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灰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2019-09-10 07:22何其义颜明利鲁飞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何其义 颜明利 鲁飞

摘要 通过总结豇豆灰霉病的病原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为更好的识别与防治豇豆灰霉病,促进豇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豇豆灰霉病;病原特征;发生规律;危害症状;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4-013-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4.006

Abstract By summarizing the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harmful symptoms of cowpea gray mold,a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thod with agricultural control and ecological control as the main and chemical control as the supplement was put forward.It provided a useful reference for better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cowpea gray mold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wpea industry.

Key words   Cowpea gray mold;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Occurrence regularity;Harmful symptoms;Comprehensive control

豇豆又名豆角、角豆、姜豆、帶豆、挂豆角等,在我国南北都广泛种植,为夏、秋重要蔬菜,也是安徽省凤阳县的重要蔬菜品类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居高不下。豇豆的荚果柔嫩多汁,也易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其中灰霉病发生普遍而且危害严重。灰霉病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广,包括很多蔬菜、水果和野生植物,如豆类蔬菜、瓜类蔬菜、茄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草莓、红薯、花生、莴苣、苹果、梨等,初侵染源非常广泛,因此在各个豇豆种植区均可发生豇豆灰霉病。该文总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提出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更好的识别与防治豇豆灰霉病,促进豇豆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病原及特征

豇豆灰霉病病原菌的无性阶段为灰葡萄孢,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真菌。有性阶段为富氏葡萄孢盘菌,异名富克尔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

1.1 形态

病菌菌丝灰白至灰褐色,直径为8.5~10.5 μm,较粗壮。分生孢子梗大小为(200~300) μm ×(12~16) μm,发达,顶端集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5~8.5) μm×(10.8~14.3) μm 。

20℃培养4 d后产生疏松、不规则的黑色菌核,菌核大小一般为(1~4) mm ×(0.1~0.5) mm。子囊盘2~3 个束生于菌核上,直径1~3 mm,柄长2~10 mm,少毛,淡褐色;子囊呈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为(100~130) μm×(9~13) μm;子囊孢子呈卵形或椭圆形,无色,大小为(8.5~11) μm×(3.5~6.0) μm。

1.2 特征

在15~30℃时菌丝均能生长,但以20~25℃时生长最快、最好。在15~ 25℃范围均能产生分生孢子和菌核。病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25℃,55~56℃经10 min可使孢子致死。

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水滴中萌发率最高。菌丝在pH 3~8范围内均可生长,pH为5时,生长速度最快。产孢的最适pH平均为5,pH为6时萌发率最高,偏酸的溶液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产孢。孢子38℃热处理48 h能完全抑制孢子萌发。

2 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成为第2 年的初侵染源。越冬菌核适宜条件下可直接侵入或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流水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适宜条件下菌丝也可产生分生孢子,然后进行传播侵入。豇豆腐烂的病荚、病叶、病卷须、败落的病花等落在健部,即可造成灰霉病的发生。豇豆在贮藏期也可通过接触传染灰霉病。

3 发生规律

豇豆灰霉病的发生情况与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阳光不足、地块通风不良易发病;地块郁蔽、湿气滞留时间长,有利于病菌滋生,发病较重。

3.1 气候环境

3.1.1 与温度、光照的关系 光照不足、温度较低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因素。在北方,连续阴天或光照不足,使光照时间和强度减少,温室内温度降低,影响放风,导致温室湿度增加,使病害加重。每当连续阴天或寡照天气过后,就会出现一次灰霉病的发病高峰,发病程度与光照减少的时间和强度减弱有关,光照时间越短,光照强度越低,温室的温度就越低,灰霉病的发生也就越重。

3.1.2 与空气湿度的关系 高湿环境是发生灰霉病的主要因素。温室如不能及时放风,温室内空气湿度较大,白天的相对湿度一般达70%~80%,夜间90%~95%,越冬的菌核在湿度大时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开始当年的初侵染。在高湿环境条件下,初侵染后长出的大量分生孢子很容易脱落,靠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

