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合”交流与精神瘫痪

2019-09-10 07:22骆欢王影君
关键词:对话

骆欢 王影君

摘要:《姐妹们》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正式开启了乔伊斯对都柏林社会人民长期处于天主教的宗教高压之下精神瘫痪的社会问题的披露和批判。以小说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发现对话篇幅较长,几乎占据全文的一半。同时,对话中存在诸多违反英国哲学家Paul Grice会话合作原则的“失合”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白,欲语还休的避忌,还有人云亦云的盲目。乔伊斯通过人物对话中的“失合”现象,将都柏林社会思维能力衰退、道德标尺瘫痪和盲目信仰宗教的社会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这种方式深化了小说主题——精神瘫痪。

关键词:《姐妹们》;对话;“失合”;精神瘫痪;宗教高压

中图分类号:H 3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19)04-0356-05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4.010

Abstract:The Sisters is Irish writer-James Joyce’s first short story starting to announce and criticize Dublin social problems—high religious stress and spiritual par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conversations between the characters.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se conversations violat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proposed by Paul Grice—unwilling blank with disability,helpless taboo with numbness and no opinioned blindness.Joyce arranges this kind of “illogical” conversation to announce thought regression,moral code paralysis and blind religious belief,thus deepens the theme in the novel—spiritual paralysis.

Keywords:The Sisiters;conversations;violating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spiritual paralysis;high religious stress

詹姆斯·喬伊斯被西方评论界推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作为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柏林人》是乔伊斯的第一部作品,久负盛名,它以写实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都柏林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把都柏林社会的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2]。《姐妹们》是这部小说集的开篇故事,也是乔伊斯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正式开启了乔伊斯对都柏林精神瘫痪的披露和抨击。小说以一个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了主要人物的弗林神父死亡的原因、过程以及人们的看法,揭示了都柏林社会中天主教施加宗教高压,人们精神陷入瘫痪的社会问题[3]。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姐妹们》的研究,多从解构主义[4],文学特征[5]等角度探寻小说主题[6]和叙述手法[7],而对于几乎占了小说全篇篇幅二分之一的对话,多数学者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碎片化的证据来探讨小说的主题,鲜有人完整深入地研究小说中人物对话和主题表达之间的联系。英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认为,为了使交流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人们在对话的过程中有意无意遵循着一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这种合作原则有4个准则:1)量的准则(Maxim of Quantity):只提供满足交谈目的的信息量,不能多也不能少;2)质的准则(Maxim of Quality):只提供真实可靠,具有充分证据的信息,不能伪造假的或缺乏确凿证据的信息;3)关系准则(Maxim of Relevance):提供的信息要跟当前谈话相关;4)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表达信息要言简意赅,避免晦涩歧义[8]。本文将结合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从小说各色人物间的对话着手,关注人物对话间违背合作原则的“失合”现象,分析“失合”现象背后的原因,进一步挖掘对话当中的主题含义,为理解和把握小说主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空白:思维之瘫

小说中围绕弗林神父的死亡出现了两个场景的对话。第一个对话发生在舅舅家。老科特到舅舅家做客,告诉众人弗林神父去世的消息。由此,老科特、舅舅、舅妈和“我”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话。身为都柏林社会成年男性的老科特和舅舅是对话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乐意就弗林神父的死亡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舅妈和“我”则话语较少,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这一场对话中,出现了许多代表信息缺失和交流空白的省略号,这是作者乔伊斯设计的“失合”现象,来披露都柏林人语言匮乏、思维混乱、内心空虚、精神瘫痪等社会问题。

下面将举例具体分析人物对话。

例1 “No,I wouldn’t say he was exactly… but there was something queer… there was something uncanny about him.I’ll tell you my opinion…”

“I have my own theory about it,”he said,“I think it was one of those … peculiar cases.But it’s hard to say…”

He began to puff again at his pipe without giving us his theory.My uncle saw me staring and said to me:“Well,so your old friend is gone,you’ll be sorry to hear that.”

