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启示

2019-09-10 07:22余丹蕾
关键词: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余丹蕾

摘 要: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前进都要立足于过去的历史,毛泽东就是在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特色的指导思想,成功的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是在几千年来的优秀文明中衍生出来的,其中蕴藏着中华人民的精神向往与追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之所在。随着中国社会各种文明的演进,中华文化在一枝独秀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各族文化风貌和文化观念,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强大的不竭动力和丰厚的养分滋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土壤。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必然要充分发挥中华文明的优势,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营养,实现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中华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包含着中华人民的的智慧结晶,并且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传承给下一代中华儿女,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正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使其成为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毛泽东作为中华儿女,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是熔铸于骨血中的。

(二)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

近代中国可以说是在不断的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法,中国知识分子从“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始,试图寻找一条近代化的道路,但是在接连不断的失败中开始质疑中国文化,从而不断缩小“中体”的内涵,而扩大“西用”的外延。到了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甚至提出了“充分西化”、“全盘西化”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毛泽东却有自己的看法,他既反对保守主义和封闭主义,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倾向,又反对文化自由主义强调全盘西化的历史与民族的虚无主义。

毛泽东认为二者都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全盘西化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反对这种绝对主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对待传统文化的片面的态度。其次,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认为中国古代传统的“仁义”、“道德”、“孝”的文化在历史发展变化了的时代仍然是值得大众学习和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而古代君权中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维持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等都被認为是应当舍弃的落后文化。毛泽东是在肯定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之用于中国的革命实践,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深刻影响

1. 形成毛泽东的知识结构

中华文化在中华这片沃土上形成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雨雪,拥有自身的独特魅力,毛泽东生长在这片涤荡着中华文化的土地上,自然从出身就潜移默化的接受着中华文化的熏陶。幼年在家乡的南岸私塾就以熟读了中国经典育儿书籍《三字经》、《论语》等,深受中国传统仁义礼教的影响;在少年时期拜入杨昌济老师门下,对朱熹思想观点有了深入接触,这对后来毛泽东用理学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深受曾国藩家书的影响,以张载名言立志报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与毛泽东加入共产党,解救贫困大众不谋而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前,其思想是深受儒学传统的影响的,从早期其诗歌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孟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如出一辙。毛泽东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体现在其阅读的大量中华古典文学中,以及后期毛泽东引用大量古典来解释阐释马克思主义,积极寻找唯物辩证法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交集之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在赋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2. 形成毛泽东的语言风格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体现在《矛盾论》与《实践论》的写作中,两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一气呵成。其中必然有传统文化的文学功底才能如此,旁征博引,气势如虹,还能将马克思的哲学原理做深入细致阐述,同时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进行升华和总结。在《实践论》中阐述中国古代王夫之等人的知行关系的局限性,由此加入马克思唯物辩证法。

二、毛泽东对传统文化转化的方法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而毛泽东对于传统文化的转化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实现文化具体转化与实际运用,首先离不开毛泽东从小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对传统文化应用自如;其次是毛泽东长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创造了一个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基础;再者毛泽东在中国的具体革命战争中经过反复锤炼,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彻底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一)古为今用

古为今用的含义就是学习借鉴弘扬古代的精粹,为现今时代所用。在1942年5月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从“源”与“流”的文化角度阐述了“古为今用”的文艺方针,认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拿来主义”,要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优秀的文化我们要给予继承和发扬,对待落后思想要主动剔除与改造。由此提出要清理古代传统文化的任务,在延安整风期间更是以史为鉴,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为整风文件,号召大家响应整风行动,以李自成骄傲自大导致革命最终失败为经验教训,告诫每一个同志要戒骄戒躁,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精神面对革命斗争。

(二)批判继承

毛泽东对于历史文化的态度仍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观点。但同时马克思也强调人们总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根据一定历史阶段上逐渐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有条件的继承有条件的发展。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能割断历史。”[2]这就要求我们在肯定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融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理论,在中国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在推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革命任务中创造性地发展新文化。所以“批判继承”既是一种面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态度也是想要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方式方法。

(三)推陈出新

“推陳出新”是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推陈”就是要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出新”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入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改造,“推陈出新”就是要求在“扬弃”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民族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新文化,这个新文化以特定的经济政治背景为依据又反过来推动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毛泽东文艺方针的指导下,延安文艺工作者纷纷投身文艺戏曲的改革创作,形成了文化上的繁荣景象,创造出来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文化,毛泽东高度赞扬这样的创作方式。

三、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

(一)从传统“实事求是”思想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 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我国古代表现对“知行关系”的诸多阐述。在先秦时期,孔子是第一个提出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思想家,他说“誦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矣;使于四方,不能專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传授了诸多经验却不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尔后为了警记后人,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外其他思想家对知行关系也做了详细的论述:“知之非艰,行之为艰”,意思是想要知晓事理很简单,但难在如何去做。他们要推崇的是“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知行观。但“实事求是”正式出现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德传》“修古好学,实事求是”,赞扬刘德严谨治学的态度;到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到了清代,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注重调查研究。我国古代“实事求是”的知行观就是在思想家们的不断阐述中充实起来的。

