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呐喊》《彷徨》为例谈谈鲁迅作品的人物

2019-09-10 08:13喻佳慧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呐喊人物鲁迅

喻佳慧

摘  要:鲁迅先生作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刻画的生动灵活。例如《呐喊》《彷徨》就是鲁迅的代表作,主要对当时的社会和国民认知的思考,也是现代小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彷徨》《呐喊》为例,就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人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1

1.前言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其中的情感浓烈,思想鲜明,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淋漓尽致,正是由于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问世,使得其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作为高中学生,在提升完善自我的同时,深入了解鲁迅的作品特征,分析其中人物特征,感悟小说的内涵,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于劳苦人民深邃复杂的内心情感。

2.关于《呐喊》《彷徨》回溯性的分析

以《呐喊》《彷徨》为例,分析鲁迅作品人物特征。首先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回溯性分析。两部作品间隔三年,而这三年恰好是我国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百姓生活潦倒。鲁迅先生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现状颇有感慨,面对这恶劣的现状,鲁迅先生用《呐喊》抒发内心的苦闷。创作《彷徨》的时候,面对现实的残酷,抒发内心阴郁之感的想法更加强烈。两部小说都隐含着明显的批判,讽刺之感,当然对未来美好的希冀也是存在的,正是这两种极端情感的融入,思想火花碰撞的更加激烈。

3.分析小说中施暴者的形象

无论是《呐喊》还是《彷徨》都有“施暴者”形象,这部分人往往欺软怕硬,恃强凌弱,严重压榨下层贫苦人民,通过对施暴者的描写将当时的封建制度抨击的淋漓尽致。例如《药》这篇文章中,华小栓是由于痨病而死的,夏瑜是被施暴者剥削迫害致死的。而刽子手就是康大叔,旁观者在冷笑,对周瑜冷嘲热讽,面对这一场景,暗指革命者面临的社会情境更加艰难。施暴者随处可见,但是施暴者恰恰是底层人民,这就直接表明底层人物作出了疯狂的时报举动。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多么恶劣。《长明灯》一文中施暴者形象塑造的更鲜明。这些施暴者使用的手段更加残忍,更加冷血。在描写施暴者的时候,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到其中,带着情绪描写,施暴细节被描述的相当生动,将施暴者丑陋的嘴脸展漏无疑。拯救中国必须将这些施暴者彻底铲除。

4.分析小说中受害者的形象

分析小说中受害者的形象,例如《闰土》这篇文章,讲述了童年发小,闰土的变化情况,闰土小的时候相当活泼,但是长大后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麻木,变得封建,封建自卑的观念植入闰土的内心。防止下一代也成为这样的,作者发出了深刻的感慨。细细分析作品中“受害者”的形象,不难发现作者内心的怜惜之情,这是对底层人民发出的同情。将当时“吃人”的封建制度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受害者的身上还存在着令人又心疼又可气的“奴性”,不仅感受不到自己的可悲,反而向恶势力低头,直接说明一个民族想要实现真正的复兴必须叫醒沉睡的人民,必须有自我意识,必须从“奴役”状态中挣脱出来,虽然受害者令人同情,但是反思以及自省工作也必须认真对待。

5.分析小说中旁观者的形象

旁观者的形象也是在《呐喊》《彷徨》两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旁观者”往往是一群自我满足,无知,坐以待毙的麻痹人物,将生命看得十分荒谬,过分麻木让人又恨又气。例如《示众》中有很多丑态的看客,有一个胖小孩冲过去,大量看客就此出现,例如老妈子,小学生,老头子等等。有人走后空缺随即补上。这群人的本性就是喜欢看热闹,看完热闹后直接散开,由此可见人性的自私和麻木。在看热闹的过程中充斥着议论声,嘲笑声。虽然旁观者不是直接的“劊子手”但是对别人不管不问,相当麻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态势也是愚弄,就仿佛是行尸走肉一般。

6.分析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

失败者形象也是出现较多的。例如《伤逝》里的子君,将柔弱女子与命运对抗的决心描写的生动到位,为了和所爱之人一起生活,子君作出了勇敢的选择,但是结局还是悲剧。当然与二者之间的直接矛盾有关系,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受到生活的压迫,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来气。两人相处失败,作者借助小说抒发感慨。让广大读者深感社会压力的残酷。旁人无法理解二人之间的情感,不理解两人的举动,以悲剧收场的子君和涓生,让人感受怜惜。鲁迅笔下的失败者形象,就是当时先进人物的缩写,这些人物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想要试图改变命运,改变生活轨迹,也在不断尝试,但是逐渐变为封建的拥护者,凸显了现实生活的恶劣。

7.总结

综上所述,《呐喊》《彷徨》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通过人物的描写也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感伤。其中映射出作者自身的主观意识以及鲜明的情感,细细分析其中的人物,感受到鲁迅先生丰富的情感。细细品读《呐喊》《彷徨》两部小说让我们受益颇多,当然理解其中的人物不能简单地分析人物的塑造,分析清洁的发展,还需要深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解读各色人物。

参考文献:

[1]赵亚平.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例[J].课外语文,2015(14):1-1.

[2]顾琅川.传统叙事手法的创造性借鉴--《呐喊》《彷徨》叙事谋略浅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3):32-37.

[3]李禄峰.谈鲁迅小说《呐喊》中的国民性思考[J].长城,2014(3X):90-91.

猜你喜欢
呐喊人物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