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中地理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及地理高考

2019-09-10 14:58陈华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师应教学内容素质教育

陈华

摘 要:如何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与高考改革,是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研究主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说明,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以适应地理教学改革与高考改革。以供相关人士的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地理高考

引言:

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学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而这也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共同的努力与探索。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面对全新的时代与发展的需求,教育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推进。但是,现阶段的部分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做好课程改革的准备。这部分教师仍然在沿用过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注重教科书于考试大纲中内容,造成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不应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应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有效训练,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发展[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門较为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到历史、人文、数学等学科。只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记忆与理解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改变原有的落后教学理念。

(二)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缺乏有效的互动性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教师只是参照教学标准与考试大纲进行教学,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缺乏有效的信息交互,使高中地理教学只是教师的单向信息传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虽然可以有效的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的作用有限,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积极思考与探索新鲜事物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乐于创新,敢于提出质疑,渴望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交流与互动,进而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现阶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互动,进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并对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实际教学中缺少良好的互动性,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改革高中地理教学,以适应素质教育与高考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加深对学科的进一步认识

面对新的课程与高考改革,高中地理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与改进;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能力进行培养[2]。

由于地理学科是对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自然界进行研究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在发生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这使地理学科一直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决定地理教材的内容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与调整。现阶段,地理教材的编写落后于教学的改革。无法充分的素质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对原有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增加培养能力的教学内容;同时可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导学生改变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在对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地理知识与规律,进而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利用网络教材与信息,为教材进行补充,借此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增进学生与教师间的有效交流

为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更好地交流与互动,教师应学会营造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并在此推动下,使学生更好的与教师进行互动与沟通[3]。比如在对《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学习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交流与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结合实际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阐述。在地理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对“气候变化使海平面上升,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暖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自身就这一问题的想法进行阐述。即从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所掌握的知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在与教师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限制;教师需要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与体会进行表述,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与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的帮助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出良好的互动与交流氛围,使得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三)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质量的最高表现是,学生是否可以在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之外,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这不但是高考改革对于教学的最高层次要求,也是社会对新型综合人才需求。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启发。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它需要在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有效地探索与尝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与质疑[4]。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比如,在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章进行学习时,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讲解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言,分享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观点与态度,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明;同时,教师可以进鼓励学生,以自身的观点为基础,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审计简单的环保方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与回顾,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提出独立观点的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更加突显对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改革则体现对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积累,也应重视对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改革与创新不仅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适应素教学改革的发展,适应地理高考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施菊萍.解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J].知识窗,2018(24):53-53.

[2]袁前.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500(02):130-131.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教学内容素质教育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也谈素质教育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