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音图嘎一带奥陶纪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环境

2019-09-10 14:55杨建坤赵泽南魏民
甘肃科技纵横 2019年4期

杨建坤 赵泽南 魏民

摘要:内蒙古巴音图嘎一带最早的地质记录出现在奥陶纪,出露的地层仅见有多宝山组、铜山组以及裸河组,岩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安山岩、蚀变玄武岩等,以溢流相火山岩为主,基岩出露面积较小,本文通过在1:5万区调工作中,对其采集相应的样品进行了岩石化学分析,发现岩石SiO为50.70%~61.62%;AlO为15.12%~17.54%;KO/NaO比为0.15~0.40,表明样品具有钾低、钠高的特点,A/CNK为0.616~1.048,为偏铝质硅不饱和岩石。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2.92~5.46,表明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轻稀土略有富集。微量元素Rb、Ba、Th、U、K、Sr富集,Nb、Ta微量元素亏损。通过构造环境判别,表明该套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关键词:奥陶纪火山岩,岩石化学,岛弧环境

1.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中东部,隶属兴蒙造山带,在奥陶纪,本区沉积了铜山组、多宝山组、裸河组地层,在“内蒙古1:5万翁根温多尔(L50E017002)等八幅区域地质调查”中,系统的采集了该期样品,通过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岩浆来源及构造环境,希望能对以后的地质研究提供相应的资料。

岩石学特征

奥陶纪火山岩主要为多宝山组火山岩,含少量铜山组和裸河组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蚀变安山岩、蚀变安山玄武岩。

Ir-Irvine分界线,上方为碱性,下方为亚碱性;Pc:苦橄玄武岩;B:玄武岩;O1:玄武安山岩;O2:安山岩;O3:英安岩;R:流纹岩;S1:粗面玄武岩;S2:玄武粗安巖;S3:粗安岩;T:粗面岩;U1:碧玄岩或碱玄岩;U2:响岩质碱玄岩;U3:-碱玄质响岩

灰绿色、深灰色蚀变安山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斑晶、基质组成。斑晶由斜长石、角闪石组成,含量约50%,粒度0.3~5.5mm。斜长石:半自形板状,杂乱分布,具高岭土化、粘土化等,表面较脏,个别见熔蚀麻点结构;角闪石:半自形柱状,零星分布,局部被绿泥石、纤闪石等交代呈假像。基质由长石、暗色矿物假像组成,含量45~50%,粒度<0.3mm。长石主为斜长石,细小板条状,近平行分布构成似交织结构,具粘土化等,钾长石呈它形粒状、填隙状分布斜长石粒间;暗色矿物均被绿泥石、纤闪石交代呈假像,星散分布,据晶形推测可能为角闪石、黑云母假像。

深灰色蚀变安山玄武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由斑晶、基质组成。斑晶由辉石、斜长石组成,含量40%~50%,粒度0.5~2.9mm。辉石:为单斜辉石,半自形柱粒状,杂乱分布,常见阳起石、纤闪石沿其边缘或粒内交代;斜长石:半自形板状,杂乱分布,具黝帘石化等,表面较脏,有的隐约见环带结构。基质由斜长石、辉石组成,含量50~60%,粒度<0.5mm。斜长石:半自形板条状、板状,杂乱分布,具黝帘石化等,表面较脏,有的见环带结构;辉石:为单斜辉石,半自形-它形柱粒状、填隙状分布斜长石粒间,常见被阳起石、纤闪石交代,有的仅呈假像。岩内见葡萄石、阳起石等填充的不规则状杏仁体。

3.1岩石化学特征

奥陶纪火山岩SiO为50.70%~61.62%;AlO为15.12%~17.54%;KO/NaO比为0.15~0.40,表明样品具有钾低、钠高的特点。在TAS图解中(图1),样品分别投影于粗面安山岩、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区域,里特曼指数σ为2.82~3.57,碱度率(AR)为1.56~2.28,表明火山岩属于亚碱性系列岩石。样品固结指数SI=12.67~24.86<40,表明火山岩样品经历了一定的结晶分异作用。A/CNK=0.62~1.05,A/NK>1,火山岩样品整体属于弱过铝质岩石。

3.2稀土元素特征

奥陶纪火山岩稀土总量∑REE(不含Y元素)较低,为51.66×10~78.86×10。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2.92~5.46,(La/Yb)为2.05~4.42,(Ce/Yb)为1.84~3.63,(La/Sm)为1.28~2.43,(Gd/Yb)为1.13~1.17,(La/Lu)为1.68~3.68,表明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轻稀土略有富集,轻、重稀土自身分异不明显。稀土配分曲线(图2)为右倾勺型,δEu为1.01~1.07,具有弱正异常特征,δCe为0.93~0.94,为弱负异常,表明岩浆源区处于弱还原环境。

3.3微量元素特征

奥陶纪火山岩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Ba多低于地壳丰度;放射性生热元素Th、U低于地壳丰度;非活动性元素Nb、Ta、Zr、P低于地壳丰度,Hf高于地壳丰度;过渡元素Ti、V、Cr、Co、Ni变化较大,以低于地壳丰度为主。

由微量元素蛛网图(图3)可以看出,Rb、Ba、Th、U、K、Sr微量元素富集,Nb、Ta微量元素亏损。

4.岩浆来源及构造环境分析

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奥陶纪火山岩为亚碱性系列,A/CNK为0.616~1.048,为偏铝质硅不饱和岩石。Rb/Sr比值为0.03~0.04远低于大陆壳平均值(0.24),略大于上地幔平均值(0.025),具有幔源成因特点;样品Nb(2.47~3.96×10)、Ta(0.20~0.37×10)含量低于地壳含量,Na/Ta比值为10.81~13.32在地幔(17.5,Sun et al.,1989)和地壳(11-12,Taylor et al.,1989)比值之间,表明火山岩成岩过程中受到壳源成分的混染。综合分析认为,奥陶纪火山岩为幔源成因,并受到陆壳物质混染。

稀土配分模式为右倾,微量元素组网图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具有岛弧构造环境特点。不同构造环境的玄武岩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可以判断玄武岩的形成环境(Rollinson, 1993)。玄武岩Hf/3-Th-Ta三角图解是区分岛弧、MORB和板内构造玄武岩的有效方法。火山岩Hf/3-Th-Ta图(图4)显示样品投点于CAB(岛弧钙碱性玄武岩区域内。综合分析认为,奥陶纪火山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晋瑞,魏春景,初航.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新模式:来自内蒙古中部四期不同类型变质作用的证据[J].岩石学报,2018,34(10):2857-2872.

[2]陈安霞,周多,张庆奎,等.兴安地块中部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J].现代地质,2016,30(05):1061-1071.

[3]杨建坤,赵泽南,魏民.内蒙古巴音图嘎一带阿巴嘎组玄武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J].世界有色金属,2018(15):290~292.

[4]于洋,陈智斌,周文孝,薄海军.内蒙古东乌旗瓦窑地区奥陶纪铜山组沉积时代及构造环境判别[J].地质通报,2017,36(10):1814-1822.

[5]李仰春,汪岩,吴淦国,等.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铜山组源区特征: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制约[J].中国地质,2013,40(02):391-402.

[6]赵利刚,冉皞,张庆红,等.内蒙古阿巴嘎旗奥陶纪岩体的发现及地质意义[J].世界地质,2012,31(03):451-461

作者简介:杨建坤(1985-),男,汉族,河北廊坊人,学历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电话:1508168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