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19-09-10 07:22孙健
家长·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全过程育人

孙健

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应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教师资源实现全员育人,衔接教育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改善教育手段实现全方位育人。从现实出发,分析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提出应以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为主体,明确育人责任清单,顶层设计育人环节,协同各方育人资源,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政工作“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则,发挥包括心理学在内等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强调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应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进一步整合资源,切实发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作用。

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三全育人”是整合教师资源、发挥教育合力、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三全育人”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时代新人。《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發〔2016〕77号)指明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分类指导”。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根本在于“整合”以形成育人“合力”。

(一)整合教师资源实现全员育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面向少数的心理问题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立足于维护和谐稳定,帮助学生适应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现实,成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决定了其工作的复杂性。仅依靠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职教师,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三全育人”理念倡导充分调动一切教师资源,全体教职工在各自工作领域,对学生认知、情绪、意志、自我评价、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引导学生适应发展、完善人格。

(二)衔接教育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成长性问题,要把握住不同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仅依靠新生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不可能一劳永逸,或提前解决问题。“三全育人”理念倡导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形成全领域、连续性的育人机制。

(三)调和教育手段实现全方位育人

教育不限于教学,教育资源不限于校内,对学生的影响也不限于学校给予的正向影响。“三全育人”理念倡导构筑多维并进、综合融通的“大思政”格局。个体心理健康受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影响,又与本人的性格、面临的压力等因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发挥多维度的合力,而不是让其他因素削弱学校教育的正向影响。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三全育人”注重整体功能发挥,强调力量整合和协同育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全体教师、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简单组合。

(一)如何形成育人合力而非责任的分散

全员育人是要强化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充分发掘其潜能,从不同的角度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做出贡献。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高校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没有形成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分工,融洽度不够,就难以做到各司其职、信息互通、形成合力,教育资源也无法达到最优配置,难以收到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一刀切”式不加以区分地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对非心理学专业教师而言,容易迷茫,不知工作从何开展;对专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而言,容易形成责任的分散,产生思想松懈,心理健康教育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如何做到育人环节衔接而非内容堆砌

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过程,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各环节有效衔接的问题。高校学科教学有其自身规律,首先强调的是实现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常常忽略情感目标,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交流、团结合作,体验积极情感,获得成就感。学生管理教师更多参与学生成长过程,但受所学专业限制和日常管理工作思维定式,容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简单等同于一般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的缺乏,会导致表面上看,覆盖各年级学生开展工作,但实际效果不佳。

(三)如何实现有机联动而非流于形式

全方位育人意味着发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领域在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实现互动,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受班级人数的限制,实践环节难以实施,学生难以实现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外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成为课堂的补充。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规划,心理健康课外活动形式大于内容,虽然热闹、有趣,但难以取得实效。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

真正实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化整体观,从学校立德树人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全局考虑问题。

(一)明确育人责任清单

针对可能存在的教育力量分散、教育意识不足等问题,高校可以依据自身师资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清单。明确心理健康中心、学生处、教学系部及其他相关部门教师的责任,在全体教职工中提高育人意识,增强育人氛围。心理健康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要切实肩负起责任,帮助全体教师明白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所能做的工作,必要时教给他们一定的心理学工作方法,促进部门之间工作融合、信息互通,真正形成合力。

(二)顶层设计育人环节

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个系统建设来统筹规划,整体实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的骨干作用,从整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框架。一些院校考虑到心理健康工作的延续性,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分布到各个年级开设。心理健康中心在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主要课题时要注意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心理咨询常见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社团活动的主题框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丰富性、预防性和实用性。

(三)协同各方育人资源

心理健康中心要发挥协同各方、整合资源的作用。校内除了明确教师育人责任,还应打造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学生心理委员队伍,并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将心理健康工作与信息化手段融合,打造有温度的网络育人平台。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确保家校联合,第一时间互通信息,合力育人。心理健康中心要发掘育人的社会资源,并与有关医院畅通就医渠道。

(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指标,依制度办事,依制度考核,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得以长远稳定开展的重要措施。以上意见建议最终都要通过建章立制,推动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实落细。

四、结语

综上,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以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为主体,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力量,整体设计教育环节,挖掘各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探索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才能形成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

(责编  唐琳娜)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全过程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全过程公开确保民生大事顺利推进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装睡记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