上述对话老科特首次提及弗林神父的死亡。他觉得弗林神父的死有点奇怪,想要说出他的看法,可是却断断续续,重复多次,始终没能把他对于神父死亡的真实想法说清楚。短短的话语当中,出现了5个省略号,应有的话语信息缺失,即出现空白。根据英国哲学家Paul Grice 的会话原则,人们在会话过程中往往遵守量的准则——对话中提供满足交谈目的的信息量[8]。而例子中,出现的5个省略号使得老科特话语不连贯,信息表达零散。从舅舅的转述来看,他也只听到了弗林神父死亡,没有理解老科特反复提到的怪异的事情。显然,老科特没有传递足够的信息,未能使听者明白他的意图,违反了量的准则。

对话中,老科特特意加上一句“I’ll tell you my opinion”,強调他自己要说的内容。他极力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事与愿违,话语断断续续,内容重复,信息表达不足。这说明他表达能力差,脑海中一片空白,无奈地陷入不知道如何表达,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的窘境。由于表达和思维能力衰退,他最终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徒留一串表示信息缺失和精神空白的省略号。

其次,小说中张嘴却不知说什么,语无伦次的老科特绝非个例。表示信息缺失和精神空白的省略号并不仅仅出现在老科特的话语当中,也出现在舅舅的话语中。例如,当老科特表示他并不赞同小孩和弗林神父走得太近,舅舅也发表了自己对孩子的成长的见解。

例2 “What I mean is,”said old Cotter,“it’s bad for children.My idea is:let a young lad run about and play with young lads of his own age and not be… Am I right,Jack?”

“That’s my principle too.”said my uncle,“Let him learn to box his corner.That’s what I’m always saying to that Rosicrucian there:take exercise.Why,when I was a nipper every morning of my life I had a cold bath,winter and summer.And that’s what stands to me now.Education is all very fine and large…Mr Cotter might take a pick of that leg mutton,he added to my aunt.”

由于舅母不能理解老科特为什么反对小孩和弗林神父走得太近,因此,老科特做了一番解释。他认为应该让小孩子和同年的孩子一起玩耍,并表示赞同老科特的观点。但是,同样内容的观点表达,老科特语句冗长,意思浅显,而舅舅语言简练,富有深度。由此可见,舅舅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比老科特要强。但是,纵使是这位思维开放的舅舅,依旧在对话过程中陷入了困境。

例2中,舅舅从他对孩子的引导谈到当下教育,煞有介事地评论了一番,使用“all”“very fine”等词,表明了他推崇和肯定的态度。但是,这番本应滔滔不绝的言论,刚起了个头,就在短短几个词之后戛然而止,而下文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言论。同样,舅舅的话语中也出现了省略号,即信息缺失。话语中的空白成了他关于教育的谈论。虽然,舅舅没有传递足够的信息,与例1中的老科特一样违反了量的准则。同时,为了掩盖自己无话可续的尴尬,说了一句毫无关系的“Mr Cotter might take a pick of that leg mutton.” 这又违反了会话原则中的关系准则——提供的信息要跟当前的谈话相关。舅舅谈到自己对教育的看法,说了一半,才发现似乎只能用“fine,large”等浅显简单的形容词来评论教育,显得他词汇匮乏,精神空虚。为了掩盖无话可续的尴尬,他只能硬生生地换了个话题,以“leg mutton”来吸引在场的人注意。例子中舅舅谈及教育无以为继,徒留对话空白,“失合”交际现象说明舅舅也难以摆脱表达能力欠缺,逻辑思维混乱,精神力量不足的困境。

无论是谈论弗林神父的死亡还是都柏林社会的教育,老科特和舅舅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想要表达却无能为力的尴尬处境。由此可见,乔伊斯笔下以老科特和舅舅为代表的都柏林人想要发声,却发现自己失去了发声的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思维和表达能力衰退,成为了一个个欲说却无奈沉默的人偶。都柏林人无法拥有自主的思维能力,精神力量不足,深陷精神瘫痪的泥淖。

二、避忌:言论自由之瘫

《姐妹们》的对话中,除了大量体现小说人物思维能力衰退、精神瘫痪的空白,其他的“失合”现象则直接展现小说人物对于天主教的避讳和忌惮,作者乔伊斯以此来抨击宗教对社会言论自由的限制和道德标尺的摧毁。

甚至于表达欲望强烈,敢于直言反对小孩和弗林神父交往密切的老科特,在谈及关于天主教的“特殊内容”也是欲语还休,躲躲闪闪。

例3 “I wouldn’t like children of mine,”He said,“to have too much to say a man like that.”

