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2019-09-10 08:55付苏然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4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互联网

付苏然

摘要:随着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渗透到传统的金融业务中。这种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金融业务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构成了挑战。本文主要研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实践影响。根据这些影响的结果,本文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相应对策,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如何科学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金融业,促进银行业的可持续开展。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银行;金融

一、前言

尽管互联网金融已成为当今金融形势下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与人们普遍注重的问题比较,网络金融的含义在学术界还没有构成一个非常清晰的界说。从广义上讲,金融的实质是融资。金融与资金的发行和流转有关。从狭义上讲,金融仅仅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款项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即不同市场主体之问的资金转移进程。这种转移进程可以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融资:另一种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主要方法是资金需求方直接向资金供应方供应资金。最典型的直接融资方法是股票和债券。问接融资的主要方法是资金需求者经过中介机构而不是直接经过资金获得资金。供应商对接方法以商业银行为代表。因为广义金融和狭义金融的存在,互联网金融也有广义和狭义金融。从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发展、平等、协作、同享”的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是与传统金融业彼此浸透构成的。从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的新领域包含传统金融产品的在线营销、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渠道等,但不限于此。互联网金融应在与货币信息化的层面上进行界定。换句话说,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问接融资,只需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就是网络金融。本文的主要意图是研讨一般的互联网金融,而不是简略地评论互联网技术。

二、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与操作安全问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在实施支付、收单业务时面临着安全问题,包括交易体系自身的安全性和银行与客户之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银行业在电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滞后。但是,网络安全意识的不足和网民对银行的安全教育的缺失将导致安全风险。同时,安全问题不只与银行与客户之问的互动有关,也与第三方的行为有关。伴随着银行电子化进程的逐步加速,银行职工对电子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银行来说,仅能处理容易计算机操作的技术已不再满足银行的工作。因为知识结构的单一的,不能同时掌握银行业务和掌握电子技术的人将被淘汰。同时,不断开展的电子银行业务也需求不断晋级和更新,以支撑使用开发软件的技术人员。

(二)法律监管问题。作为新兴事物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明显还存在完善的空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不甘落后。许多商业银行现已开始树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商业银行控制网上交易风险的能力有待验证,还需要树立自己的用户数据和信用系统。商业银行白有电子商务平台的风险控制范围也将随着平台的建设逐步扩大,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是一个管理和经营风险的行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风险防控的主体。风险控制系统将无法有效地控制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假设风险显露,很容易失控。单个风险或许导致系统性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风险处理和风险控制是金融业的根基,也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问题.、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交易对手、交易方式和交易结果都是电子化的。网络金融业务逐步扩大,使监管范围更大,对监管水平要求更高,有效监管愈加艰难。现行的现场检查制度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不只是一个制度现状,行业自律性不够严谨、要求不统一、规范不一致,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三)运营风险问题。一是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主要包含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名誉风险、信誉风险、收入风险、纵向竞争风险和破产关停风险等。二是洗钱、套现等违法行为。网络金融交易快捷、隐蔽。日常反洗钱作业,如获取交易信息、监测和分析资金活动、辨认客户和辨认可疑交易等,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无法跟踪流动性,容易造成洗钱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金融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系统技术与安全建设。一是涉及公民权益和金融安全的关键性技术。包括管理环节、设备规范、网络体系架构、信息安全等在线金融体系。它有必要符合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国家规范和行业规范。二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大力推广互联网加密技术、密钥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提高计算机体系关键技术水平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降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技术选择的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三是改善互联网金融的工作环境。在硬件方面,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提高计算机体系的抗侵犯和防病毒能力,完成对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络运营的安全接入,运用数字证书为互联网金融效能交易主体提供安全的基础保障:实时动态监控体系安全,确保从事互联网金融效能的组织具有必要的风险预警、区别和管控能力。

(二)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职责。首先,加强立法。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网络金融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规范了网络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资格条件、经营模式、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等。识别互联网金融风险,冲击互联网。对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欺诈、赌博、非法避税、洗钱以及其他金融违法犯罪活动都要严厉打击。其次,重点是树立金融机构准入和退出原则.经过行政许可处理,提高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明确注册资本的编织规范、运营规矩和内部控制原则,约束运营主体规模,防止互联网金融渠道的盲目发展。同时,要树立健全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完结金融机构的天然整合和优胜劣汰。再次,监管机构确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规则。拟定辨认数字签名、保护电子注册凭证、保护顾客个人信息、明确交易主体责任、有序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具体规则。最后,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立法的经验。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同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形成了较为有效和具有特色的规范。虽然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国外的经验值得学习,加强跨国法律的适用,以及与国际协调合作,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规范、有序的良性发展及金融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基础环境。

(三)加强防范非法经营风险,规范交易行为。现在,在整个网络环境下,实名制无法渗透到各种第三方支付途径,尤其是过去已注册的支付途径。例如,不验证真实名字的用户不能通过支付宝账户转账,也不能在淘宝网上开店,不能进行大额交易。这些关于用户认证系统无疑是有用的,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办法之一。根据用户身份的有效性,树立完善的用户管理系统。规范交易行为,减少运用第三方支付途径收取现金和洗钱行为,加强防范不合法的经营风险。即便有不法分子钻空子,也会发生经济犯罪,第三方支付途径能够查询相关数据和信息,帮助破案。

四、总结

目前,互联网金融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金融业展开的主力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朋友的互动、工作方式、虚拟技术与生活的结合,虚拟资金和现实资金的联合展开。网络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大众,充分发挥各自的展开优势,终究构成双赢的展开趋势。

参考文献:

[1]蒋艳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9):130-131.

[2]周玉静,李鑫.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 28):102-103.

[3]劉正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8( 27):49.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互联网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