3.2 栽培管理

灰霉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以及残存越冬的灰霉病孢子量决定了病害发生的概率,未及时清理携带了大量的病原孢子的染病枝叶、杂草等,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植株生长势过度旺盛造成通风透光差,植株结果部位分布区域过于密集,都会加剧灰霉病的侵染。株行距过密,偏施氮肥,保护地浇水过多,湿度大;土壤偏碱性、土壤黏重都有利于豇豆灰霉病的发生。日灼、霜霉病、鸟害、虫害等或是冰雹、大风等造成豇豆表面损伤进而会引发灰霉病的发生。

4 危害症状

4.1 叶片

苗期子叶受害后,呈水浸状,变软下垂,然后在叶缘处长出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染病均从叶缘处开始,病部呈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病斑具较大的同心轮纹,后期易破裂(图1)。

4.2 茎蔓

茎蔓染病,病菌多从茎蔓分枝处侵入,致病部形成凹陷暗绿色水浸斑,后扩大环绕茎蔓,染病处以上部分萎蔫死亡(图2)。

4.3 荚果

荚果染病,先侵染粘附在荚果开花后败落的花瓣或荚果端部的花丝,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期呈淡褐色至褐色水浸状,然后逐渐软腐,表面生有灰色霉层(图3)。

4.4 根颈部

根颈部染病,在地上11~15 cm处出现斑纹,周缘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上生有灰色霉层。

5 防治方法

灰霉病病原菌产孢量大,繁殖速度快,发病周期短,在生产中,豇豆灰霉病的防控必须实行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5.1 农业防治

5.1.1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 选种抗病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轻病害的发生。豇豆要与葱蒜类蔬菜、禾本科等作物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春季早播豇豆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将播期适当提前,以避开高温和多雨季节。

5.1.2 加强田间管理 高厢起垄栽培,栽培时做到合理密植。移栽时要施足底肥,施腐熟有机肥22 500~30 000 kg/hm2,有机复合肥750 kg/hm2,过磷酸钙225 kg/hm2,草木灰2 250 kg/hm2。在开花期可用叶面肥喷施,以达到既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又能控制徒长的目的。

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和田间湿度,有利于根系生长。干旱过久要及时灌水,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灌水时特别要注意不能采用串灌的方式,防止病菌随灌溉水进行传播。科学管理大棚,灌水后应及时通风换气,降低大棚湿、温度,避免棚内高温高湿。

5.1.3 及时清园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豇豆收获结束和播种前要及时将病残组织和田间、田边杂草清理干净。豇豆生长期间也要随时清理田园,将病花、病茎、病叶摘除,带出田外深埋,减少病害传播和蔓延。

5.2 生态防治

利用温室大棚可以调节温度和湿度的特点,进行生态防治。例如当进入初花期后,晴天09:00关棚,使棚内温度迅速升高,当棚温升至32℃时,开始通风,中午继续,下午将棚温保持在20~25℃,当棚温降至20℃时闭棚,夜间棚室内温度保持在15~l7℃,早上开棚通风;阴天白天开棚换气。通过以上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达到防病、控病的目的。

5.3 化学防治

5.3.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种子放在阳光下晾晒1~2 d,然后用55℃温水浸种15 min,晾干水分即可播种。或用干种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5.3.2 棚室防治 在保护地栽培中还可选用10%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次用药3 000~3 750 g/hm2,于傍晚用暗火点燃后立即密闭烟熏1夜,次日开门通风;或用6.5%硫菌·霉威超细粉尘剂防治,每次15 kg/hm2。烟熏和喷粉尘因其不增加湿度,防治效果更优于喷雾。

5.3.3 大田防治 定植后出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药防治。可以选用的药剂有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等,每隔7~10 d施药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病害严重时,应适当加大用药量。

参考文献

[1] 胡为,何永梅.豇豆大棚早春及秋延后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7(5):25-30.

[2] 冯健,冯敏,方新,等.豆角灰霉病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131,153.

[3] 蔡连卫,李强,刘吉元,等.豆科蔬菜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6(24):87-89.

[4] 陆金鹏.豇豆常见病害的诊断与综合防治[J].植物医生,2006(6):17-18.

[5] 徐志英,关晓燕,时春喜,等.保护地蔬菜灰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8):339-342.

[6] 吴宝荣,阳振芳.灰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的探索[J].江西园艺,2004(6):78-80.

责任编辑:金苹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探讨
浅析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