“How do you mean,Mr Cotter?”asked my aunt.

对话中,提及弗林神父生前和小男孩来往密切,老科特明确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和像弗林神父那样的人太亲密。但是他却没有明说“ a man like that”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以至于听众之一的舅妈无法准确理解老科特,只能继续发问。具体而言,“that”的内容指代不明确,干扰了老科特和舅妈之间信息的畅通传递。这里,老科特违反了会話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避免晦涩词语。这一“失合”现象的产生源于老科特对于弗林神父生前秘密不可言说的避忌。“表面上,是一个孩子打破了举行宗教仪式的圣餐杯,使弗林神父背上了渎职的嫌疑,导致他愧疚而死,实际上不止如此。‘肩负重任’又过着‘谨小慎微’生活的弗林神父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9]天主教内部荒唐腐败,弗林神父深陷其中。但是天主教对都柏林民众施加压力,不允许发表有损天主教形象的言论,无论是否真实。老科特得知弗林神父的一些状况,但涉及天主教的荒唐腐败,迫于宗教高压,他无法公开明确说明,只能以“that”等词含混搪塞,违反合作原则,造成“失合”现象。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说第二个场景对话出现,舅妈带着叙述者“我”向弗林神父的姐妹们伊莉莎和南尼表达慰问。围绕着弗林神父的死亡和后事的料理,舅妈和弗林神父的姐姐伊莉莎进行了一番对话。这一对话中,弗林神父死亡和丧事的直接见证人——伊莉莎在场。关于弗林神父死亡的更多细节也依次浮现。

例4 “It was that chalice he broke…T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it.Of course,they say it was all right,that it contained nothing,I mean.But still…They say it was the boy’s fault.But poor James was so nervous,God be merciful to him!”

“And was that it?”said my aunt,“I heard something…”

谈到弗林神父的死因时,伊莉莎提到他打翻了圣餐杯。但是伊莉莎说话吞吞吐吐、反反复复,开始说弗林神父打碎了圣餐杯,却立即为弗林神父开脱,以“They say”表示圣餐杯里面并没有什么东西,打碎也无伤大雅,甚至在最后,又以另一个“They say”将神父的死因归咎到《阿拉比》故事当中的少年身上去[10]。而关于弗林神父的死因,除了打翻圣餐杯这个基本事实,其余的,无论是“it was all right,that it contained nothing”还是“it was the boy’s fault”都是间接话语转述。伊莉莎引用人们说的毫无根据的话,违反了会话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只提供真实可靠,具有充分证据的信息,造成了“失合”现象,导致舅妈并不相信伊莉莎的说辞。舅妈表示她听说了一些关于弗林神父死因的事情。她的话语以省略号为结尾,又未说出流言蜚语的内容。在伊莉莎面前,舅妈提到并没有切实证据的话语,违反了质的准则,造成了“失合”现象。同类的“失合”现象重复出现在老科特、伊莉莎和舅妈的话语里,而伊莉莎和舅妈避忌直接说弗林神父的死。即使在私人的场合,里面只有南妮、伊莉莎、舅妈和叙述者“我”在场,但是伊莉莎和舅妈却仍旧避讳明说弗林神父的死因,只敢隐晦地相互暗示一下。这种对话表明天主教对于人们言论的限制已经深入骨髓。

即便在宗教高压之下人们明明应该持避忌态度,但以老科特、伊莉莎和舅妈为代表都柏林人却有非常强烈的交流欲望,说明他们非常关注弗林神父的死亡,小说以此体现天主教在都柏林社会当中的地位之高,存在感之强烈。同时,人们宁愿使用意味深长的句子、省略号来彼此交流,却不愿意公开声讨,不愿意去挑战推翻天主教定下的荒唐腐败的规矩准则。都伯林人宁愿做一个不作为的“帮凶”用隐晦的语言隐瞒众所周知的事实,给那些见不得光的丑事情盖上一块“遮羞布”,当时的社会风气由此可见。

