如图2所示,我们的新型教学方案主要包括教师面授、网络学习、线上线下即时互动以及新型评价四项内容,每项内容又可进一步细分。

教师面授是指规定学时内教师在教室内的面对面授课。网络学习是在面授过程中以及课后,学生通过手机学习微课、阅读拓展资源、回顾课堂内容、完成练习测试等。线上线下即时互动是本教学方案的主要特色,其基础是授课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网络教学内容和互动环节,利用智能手机将面授课堂与网络教学要素连接起来。学生通过手机即时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并根据要求提交信息反馈;所有参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将自动进行统计,并展示在面授课堂屏幕上;教师现场进行相应的讲解以及进一步互动,并可将互动延长到下课后在虚拟网络中继续进行。“双向互动”就体现在通过智能手机将互动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再由线上回到线下。新型评价则是结合新教学模式而设计的创新机制,利用线上数据的易统计性,将学生课堂出勤以及参与网络学习和课堂互动的情况进行量化统计,综合为学生的课堂成绩。双向互动教学方案四方面的内容环环相扣,共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新型评价的数据来源于面授课堂主动签到、网络学习以及即时互动三部分的情况统计。

三、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教学的实现

(一)双向互动教学的实施步骤

要开展线上线下双向互动课堂一共需要四个步骤(如图3):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外网络学习及互动、课后总结。几个阶段用到的主要教学设备在图3中用虚线标示。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主要是备课,除了准备原来面授课堂的内容和教学材料外,还要特别制作对应于该学时的微课、图文说明、视频等网络资源,同时围绕制作的网络资源和教学内容设计双向互动环节。制作的各个微课等学习资源的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

第二阶段课堂组织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和手机开展面授课堂:首先是面对面理论讲解,然后通过投影和手机引导学生转入网络学习,提交学习结果;在线学习结束后,学习情况马上反馈到教室投影上;教师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和讲解。

第三阶段课外网络学习及互动是将课堂延伸到常规教学学时外,主要针对重点难点以及最新前沿动态组织学生网络学习、相互提问答疑并通过相应评价机制激励写学习笔记。

第四阶段课后总结主要对双向互动课堂的学生表现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图2和表1中专门制定的评价方案,由已生成的多方面网络数据汇总得到。教学效果评估则根据互动中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课后反馈进行总结。每次双向互动教学后都必须进行总结,才能在下一次课堂设计和组织中,对互动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双向互动教学的学习评价方案

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利用了互联网的实时性和共享性以及手机的便携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根据教学方案的特点和图2的内容制定了新型的课堂学习评价方案(见表1)。新评价方案的主要特点是自动、客观、可量化、可视化。在我们的互动教学方案中,所有的网络学习和互动都是基于互联网开展的,每个学生在相应网络课程学习中的所有操作都自动记录下来,包括签到情况、学习微课的比例、参与互动的数量等多方面的数据。这些数据完全由学生的学习操作自动生成,客观反映其日常学习情况,能保存在网站后台中管理,可随时查看并提取统计。教师在课后总结中,将分类汇总这些学习数据。最終,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数=自动记录数据得分*权重1+质量得分*权重2。其中,自动记录数据得分由前面介绍的数据汇总得到,是对学习量的评价;质量得分主要由教师就学生参与互动的具体表现以及写笔记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进行打分,是对学习质量的评价。而权重1和权重2则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定。这样的评价方案不仅契合新教学方案的特点,能更科学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也更能激励学生重视日常的学习积累,更积极地参与到网络学习和互动当中。

四、双向互动教学的实践案例

我们的双向互动教学依托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基于群体学习的互联网+互动教学模式”,目前已在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个别课程中正式开展。我们采用UMU互动平台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一)制作和组织网络微课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制作的网络微课资源包括三种:5分钟语音微课,用于重点难点的进一步讲解;图文摘要,用于要点的提炼回顾;每章测试,用于关键知识点的自测,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类型。语音微课和图文摘要都主要应用于面授课堂结束前或课后进行知识点重温。每章测试则在面授课堂开始时、结束前以及课后三个时间点都可应用,其中课堂测试结合互动环节开展:学生扫码后在各自手机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自动显示在教室投影上,授课教师和所有学生都能马上看到测试的统计结果以及正确答案;教师就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评。结合互动的测试既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在掌握程度上的差别,提升学习积极性。这三种微课的每节学习时间都专门设计在5分钟内,让学生只需要花费一点点时间就能完成学习,达到巩固的效果。

