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前期构想与实践探究

2019-09-10 06:13姚锐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非遗探索校园

姚锐

摘 要: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的基础教育之中,更好地培养在校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针对受教对象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授内容,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也为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多种爱好和兴趣进一步实现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

关键词:非遗;校园;探索;效果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我们近几年来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为发挥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作用而采取的基本措施。非遗进校园活动也是非遗保护和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预定的目标,确保每次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是我们广大非遗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之前必须认真制定进校园活动的预期目标,理清教学思路,规划实施步骤,以此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回顾我们近几年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这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主动作为

非遗进校园是我们在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和基本手段。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对宣传普及非遗知识和培养壮大传承人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趋势,通过这种活动,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教育,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这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非遗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某个特定地区的祖先留给后世的共同财富,也是当地传统文化最集中的遗存和精神再现。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的基础教育之中,更好地培养在校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也为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多种爱好和兴趣实现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我们应该顺应历史的需要,不遗余力地抓好非遗进校园活动,增强工作主动性,不断探索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好方法,学习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的好经验,认真积极谋划好每一次非遗进校园活动。

二、摸清底子,因材施教

非遗资源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它们的表现形式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尽管众多的非遗文化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复存在,但其中不少固有元素和衍生品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所以,我们在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之前,尤其是距离非遗项目发源地较远的学校,就必须对要去的学校,班级和接受宣传教育的学生进行大致的分析,弄清楚这些学生的家庭来源,民族类别,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令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分析,进一步掌握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缺失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我们进行的非遗文化宣传和教育就失去了针对性,学生在生活中找不到影子,得不到印证,提不起兴趣,听着索然无味,这样的活动只能劳民伤财,收不到实效。

三、合理安排,注重效果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授内容。对年龄偏小,知识面比较窄的低年级学生,尽量安排动手制作的手工技艺类的非遗项目,采取观摩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剪纸、刺绣、布贴画制作等。对于年齡偏大,知识面相对较宽的高年级学生,尽量安排有思维空间的非遗门类,比如地方戏、传统体育竞技、版画制作等项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讲解与提问相结合,传承人制作与学生制作相结合,学生观摩与亲自体验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在手工技艺类教学中,课前必须准备足量的半成品,让学生听完整个讲解之后在传承人或艺人的指导下完成剩余的部分。在地方戏欣赏、传统体育竞技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观摩之后亲自扮演或上台模仿,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人群这块热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四、多方协作,巩固提高

每次非遗进校园活动结束后,学校老师要结合传承人展演和教授的非遗知识,为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比如独立制作所学的传统工艺品,撰写心得体会或者观后感等等。利用班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组建课外兴趣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定期到传承人作坊或生产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适时举办传统手工技艺比赛或民俗知识竞赛等,不断丰富学生的非遗文化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非遗探索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