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形象

2019-09-10 08:02轩秀敏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0期
关键词:伦斯基仁慈列宁

作者简介:轩秀敏(196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0--01

一共看过乔·怀特与凯拉·奈特莉合作的三部电影。我的感受是乔·怀特对经典名著的翻拍注重形式的翻新和解读的合理性。就2012新版《安娜·卡列尼娜》而言,众多网友以及我本人看完作品之后,对比苏菲玛索版的《安娜》,感觉最明显的突破是风格的唯美化。首先,新版的演员阵容普遍较养眼,年轻而富有活力,为整部剧吹来一阵清风。其次,场景基本选择在富有浓郁英国风韵的地方,背景十分唯美,浪漫气息十足。最后,场景的切换极其地巧妙,通过楼梯、门、窗户等来实现,仿佛前后只有一步之遥,具有舞台剧的特点,令观众为之眼前一亮。

一、卡列宁的形象

大多数人读完《安娜》,都是把目光聚焦在安娜的悲剧性上,探讨安娜之死。而我个人觉得整部作品最不幸的其实是卡列宁。很多教科书这样叙述,卡列宁是一位宽宏仁慈并追求道德的丈夫,还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父亲。

首先,卡列宁是一位积极进取、公务繁忙的政府要员。卡列宁从小是一名孤儿,父母早逝,兄弟两个,由叔叔抚养成人。他学习成绩优异,在身为高官的叔叔帮助下,仕途可谓平步青云。但是卡列宁绝非仅凭走后门就能获得今天的成就,原文提到“除了一心一意追逐功名、稳健、廉洁和威信之外,还在于不看重官样文章,简化公文往返,尽可能直接接触实际,力求节省开支。”

可见卡列宁并不像一般的官员尸位素餐,他是真正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追求稳健、廉洁、威信,期待做出实质性工作。从全文来看,尤其是小说前半部分,卡列宁经常要会见客人,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他自从经历安娜事件,身体每况愈下,在政坛逐渐失势,生活才稍微好转,没那么忙碌。其次,卡列宁是一位宽宏仁慈并追求道德的丈夫。安娜一直觉得丈夫对她的爱是虚伪的,所以心里很鄙视丈夫示爱的行为。而我认为,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卡列宁可能因为成长经历和职业的因素,使他缺乏伏伦斯基的浪漫气息。卡列宁和哥哥从小被叔叔收养,成长阶段自然得不到健全家庭的那种完整的爱,家庭关爱的缺失很可能让他性格相对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另外,卡列宁官居高位,年长安娜20岁,长期的官场生涯已经把他训练成一个稳重和严肃的人了,职业习惯难免会带入家中言谈举止止较为刻板。安娜姑妈将其介绍给卡列宁的时候,暗示卡列宁已经影响了姑娘的名声,并使他必须做出抉择:要么离开这座城市,要么向安娜求婚。尤其文中有着这么一句话“于是他求了婚,并且把他能够有的感情都给了未婚妻和妻子。”由此可见,卡列宁心地善良,已经尽其所能,付出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安娜自认为没得到丈夫真正的愛情。当部分人已经在背后议论安娜和伏伦斯基的时候,卡列宁起初暗示自己相信自己的妻子,而不应该怀疑,原文提到“在卡列宁暗自决定要和妻子谈谈的时候,他觉得这事很容易,很简单;可是现在,等他已考虑起这新情况,就觉得这事很复杂,很困难了。卡列宁从来不怀疑。他认为,猜疑是对自己妻子的侮辱,对妻子应该信任。”

二、卡列宁的经历

想想安娜后来和伏伦斯基同居,一旦伏伦斯基比预定时间晚回来,安娜就开始胡乱猜疑,大吵大闹。相比之下,卡列宁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抱之以信任,不随意地猜疑妻子,遵守了夫妻和睦相处的重要原则即信任,同时也反映卡列宁比较稳重成熟,心胸宽广,不似一般人敏感多疑。尽管后来,安娜由于赛马场事件导致的失态和向卡列宁的坦白,使得卡列宁最终不得不承认“家丑”。原来在政坛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卡列宁,在这件事上却像牛一样,慢慢地低下了他的头。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等待安娜的三分钟热度过后,意识到错误,再次主动回到自己的身边,可惜安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卡列宁在这件事上,显示了自己宽广的胸怀以及一颗仁慈之心。安娜生产后写信请卡列宁过去,乞求宽恕,卡列宁在企图说服伏伦斯基安娜会回来的过程中,竟当着情敌的面哭起来。我觉得如果卡列宁对安娜没有真爱,一个情绪不外露的人不会如此激动,更何况是个过了冲动劲的男人呢?因此,卡列宁其实心底是爱着安娜的,只是平时没怎么表现出来。关于离婚,安娜一直苦苦相求,希望离婚。

卡列宁此事项同律师咨询过程中了解到,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才允许离婚:夫妻一方有生理缺陷、分离五年没有音讯和通奸。前两个条件不符,第三个条件则需要双方共同确认,并由教会裁决。相比之下,安娜虽然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气可嘉,但是却直接伤害了卡列宁及谢辽沙,这种冒然的做法不太可取。而卡列宁在处理离婚事件时,没有因为企图报复安娜而武断离婚,他考虑到安娜没想到的后患,担心伏伦斯基喜新厌旧而导致安娜无路可走。关于儿子,他表面上因恨安娜而讨厌谢辽沙,实质上还是很担心儿子将因此受到的伤害。就此而言,反映了虔诚信教的卡列宁的仁慈之心,他想将伤害尽可能降低。

综上所述,卡列宁还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父亲。当处理离婚事件时,原文这么描述“要是离婚,儿子怎么办?让他跟着母亲是不行的。离婚的母亲将会有非法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继子的处境及其教养必定是很差的。”对于见不得小孩和女人掉眼泪的卡列宁来说,教科书上的人物形象评价有失公允。卡列宁对安娜的爱不如伏伦斯基来得浪漫高调,而是深沉持久的。职业习惯带来的僵化与繁忙、年龄差距带来的代沟等让双方缺少足够的沟通与了解,最后安娜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却伤害了一群爱她的人。卡列宁虽然深受宗教道德束缚,形式僵化,但是他强烈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感保证了一群人的正常生活,更让我由衷地敬佩。

猜你喜欢
伦斯基仁慈列宁
渥伦斯基性格的两面性对安娜命运的影响
乌克兰喜剧演员竞选人气盖过总统
仁慈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母爱随行,“独腿女孩”成长路上逆风飞翔
穿短裙的假肢女孩:我妈和她给我的四条命
赴美军“仁慈”号医院船驻船体会
Constance Jablonski 康士坦茨·雅布伦斯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