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传统文化土壤,术道并举,全面推进大语文教育生根发芽

2019-09-10 14:56栾秀国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育

栾秀国

摘 要:本世纪初,青岛二中的语文教师王泽钊的新语文教改恰似一缕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引起社会上的巨大的讨论和争议。让四平八稳的中学语文教学终于感受到了一丝来自体制外的“挑战和威胁”,哪怕这种“挑战和威胁”在庞大的教育体制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学科是一株生长在中国五千年文明沃土上的幼苗,假如这株幼苗发育的不够好的话,首先说明语文学科从自己所根植的土壤中所吸收的营养还不够丰富和全面。

我们的孩子假如能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到这些人生的营养,它们最终会沉淀为孩子们厚重的人生底色。使他们在人生如意或不如意的时刻都能从中汲取到做一个好人而不失范的道德精神力量。在人生的轨道中永远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担负培养孩子人文素养主阵地的中学语文教育首先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我们又该给营养不良的语文教育开出什么良方呢?我的答案是:

一、厚植传统文化土壤,浸润亮丽的人生底色。

我们语文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因子,让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内化为孩子们生命感受的一部分。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够更加深入而立体的参与到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和体验中去。

(一)整理适合各学段孩子们背诵的传统文化名篇,归类汇总后,让不同年级的孩子们背诵。实行分级背诵阅读制度,逐级进行考核。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孩子们吟咏这些传统经典的时间久了,经典自身所蕴含的积极樂观、自省精神、浩然之气、家国情怀……都会慢慢浸润到孩子幼小的生命体验之中去,最终内化为自身生命感悟和生命价值的一部分。有了这些作为人生底色的孩子,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每当他们困惑时、迷茫时、落魄时、低迷时,他们会不自觉的从自己所积累传统经典中汲取能让自己走过人生沧桑的精神力量。

(二)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为引领,以课本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为孩子们提供交流展示的丰富多样的平台。使孩子们在背诵、感悟、内化和提升中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可。不断增强民族归属感和悦纳自我的能力

(三)落实叶圣陶老先生“课本无非就是个例子”论断,在积极进行单元整合教学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可以吸收并且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纳入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之中去,不断拓展和延伸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所讲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以课本为依托,但又不局限于课本。古今中外,皆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二、术道并举,切实构建大语文教育观,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

首先,我来解释下,我所说的语文教学中“术”和“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所谓“术”:就是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能够具备适应现行考试体系的各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技巧。

所谓“道”:就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学习,自感自悟,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人文关怀、正确的认知自我和身处的世界,为成长为一个具有质疑精神、批判意识、合作品质和普世价值的现代国民奠定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这一学科的性质界定说的是,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其实也就是我说的“术道并举”,只不过我把课程标准的表述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但是,在现行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关注了语文的工具性,充斥语文课堂的是“字、词、句、篇”的讲解和分析,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样做的结果就只是关注了语文教育的“术”的层面。

接受这样的语文教育长大的孩子,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我们说过的那样,孩子在接受完学校的语文教育后,在面对人生的失意或低谷时,他们并不能从让人爱恨交加的语文教育中汲取到让他们得以走出困惑的智慧或力量。我们的语文教育对基本性质中的人文性关注度则明显不够。

所以,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我提出了“术道并举”的概念,也就是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既要注重针对学生的双基训练,更要注重提升孩子们的综合语文素养,尤其是成长中的生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感悟。

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当中做的比较到位了。根据我的思考,再啰嗦几句:

一、字词、诗词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不可以一蹴而就。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坚持自我学习、自我积累的良好习惯,尤其是成语的学习和积累,因为成语是从传统文化中一路走来,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语言因子。古语讲,“文以载道”,诗词的教学当然就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了。

二、对于记叙文、议论文、小说和说明文的阅读理解,以集体教研为总抓手,在学习相关课文时,教师提前做好功课,把每一种文体的阅读理解的题型整理出来并在文章中标识好相关内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甚至可以总结成答题模板。你比如关于说明文语言的考察,答题模式都基本是固定的。

对于阅读理解考察中遇到的特例,建议让学生把题型和答案整理下来,揣摩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三、对于作文教学,我认为首要的就是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积累,在此基础上多练笔。这点在说语文教学之道的时候还会提到。没有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任何的所谓技巧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从小学课堂开始,各年级开设书法教育课,让孩子从小浸润书法的风骨和美感,写方方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五、积极对接并选择吸收民办教育机构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较为成熟且有效的课程体系,补充到我们体制内语文教育教学当中去,比如:快速记忆课程、阅读理解提分公式、弘乐大语文、海量阅读等。

一啰嗦起来就喋喋不休了,说了这么多。下面简要说一说语文教学之“道”,也就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我们的民族国家要实现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质疑品质、合作意识和实干精神的现代国民。而不是需要巧舌如簧、滔滔不绝的空谈家。被我们忽略了这么久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重新回归课堂、回归语文教育,就得需要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信念和勇气。

一、在日常的教学中切实注重语文课堂所应肩负的人文教育重任,切实落实到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当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尝试专题式教学、专题式阅读。比如,学习苏轼的一首词,就要连带学习苏轼其余的经典的诗词,连带学习苏轼的一生的人生轨迹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就是把苏轼当做一个专题来学习和研究。

二、落实好单元主题整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整理好相关知识点,每单元精讲一到两篇文章,剩余文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自学,老师只是给予引领和指导。这样我们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自学的能力,又可以大把地压缩教学时间。压缩出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来干什么呢?老师给孩子们列出书单,让孩子们读书,做读书笔记、写读书随笔!

三、积极上好有关阅读课的配套课程,比如,阅读分享课、好书推荐、随笔大家评、人物新解等。同时,语文教研组要组建好文学社、校报等能够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我、悦纳自我的舞台。

万物有其本,万变有其宗。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牢牢抓住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性这个牛鼻子,以工具性促进人文性,以人文性引领工具性,让语文教学真正能够实现两条腿走路,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走的更稳、走的更远、走的更有诗意。

同时,语文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安安静静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学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折腾,不作秀,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活动,着眼于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使命。用爱守望生命,用心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闫培胜.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25+20.

[2]张新璧.古今沟通·现实印证·读写结合——传统文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例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9(30):14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