(二)开展线上线下双向互动

线上线下互动环节主要使用签到、问卷、测试、拍照提交答案等几种形式。

1. 网络签到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扫码签到,省时省力且公平公正。

我们在课堂中会灵活使用两种形式的网络签到:一种是纯考勤,另一种是考勤和收集课堂反馈相结合。在第二种形式中,学生在签到的同时需要回答一个诸如“你希望哪部分内容在下节课中加强讲解?”“你对本次课中的什么内容还没有听明白?”等问题,达到即时收集课堂学习反馈的目的。

2. 问卷设计主要用于课程导入时对相关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引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比如在讲授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数字证书前,对学生日常使用的电子支付手段及安全措施进行问卷调研。问卷结束后,会自动统计每条问卷的支持比例(见图4(a)-(d)):如图4(a)显示参与问卷的学生有一半最经常使用手机进行支付,这反映了手机支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程度;图4(d)则反映参与问卷的学生有接近一半认为生物特征检测的安全性最高,这与我们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是相矛盾的,值得特别讨论。通过问卷的方式可直观地了解上课学生对电子支付及其安全性的使用情况与认知程度,能非常好地切入教学主题。除此之外,问卷也可以对课堂教学反馈进行收集。

3. 拍照提交答案主要用于不方便直接用手机进行文字或语音输入的开放性问题场景,通过手机拍照将手写输入的信息进行提交。

对于计算、程序设计、画图等开放式问题,我们采用UMU提供的拍照上墙功能。学生先书面手写答案,然后拍照将自己的回答上传到网络,并自动显示到教室大屏幕上。教师可挑选有代表性的作答进行讲解。学生也可通过手机查看其他同学的回答,互相学习。如果不使用手写后拍照的话,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手机输入类似图画。

(三)学生的课堂评价

由于在目前开展的线上线下互动课堂中,还没有正式组织学习群学习,因此对学习群学习情况这一项未纳入考核。根据表1的评价方案,我们制定具体的评价细则。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对学习量的评价权重设为0.6,对质量的评价权重设为0.4。UMU平台对一门课程下的所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对参加各个微课和互动环节的数量和比例进行自动统计。根据平台的特点,我们根据课程的学习率对学习量进行分段打分,对学习质量则采用加分机制,主要考核课堂互动质量、笔记数量及质量以及回复质量三个方面。在这样的评价框架下,学生参与课程是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对表现积极的、突出的学生进行加分奖励。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提出基于智能手机的互动教学新思路,将互联网技术和便携移动设备应用到高校的面授课堂教学中,构建“互联网+”双向互动教学新模式。在新教学模式下,教师预先设计并制作适合手机应用的多媒体微课及互动环节等网络教学资源,并将网络资源整合到面授课堂中。通过每个学生的智能手机连接面授课堂与線上网络资源,能够轻松实现线下互动与线上互动之间的灵活切换,构建立体的互动空间,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反馈,并能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学习,新教学模式设计了创新的课堂表现评价方案,能够容易地利用Web2.0工具自动保存和统计

的学生网络学习数据,量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更加自动的客观的量化考核。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5]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6]万敏.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6(5):69-72.

[7]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26-32.

[8]周贤波,雷霞,任国灿.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项目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1).

[9]吕琴.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CAI课件设计》实验课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李经媛,张敬品.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创新——评《基础教育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J].高教探索,2016(9).

[11]李玲.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选修课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 2017(2):68-71.

[12]冉新义.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探索,2016(11):35-39.

[13]赵红霞.探究互联网时代英语语言教学的改革——兼评《英语语言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教育探讨》[J].高教探索,2016(5).

[14]桑雷.“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J].高教探索,2016(3):79-82.

[15]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9-16.

[16]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17]郑明祥.智能手机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5):49.

[18]陈自洁.案例教学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实施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47-48.

[19]陈自洁.电子商务课程中的体验式交互教学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72-173.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微课互联网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智能手机今年拼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