例子中,谈及天主教违背教义的腐败内幕和弗林神父死于宗教信仰丧失,老科特、伊莉莎和舅妈等都柏林人因为宗教原因而对其持沉默容忍的态度。天主教一方面进行违反教义的神职买卖,另一方面对人们施以强大的宗教压力,让人们三缄其口,不敢出声。面对众所周知的天主教众的腐败行为,都柏林人长期屈从于天主教额宗教高压之下,越来越对天主教的荒唐腐败习以为常,他们逐渐麻木不仁,仅仅是将其作为谈资,而不去谴责和抗争,心中的道德标尺已经逐渐失去其作用。宗教高压使都柏林人丧失了言论自由和道德判断力,沦为一个不作为的“帮凶”,自主表达和抗争的意识逐渐丧失,精神力量削弱,深陷精神瘫痪的困境。

三、盲目:认知之瘫

在小说的对话中,乔伊斯安排了一个矛盾:人们谈及天主教的荒唐腐败,尽量都隐晦暗示,对于天主教的认可和赞美,却四处张扬。都柏林人不顾事实和本心,话语中尽显对天主教的盲目靠拢和赞美。当自身认知与天主教的指示不相符时,被修改的也是自身的认知。而最能体现这一盲目性的代表是弗林神父的姐姐——伊莉莎了。

作为已故弗林神父的亲眷,伊莉莎和南尼在家中接待了舅妈和叙述者“我”。由于听老科特说弗林神父的死亡有些奇怪,舅妈好奇地问道:

例5 “Did he…peacefully?”

“Oh,quite peace-fully,ma’am,”said Eliza,“You couldn't tell when the breath went out of him.He had a beautiful death,God be praised.”

对话中,伊莉莎作为弗林神父死亡的见证人,回答了舅妈的疑问。她本可以在说完“Oh,quite peacefully,ma’am”就结束对话,却反常地说了一大串,强调弗林神父“had a beautiful death”。后面的几句都在反复地赘述弗林神父死得非常安逸,美化了他的死亡。这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说话要简练,避免赘述。虽然伊莉莎说神父“had a beautiful death”,但从上下文中可以发现,她言不由衷,以谎言掩饰真相,实际上弗林神父“solemn and truculent in death”,并不像伊莉莎所说的那么安详。伊莉莎违反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盲目向宗教期待靠拢。

在短短的话语中,伊莉莎同时违反了方式准则和质的准则,造成“失合”交际现象,原因在于伊莉莎急于掩盖弗林神父“不体面”的死亡。伊莉莎急切地掩饰源于她对天主教的盲目靠拢。“在宗教至上的社会观念中,‘安详的死亡’不仅仅应该是一个虔诚信徒所希望的。”[5]天主教长期宣扬安详的死亡代表问心无愧的理念,推崇一个信徒理应有安详的死亡。这样的宗教理念的洗礼之下,“安详的死亡”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信徒所必需的。其实,弗林神父诡异的死亡原因和狰狞的遗容引起公众犹疑,一方面伊莉莎对于死亡的宗教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受到其他人的怀疑和谴责,这让伊莉莎姐妹都受到牵连。从宗教期待来说,神父之死对于伊莉莎这个“虔诚”的信徒和其他敬仰弗林神父的“虔诚”信徒来说无法接受,而接踵而来的社会舆论更使伊莉莎无法承受。因此,伊利莎选择捏造不实信息,美化弗林神父之死,选择蒙蔽自己和他人的双眼。

对于天主教的盲从,伊莉莎不惜歪曲事实,还违背自身认知,违心地赞美天主教,例如,看到累得睡着了的南妮之后,伊莉莎有感而发,开始向舅妈讲述神父葬礼的过程。

例6 “There’s poor Nannie,”said Eliza,looking at her,“she’s worn out.All the work we had,she and me,getting in the woman to wash him and then laying him out and then the coffin and then arranging about the Mass in the chapel.Only for Father O’Rourke I don’t know what we’d done at all.It was him brought us all them flowers and them two candlesticks out of the chapel and wrote out the notice for the Freeman’s General and took charge of all the papers for the cemetery and poor James’s insurance”

“Wasn’t that good of him?”said my aunt.

