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融合术与钛板固定融合术用于颈椎病治疗的效果比较

2019-09-10 14:55孙佳俊
甘肃科技纵横 2019年4期
关键词:颈椎病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分别采用颈椎前路融合术与钛板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所能收获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74例颈椎病患者,依据接受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7例患者接受钛板固定融合术治疗,研究组37例患者接受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2组JOA评分、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结果:术后3个月2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取颈椎前路融合术与钛板固定融合术都能够使得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得以良好维持,但颈椎前路融合术能够在更短时间内降低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

【关键词】颈椎前路融合术;钛板固定融合术;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A

颈椎病的存在可引起颈椎部位一系列功能障碍,临床认为颈椎病的治疗重点在于重建颈椎结构稳定性,通过有效可靠的减压处理以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使得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得以有效重建与可靠维持,最终使得压迫症状缓解与功能障碍解除[1]。随着医学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颈椎病手术治疗方式趋于多样化,颈椎前路融合术与钛板固定融合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颈椎病治疗。本研究分别采用颈椎前路融合术与钛板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以期为颈椎病临床治疗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74例颈椎病患者,依据接受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3.16±5.43)岁;其中脊髓型22例,神经根型9例,混合型6例;单节段25例,两节段12例。研究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53.18±5.45)岁;其中脊髓型20例,神经根型10例,混合型7例;单节段26例,两节段11例。对比2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均接受CT或MRI确诊且确认病变节段为C3~T1;(2)合并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等症状;(3)无手术禁忌证者;(4)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处于哺乳期或孕产期女性患者;(2)存在明显心功能、肾功能、肝功能障碍者;(3)合并骨质疏松等可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相关疾病。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接受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具体实施包括:

①常规术前准备,待患者全身麻醉后,帮助其保持最佳的仰卧体位于手术台,手术切口选择其颈前右侧部位,经患者颈前入路行手术操作,至其抵达椎体前方位置。

②接下来需要借助C臂X线机以确保准确定位病变部位,之后利用相关辅助器械以便更加顺利、准确将相邻椎体撑开,不宜撑开过度,待撑开至合理范圍后,可将病变椎间盘间隙予以彻底切除。

③在专用器械的辅助作用下将患者椎体后缘的骨赘顺利取出,视具体情况而定切开患者后纵韧带或者将其切除,上述操作完成后进行减压处理,直至硬脊膜部位。

④需要保留坚硬终板,此外还需要将椎间隙的上软骨板以及下软骨板予以彻底清除,最后根据每位患者实际病变部位情况将大小适宜的自体髂骨的Cage予以准确植入椎间位置,并予以良好充填。

对照组接受钛板固定融合术治疗,具体实施包括:

常规术前准备,依据研究组具体实施步骤开展治疗,但是将研究组步骤④中的“自体髂骨的Cage”改为“自体三皮质髂骨块”,待其准确植入椎间位置后,应提前为每位患者准备好长度适宜的钛板,并将其予以预弯处理,使之能够与患者颈椎曲线高度保持一致,并将其良好固定,在植入满意情况下,应于切口位置放置引流条,引流条放置时间依据患者恢复情况确定,一般选择1~2d即可取出,术后遵照医嘱给予患者合理剂量的抗生素,进行常规抗感染处理,如有必要,应要求患者佩戴颈托,佩戴时间长短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1.3 观察指标

(1)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均需要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JOA评分,评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越弱。

(2)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由专业医护人员测定2组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上述2组指标的测量应确保患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颈椎X线侧位片的拍摄,最适宜选择的拍片检查位置为中立位。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JOA评分比较  术前2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比较  术前2组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不断转变,颈椎病具有发病率高且十分突出的趋于年轻化趋势,疾病病理基础是此部位出现的退行性病理改变,多伴随出现颈椎疼痛等一系列功能障碍。手术治疗是当前公认为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案,此治疗方案能够为患者颈脊髓良好康复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颈椎病患者其脊髓以及神经根均遭受一定程度的压迫,而辅以手术能够将此种压迫得以良好解除,不仅如此,手术治疗在扩大颈椎椎管容积以及扩大其矢状径方面均可产生确切效果,对颈椎椎管正常形态的恢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此外,还可重建颈椎稳定性[2]。

钛板固定融合术属于常用颈椎病治疗术式,此术式的应用可使患者颈椎稳定性产生进一步积极强化作用,因其具有相容性好的突出优势,且初始植骨块承担较大的应力负荷,而借助钛板施以更为可靠的固定,可使得这份应力负荷得以有效分担,并且借助钛板的作用还可巩固植骨节段的稳定性,不仅如此,对颈椎生理曲度与椎间隙高度的维持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终加速植骨融合。颈椎前路融合术为颈椎恢复创造以下有利条件:一是充分减压,减压后脊髓压迫症状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消除,進而对局部血供的改善产生极为有利的积极作用;二是重建并维持可靠的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使得机体局部正常解剖结构得以完好保留;三是骨性融合率的进一步提升,这为颈椎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3]。而且借助X线能够更为全面了解植骨融合相关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2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且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提示同钛板固定融合术比较,颈椎前路融合术应用于颈椎病临床治疗中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帮助患者减轻功能障碍程度。术后3个月2组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同术前比较差异显著,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取颈椎前路融合术与钛板固定融合术都能够使得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趋于正常。

综上所述,在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取颈椎前路融合术与钛板固定融合术均能收获良效,更为理想维持椎间高度与颈椎前凸曲度,但颈椎前路融合术对患者颈椎功能的康复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1] 金成春,鲍广全,徐宏光.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16):64-66.

[2] 黄贵云, 卜祥朋, 侯卫涛, 等. 颈椎前路Cage融合术与钛板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中期疗效比较[J]. 山东医药, 2016, 56(6):86-88.

[3] 任永安.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 临床骨科杂志, 2017, 20(3):268-271.

个人简历:孙佳俊,男,出生于1980年1月,汉族,甘肃省临洮人,在兰州微创骨科医院显微手足外科,科主任,邮编730050,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四肢创伤骨科,显微外科,脊柱关节。

猜你喜欢
颈椎病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颈椎保健操在颈椎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两类颈椎病不能按摩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走路像踩棉花可能是得了颈椎病
谨防颈椎按摩不当致瘫痪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