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2019-09-10 07:22苏维词
长江技术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对策措施发展模式

苏维词

摘 要:乌江流域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本文详细论述乌江流域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必要性,从水热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基础、山地农产品特色和需求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乌江流域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乌江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规划、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发展模式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策措施;乌江流域

中图法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9.0402

烏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长度1 037km,流域总面积8.792万km2,涉及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的55个县市区市,其中贵州省内6.6830万km2,占河流域总面积76.03%,占贵州总面积的37.95%,涉及贵州省43个县市区(含新增的观山湖区),流域人口2 000多万人(其中贵州省超过160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227人/ km2,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乌江流域横跨我国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山区和乌蒙山区等三大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流域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同时,乌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山多坡陡,“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表崎岖破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任务重,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守住生态红线的双重压力。大力发展乌江流域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构建适合山地环境特点的生态友好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是流域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目前对山地现代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困境、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模式及对策等研究,如滕明雨等[1]认为山地现代农业的核心内涵是“特色”“生态”和“高效”,应遵循“特色性”“生态性”和“高效性”三个发展原则;杨飞等[2]从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遵义市特色现代山地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黄志强、胡宝清、赵玉飞等[3-5]分别以广西都安和重庆石柱等为案例探讨了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强调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应选择“特产型”农业和“健康生态型”农业等,强调了山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特点;胡晓群、黄锡富、黄婧等[6-8]探讨了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和建议,如黄婧提出贵州山地现代农业应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培养新型农业主体等建议,对于山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有借鉴意义。总体来看,目前山地现代农业研究缺乏从宏观、系统角度探讨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定位,在市场导向和生态安全背景下缺乏从土地适宜性和土地利用功能科学性的角度探讨问题,缺乏从流域的角度开展山地现代农业实证案例研究。

本文以乌江流域为例,从宏观角度对乌江流域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优势和思路进行阐述讨论,提出了乌江流域现代山地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乌江流域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及优势

1.1     发展山地现代农业有更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乌江流域是典型山区,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较突出,农耕地零碎,发展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但“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却让乌江流域立体农业特征明显,生物多样性优势突出;独特的自然地貌孕育了贵州乌江流域人与生俱来的依山靠山、吃山护山的生存法则。但传统的农耕业处于“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土地石化—地力下降—人增、耕进”恶性循环状态,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较突出,如铜仁市石漠化面积3 749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0.82%;水土流失面积9 479.22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2.65%。根据朱守谦等研究,乌江流域89%的水土流失发生在坡耕地,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推进,目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有所遏制,但完全治理还需时日。同时传统的农耕业经济效益差,发展山区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到大户、公司或农业园区,每亩流转收入可达500~600元,农户还可给大户、公司或农业园区打工,每月还有约2 000元的收入,每年综合收入是从事传统农耕业的5倍以上,而且山地现代农业要根据田(土)块的具体地理气候等条件确定,“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草则草、宜药则药”,林、果、药、茶、粮、经等多种实销市场的农副产品在电商的助力下、“黔货”出山,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幅提高。

1.2   乌江流域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优势

(1)水热组合好,地貌类型多样、适合多种农经作物生长。乌江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天然落差2 123m,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1700m之间,山地丘陵面积辽阔、占流域总面积的约90%,既有山地丘陵、也有河谷坝子,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农作物生长期长,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136mm,其中上游年均降水800~1 000mm、中下游多在1 000~1 300mm,雨热同季,适合多种优质农作物和经济果木林(含中药材林)的生长。

(2)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优越,是建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理想场所。乌江流域不少地区(如风冈、余庆、开阳等)的土壤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硒、锌等,森林覆盖率达到50%,现代工业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小,环境污染较小,是生产优质无公害农副产品、绿色农副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理想产地。

(3)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有很好的基础。乌江流域有多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县,如贵州省前七批共10个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就有湄潭、余庆、风冈、绥阳、花溪、金沙、毕节等7个县市区分布在乌江流域,占贵州省的70%,此外还有正安、湄潭等多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汇川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此外还有大量的生态乡镇,发展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有较好的经验和基础。

(4)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山珍”农特产品。乌江流域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辣椒、茶叶、优质粮油、优质烟草、道地中药材、名优果品、优质畜禽等系列山货产品(表1)品质好、质量稳定,在全国有较高的美誉度。

(5)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乌江流域山区生产的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发展前景。如遵义市辣椒VC含量高、辣椒皮厚实、干物质含量多,以遵义为龙头辣椒产业带2017年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达494万亩、543万t、152亿元,种植面积与2015年基本持平,产量和产值分别比2015年增加8.9%和15.2%。平均亩产量和亩产值分别为1 099kg和3 077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8.4%和14.7%,产品在市场供不应求,全部辣椒產量还不能满足老干妈一家工厂的加工需求。再如大方野生天麻具有质地坚实、环纹较少、顶芽较小、断面明亮、特异气味浓郁、天麻素含量高(一般为0.5%-1.0%、平均值为0.77%)、微量元素丰富等优点畅销市场。