Eliza closed her eyes and shook her head slowly,

“Ah,there’s no friends like the old friends”she said,“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no friends that a body can trust.”

身为神父的姐妹,伊莉莎和南妮操办了神父的葬礼,她们很辛苦,几乎事事亲力亲为。但是原本诉说自己是如何辛苦的伊莉莎,却话锋一转,称赞起奥鲁克神父来。说道奥鲁克神父也参加到弗林神父葬礼的筹办中,从教堂拿来蜡烛,写讣告,保管文件,伊莉莎特意强调 “Only for Father O’Rourke I don’t know what we’d done at all”,突出了奥鲁克神父放在葬礼中的意义,甚至把奥鲁克神父塑造成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老友形象:“There’s no friends like the old friends.”在赞美奥鲁克神父的同时,伊莉莎却“shook her heads slowly”。接着又突然冒出“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no friends that a body can trust.”与前面赞美奥鲁克神父的话语相矛盾,晦涩。伊莉莎言语间自相矛盾,违反了方式准则,意味深长,造成“失合”现象。这表明伊莉莎对于奥鲁克神父的赞美是违心的。奥鲁克神父的帮助流于形式,出面不出力,甚至可能做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伊莉莎才会下意识摇头,并且产生了“no friends that a body can trust”的认知。然而奥鲁克神父是天主教的神职人员,而天主教的权威不容挑战。纵使伊莉莎心存疑虑和不满,不敢也不能公开地说明,挑战神职人员的权威,只能选择违心地赞美。

小说中,频繁地“失合”交际,扭曲了弗林神父死亡的原因真相,向天主教宣扬神父“安详死亡”靠拢,隐瞒和忽视自身对奥鲁克神父的不满,也违背本心地盲目赞美。对天主教的盲目追随,小说人物对话字里行间无处不在。在天主教的宗教高压之下,都柏林人对天主教盲目地服从和认可,自身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力逐渐衰退和丧失,逐渐丧失精神力量,深陷精神瘫痪不可自拔。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姐妹们》的对话中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的“失合”现象,阐明了都柏林人思维能力衰退造成的空白,道德标尺失效带来的避忌,自主认知能力丧失导致的盲目。以老科特、舅舅和伊莉莎等为代表的都柏林人长期处于天主教绝对掌控的环境下,服从一切以天主教为优的行事准则和道德标尺,建立毫无自我、天主教至上的认知模式。长此以往,都柏林人逐渐丧失了自我思考、独立批判、唯实认知的能力,沦为一个个思维能力衰退、麻木沉默、盲目认可和服从天主教的人形傀儡。通过人物的对话空白、避忌和盲目顺从表明都柏林人在宗教高压之下的精神瘫痪之状,乔伊斯予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参考文献:

[1] Tindall W Y.A Reader’s Guide to James Joyce[M].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Inc.,1959.

[2] 李蓝玉.西方《都柏林人》研究概观[J].外国文学研究,2014(5):166-172.

[3] Joyce J.Dubliners[M].Chicago:NTC/Contemporary Publishing Company,1999.

[4] 张大道.《姐妹们》的解构主义解读[J].海外英语,2010(2):147-148.

[5] 王苹,张建颖.论《姐妹们》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4):72-77.

[6] 李兰生.从《姐妹》与《圣恩》看乔伊斯的文化焦虑[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136-142.

[7] 魏莅娟.浅析《姐妹们》和《伊芙琳》的叙述视角——《都柏林人》的叙述艺术[J].科技信息,2009(12):457.

[8] de Saussure F.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2001.

[9] 周可戈.不堪承受的精神瘫痪——《姐妹們》孩童视角下弗林神父死因探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3):56-58.

[10] 程巧玲.圣杯在何处——乔伊斯《都柏林人》的圣杯追寻主题解读[J].国外文学,2011(4):150-157.

(编辑:程爱婕)

猜你喜欢
对话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对话,让学生做文本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