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溺爱教育的危害与思考

2019-09-10 07:22李佃文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危害思考家庭

李佃文

摘 要:溺爱一词,主要针对于家庭中父母、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对孩子的宠爱而言,宠爱太过,则为溺爱。溺爱不是一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其不仅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而且还极有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独立生存能力。本文即主要针对溺爱的危害进行分析,同时对于纠正家庭的溺爱观念和行为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溺爱教育;危害;思考

受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虽然国家近年来已经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经济的压力迫使诸多社会家庭依旧停留在一胎原地。少生优生本可以集中更多的优势资源教育孩子,但是却因为“独苗”的缘故,反而更容易备受家庭关爱。这种关爱一旦过度,就会形成溺爱。在当今社会,家庭溺爱的现象屡见不鲜,已然不是个例,甚至影响到了学校正常教育的开展。家庭、社会、学校都是未成年人的教育主体,但是家庭教育的地位尤为突出。

一、家庭溺爱的原因

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其也是经过后天的发展逐渐演变而来。首先家庭教育观念。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父母的一切都是孩子的或者父母呵护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传统的观念并没有错,但是多数家庭的父母及祖父母过分地解读了传统教育观念,即一切为了孩子并不是一切顺着孩子。因为孩子正处于幼龄时期,它们的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这个时候需要家长主导孩子的思想观念,而不是顺从孩子的思想观念。其二是社会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家庭的经济生活比较富裕,能够满足孩子多样化的附属需求,这就为家长溺爱孩子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家庭生活较为贫困,父母的经济能力满足不了孩子过多的附属需求,溺爱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原因之一。其三是社会风气。这里的社会风气主要指攀比风气,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长辈之间通过互相攀比孩子展示自身家庭的优越性;二是孩子相互之间的攀比助长了个人附属需求的增加。除了以上所述原因之外,导致家庭溺爱行为的因素还要很多,比如部分教育機构的噱头宣传、网络信息的传播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二、家庭溺爱的表现

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不让孩子劳动。当今许多父母不仅包办一切家务活,而且全面包办孩子的所有劳动需求,包括洗澡、洗脚、换衣服等一应俱全。多数父母认为自己能做就要多帮孩子做一点,但是正是因为自己每天多做的这一点,导致孩子后期形成不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和不会劳动的身体行为。这一问题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似乎并能得到凸显,但是孩子一旦离开家庭,比如到了住宿制学校则会暴露无遗。虽然现代生活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但是生活中我们依然需要付出必要的劳动。

(2)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现在许多家长都是对孩子言听计从,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个性化要求,父母都会尽一切可能地完成。虽然这其中也存在不少父母尝试阻拦孩子的无理性要求,但是禁不住孩子的撒娇或者苦闹而最终妥协。当孩子在一次或者两次尝试到撒娇、苦闹的好处之后,其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形成习惯,即只要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会肆意妄为,甚至愈演愈烈。

(3)不管教孩子的错误。常言道“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在当今社会不仅鲜有父母愿意用“棍棒”责罚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管教都做不到位。在很多情况下,孩子都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犯错了,父母都舍不得批评教育,反而还会积极主动地帮助孩子开拓罪责。当前人们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意义的教育方式已经完全背道而驰。

三、家庭溺爱的危害

家庭溺爱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扭曲的教育方式,其对于孩子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的溺爱教育容易培养孩子产生自私心理。无论是从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还是包办孩子所有劳动的实践行动,家庭教育都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唯我独尊。在“一切为我”的成长环境下,孩子就会从其内心形成“只有我”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得孩子不仅不会关心别人,而且还会认为别人也应当为自己服务。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孩子的这种自私的心理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比如不能和他人友好相处、不能容纳他人等;从群体性的角度而言,每个家庭都在塑造孩子的自私心理,孩子们之间相互不能容忍、相互不帮助、相互不妥协,这种情况的结果令人难以想象。其次,从“养儿防老”的角度出发,孩子们自私的心理也难以愿意为父母付出太多,这也是当今“啃老一族”盛行的原因所在。

其次,家庭的溺爱教育容易使得孩子形成挑食、厌食的毛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当今许多家庭在做饭的时候都是尊重孩子的意见,即孩子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这种方式虽然看似没有问题,但是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发现孩子想吃的越来越少,不想吃的越来越多。父母一味征求孩子的意见,其本质就是在引导孩子挑食和厌食。当孩子发现自己能够主导自己的饮食的初期,其会挑选自己喜欢的饭菜吃,但是天天都吃自己喜欢吃的饭菜总会吃腻,所以自己喜欢吃的越来越少,最终形成厌食。尽管父母的初衷并没有错,但是这种行为本身具有危害性,其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的饮食,同时对孩子自私心理的形成同样具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其三,家庭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独立的生活能力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标志每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父母不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所以应该在孩子离开自己之前,父母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会孩子一定的生存能力,保证其在离开父母之后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但是家庭的溺爱剥夺了孩子掌握这一独立生存能力的先天条件,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逐渐演变成为不学无术的寄生虫,除了动口和伸手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在孩子独立接触社会之后,他们会发现外面的世界究竟是如何的“残酷”,这种打击甚至会让孩子产生绝望。这并不是完全因为孩子自身的接受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们不具备适应社会的独立能力。

四、关于纠正家庭溺爱的建议

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溺爱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自己的孩子,这是最可怕的礼物。父母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应当摈弃这种错误的教育行为,首先塑造自己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1)摆正孩子地位

孩子是上天赐给每一对父母最珍贵的礼物,但是父母不能因为礼物的“贵重”而捧在手心,因为孩子最终也会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也会收到自己的那份“珍贵”礼物。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向孩子传递一种“唯我独尊”的特权思想。家庭是一个整体,虽然孩子并不能承担与父母同等的家庭责任,但是其依然能够发挥出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孩子做与不做之间的取舍就在于父母对孩子价值观的塑造,或者说是对孩子地位的设置。摆正孩子的家庭地位是摆脱家庭溺爱教育的关键一步。

(2)把握严爱尺度

正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严格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关爱,或者说是正确的关爱。虽然严格的教育不会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但是其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最具价值。正如小学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般,母亲的关爱是鼓励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严格才是激励孩子奋进的源泉。父母也应当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父母,既要给予孩子以严厉,又要给予孩子以关爱,做到严爱结合,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颖. 溺爱孩子是一种软暴力[N]. 科技日报,2013-02-27(004).

[2]沈屹峰.溺爱对幼儿的危害及调整策略[J].才智,2016(17):234.

[3]王月莲.儿童家庭教育中溺爱的危害分析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178-179.

猜你喜欢
危害思考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