2  发展对策建议

2.1   开展乌江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划分土地功能分区

借助3S技术和典型调研,对乌江流域土地类型、分布、格局、质量(包括特殊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数量规模、水热状况、坡度等开展适宜性评价,除了重点饮用水源区、国家及级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外,对于限制开发区中的农业生产空间和重点开发区中的农业园区进行土地质量、数量、水热配置情况等进行分等分类综合评价,科学确定不同优质农作物种植(含林、药、果蔬、茶、优质粮油、烤烟、生态畜产品等)的适宜区域(功能分区),划分不同主要农产品适种的空间范围,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引进、培育适生品种。

2.2   实行土地股份制,盘活流域农户和集体的土地资源

在土地确权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明晰农户的土地面积、价值权益等,通过大户、合作社或公司牵头,实行土地股份制,让农户自愿入股,实现农户变股东、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属于集体的土地则以村或村民小组的名义入股,为乌江流域山地现代农业的规模开发提供用地保障。

2.3  加强专题调研,制定《乌江流域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及其行动方案

针对乌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不同领域开展专题调研,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背景下,制定《乌江流域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系列《专题规划》及相关行动方案,确定不同农林牧产业领域不同时段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项目)及发展条件。同时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林业总局、水利部、财政部、交通部等部门及流域各省市的对接沟通,争取乌江流域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规划中拟定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进入国家盘面。

2.4  建立项目库,对乌江流域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耕区实施精确扶持

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结合乌江流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在农特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资源加工、生态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与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等领域筛选和新增一批重点和重大项目进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同时乌江流域涉及的各地市州(铜仁、遵义、毕节、涪陵、恩施等)也要对原属省市的地方规划重点项目进行梳理,争取原属省市的地方重点项目一并纳入国家项目。以项目为抓手,对适合在乌江山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区落地的项目进行倾斜,如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等要结合乌江流域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道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乡村振兴等安排项目,对乌江流域特色传统农耕区(如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坝子等)的粮经作物实施“传统种苗”补助(如湄潭茅贡大米稻种补助等)和地方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奖励等。

2.5  对名特优产品的选育、培植、多样化配置及产业化开发技术进行推广

建议科技、发改、农林等部门组织专家设置专项针对乌江流域山区有优势的农牧产品(品种)、林(茶药果竹)等特色产品选种、繁育、复壮、管护(如栽培、施肥、农林特物种的多样性配置等)、保鲜、加工、追溯等环节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2.6  增大投入,加强山地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标准化建设

建议农业、水利等部门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工程、烟水配套工程、测土配方工程等系列活动,改善和优化流域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强山地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把乌江流域打造成全国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2.7  以国家级、省级高效农业园区为龙头和载体,发挥“山地现代农业+”的效益

仅贵州省乌江流域县域的国家级、省市及农业园区就有200多个,要以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同时鼓励和优先支持乌江流域贫困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上台阶和规模。进一步发挥“山地现代农业+”效益,全力推进“旅游+大农业”(重点是茶旅、花旅、药旅、菜旅、畜旅、果旅等特色农旅产品),形成乡村观光、农耕体验、美食品尝等乌江山地农旅专题旅游品牌。在涪陵或湄潭等地建立乌江流域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馆等。

2.8  建立参与各方利益共享长效机制

兼顾“生态和发展”双重底线,把乌江流域打造成全国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基地需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和科研人员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其中政府负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公司(或农民合作社等)负责联系市场,组织农民实施规模化生产,农户以土地入股或劳力参与,科技人员负责山地农业的有关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

2.9  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产品信息平台和展示交流平台

健全农经信息网站,构建乌江流域农林特产品信息平台,同时与京东、淘宝、永辉、华联等大型网购平台、农超对接,还可在高速公路、铁路站点、旅游集散地等场所建立乌江流域山区农林特产专卖点。

2.10  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树立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品牌

对乌江流域名特优农林特产品进行梳理,加强地域特色鲜明的农林特产品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监测,完善相关材料,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品,重视农特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总结流域山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如遵义市播州区的“农业公园”、紅花岗区的“十里荷塘”、余庆县的“都市第三地”“十里红金橘长廊”等,多渠道宣传乌江流域的生态优势、农特产品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地方扶持政策优势和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乌江流域山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品牌。

参考文献:

[1]滕明雨,简小鹰,张磊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理论思考[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 (06):66-71.

[2]杨飞,胡海军,韦红松等.遵义市特色现代山地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2):156-158.

[3]黄志强,邓琼飞.广西喀斯特地区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9,(3):18-22.

[4]胡宝清,陈振宇,饶映雪,等.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探讨——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8,26(6):684-691.

[5]赵玉飞,柯剑鸿.发展山地现代农业SWOT分析及对策[J]. 农学学报,2015(3):122-127.

[6]胡晓群,唐丽桂,刘清华.制度、技术与发展路径:区域视角的山地现代农业前沿报告[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黄锡富.以适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山地现代农业——关于广西喀斯特区农业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学术论坛,2007,30(6):87-91.

[8]黄婧,史琼,欧国武等. 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猜你喜欢
对策措施发展模式
提高烟草基层防控廉政风险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赣南生态旅游竞争力及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