2. 传统实事求是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融合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3]肯定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意义。而《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发表,实际上是为“实事求是”的思想提供了完整系统的哲学基础。《实践论》论述了毛泽东提出的“知——信——行”的认识论模式,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认识——实践——认识”认识论的雏形,强调认识是不断往复前进向上的过程。而毛泽东将信作为知、行的中介,是强调人的情感意志在知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其知识之时,即心以为然,此以为然之状态。”[4]也就是认识是由人们的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识加以理性的升华变为理性认识再作用到实际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实这是对古代思想家王夫之“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观的继承,是与知行相继作用上升式的循环往复的发展思想理论一脉相承的。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创造性地将唯物主义辩证法用于总结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经验,从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同一性、斗争性特点出发,阐述了辩证法的核心,深刻论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这其实是对老子辩证法观点的继承,老子强调“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强”即矛盾的双方互为存在,并促进双方的变化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对立着的双方是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正是对古代思想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将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相结合,加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使古代实事求是的思想创新性发展为毛泽东“实事求是”观点。

(二)从传统“民本”思想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1.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其局限性

追溯到久远的商周时期,“民本思想”就已经萌芽。周公认为要吸收借鉴商朝亡国的教训,提出“用康保民”、“敬德保民”,意思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使人民安泰康宁;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甚”用哲学的的辩证方法表示“贵贱”、“高下”之分的本质在于低层次的衬托作用,以此表明作为统治者眼中地位低下的人民的重要性;孟子将人民的地位提升,将之与国家政治和国家土地放于一个高度。这些都是古代思想家向君王论述人民对于安天下的重要作用,从侧面向社会传达要重视人民、利用好人民。

但是这些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也就是说这里提到的“民本思想”是与“君主制”挂钩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安抚臣民,以求达到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虽然其中也蕴含着“爱民、重民”的内涵,但究其根本没有赋予人民言论自由、保护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权利,因而也不会发展成为民主思想,最终也沦为了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2. 传统“民本”思想与唯物主义的融合

在这里毛泽东是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学说,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而毛泽东就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自己关于“仁”的学说,毛泽东认为为人民谋利益分为两种。一是为了人民的短期利益,如建立敌后革命根据地,这实现的是小仁;二是为了人民的长期利益,如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是让人民独立起来,实现的是大仁。党要兼顾二者,以大仁为目标总体推进,以小仁为动力逐步推进,务必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的爱民、利民思想就是这样发展创新的,它继承了古代爱民利民思想的内涵,摒弃了它君本位的部分,从认识农民的重要性到人民的主体作用,最后将古代爱民、利民的思想发展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从传统“君子自强不息”精神到“独立自主”的原则

1. 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

古语云“天行健,君子应以自强不息。”[5]在这里“自强不息”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要奋发向上,永不懈怠,争取个人的自尊自强;二是指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团体的自立图强、誓死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春秋战国已经有诸多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赞扬。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帥,匹夫不可夺誌”这是对个人独立意志的一种肯定,主张每个人要有向上的志向。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大丈夫”。这里孟子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提出了要求,主张一个顶天立地之人应当拥有坚定不移的自尊自信。历代思想家都对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独立人格有着共同的追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自强不息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一个国家首先要独立才有人民的独立,所以人民在追求个人独立的同时还要注重国家命运。古代就有诸多“爱国”的表达:“爱国如爱家”、“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数的文人骚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前途深刻的担忧。

2. 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原则

毛泽东独立自主的思想是与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一脉相承的。而毛泽东早年熟读古文经典,对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强大韧性有独到的见解,毛泽东说人人都依靠自己真正主张来行事,不盲从他人是非,这样一个国家就有了独立的气势。毛泽东的独立精神为后来革命道路的选择,中国民族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总结失败经验,认为党不应该犯“右”的错误,认识到共产党领导权的重要性,提出要独立领导革命。同时反对“唯书唯上”认为一个政党要追求政治独立,一个独立的人要追求个人实际经验,不能照搬书中,不能迫于上级的权威,盲从上级指示,这实际上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解读。

毛泽东在古文经书的豪迈誓言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熏陶,他对国家的热爱表现为一种忧患意识,即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在反侵略、反压迫过程中,中国各阶级曾站在历史舞台出谋划策。近代封建地主阶级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赔款割地的局面。农民阶级不畏强敌同外来侵略势力英勇作战,反抗满清腐朽统治仍然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也失败了。近代中国在寻求民族独立、国家独立上做了许多努力,毛泽东在领导湖南农民运動时一直在尝试开辟另一条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开始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毛泽东在土地革命中分析了中国当前形势,提出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标志着中国近代人民悲惨的境况和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将开始改变,中国人民正在积极追求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四、毛泽东思想对传统文化转化的当代启示

(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历史和发展的现实,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予以发掘,并推陈出新,从而奠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在,每一代人都是以前一代人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不断发展的,而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行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二)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有了先进的思想指引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也就是说自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由于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就再也不纠缠于所谓“中体西用”、所谓“全盘西化”等简单化的认知。而是从更高层上去把握中国的命运。包括如何看待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奋斗探索的历程、如何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基本历史任务、如何进入新民主义革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概而言之,我们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全面地、科学地掌握了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话语权,从而实现了中国在精神上和思想上由被动转入主动的伟大历史变革。“开天辟地、焕然一新”,即此之谓也。

(三)正确定位传统文化,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可以说是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但是二者可以在现实条件下朝着对立面互相的转化。矛盾的转化收一定的条件制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过时陈旧的时代糟粕。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统一体,也有良莠并存的情况,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华文化,对其积极意义的方面给予继承发展,对待落后的部分加以剔除和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区分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最重要的就是看其对社会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但是两种文化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有互相交叉的部分,如儒家的仁爱观念,其中既包含了人道精神又包含了等级观念,所以我们要认真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正确发展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534 .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109.

[4]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227.

[5] 郭庆华译.周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280.

猜你喜欢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红军长征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初步确立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怎样做到“少教多学”
浅论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倡导独立自主原则,提高初中英语学习成绩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