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思政建设

2019-09-10 15:13葛文娇赵倩代平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政传统课程

葛文娇 赵倩 代平

摘 要:随着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课程都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将对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有利于培养出一批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高的大学生。本文从思政课堂建设的方向出发,对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处理方法,并简要阐述了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经过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风霜洗礼和一代代艺术家的传承和认同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当中去,能够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徜徉在传统知识文化的同时,构建出自己的世界观,并且对大学生的精神素养、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并对促进思政课堂改革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可以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启发学生的心智,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独具一格的优秀文化魅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想加深院校的思政课堂改革,就需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高校课堂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如此,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思想素质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

1.多元化。思想政治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新颖的思想和教学环节,让思政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要注意课堂形式的变化和课堂具体施行过程的整改,让课堂教学在符合当下国情和注重理论教学的前提下,让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创造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课堂内容,并且还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思想不能过于拘泥。当下许多院校都在实行分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可以将之作为参考,大胆尝试将其引入到思政课堂中来。另外,学生的勤奋度和学习态度也和思政课堂的开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思政老师可以将一些群体形式的校园活动和政治教学课堂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够得以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互动性。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思政教师可以将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当中来,在思政课堂中,老师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灌注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并将教学的微观把握和教学本身具有的艺术性相结合,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利用循序渐进灌输传统文化知识的方式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见识,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思想冲击,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同时却又是充满创造力的,他们对于人生的追求以及三观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然而却缺少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间思想交流,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当下思政教育要更多的向互动性方向发展。

二、传统文化如何和思政课程相结合

要想实现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的结合,就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的不同,采用最直接的价值教育,通过间接的价值引领,实现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首先可以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学素材放入课堂当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文化自信心以及政治意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讲解进行直接的价值教育。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培养和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规范、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具备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以及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华传统文化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具备和蕴含了广博的理想信念、文化精粹和道德人格,而这些传统理念都是当代大学生所熟知的,对其稍加改造或者提炼就可以将之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比如谈到爱国主义精神时,我们就可以谈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而今以后,庶几无愧”的文天祥,以及力挽狂澜、扶大明将倾的于谦,他们虽然所處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却生生不息,永垂不巧,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以及抵抗外敌的动力来源,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家国意识的典型素材。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社会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价值引领。传统文化与当今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冲突的,传统文化能历经数千年而不朽,早已经过一代代人的印证,而核心价值观也并非无中生有、无源之水,而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一种超越。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参与诵读经典活动以及传统文化纪念活动等,这些充满人文意义的活动都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还有,大学思政教育的传统文化渗透应该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作为基础,这会使学生化解之前对于传统文化产生的误解,大部分学生的潜意识中都会觉得传统文化是一件相当枯燥且无趣的事情,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也比较陈旧。所以教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作品,然后尽可能多的开展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到来自古典文化的熏陶,然后慢慢感受到这些文学作品的趣味,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名人故居参观考察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人文的理解,弘扬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并让他们能够在实地参观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初步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自信心。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有太多值得传颂的篇章,诗词中不仅语言温润隽永,还有值得人深思的思想内涵,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而且多开展这类活动,还能够弘扬中华文化,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文化归属感。

传统文化应该不只要融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还要融入到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中,无论在哪个阶段,传统文化的教学都应该作为施教者的核心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老师应该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真切的发挥好这些资源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教材中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传统文化如何和思政课程相融合的意义

主席指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沉淀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将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对于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大意义。

思政课程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让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使其更加具有中国气派和作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并指出了发展趋势,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当中,学生在对其的理解和认知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就需要找到两者间的共通之处,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另外,传统文化还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都有重大意义。

四、总结

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不论是“仁义礼智信”的谦谦君子作风,还是“上善若水”的思想境界,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和践行的。所以,传统文化应该融入到学生的包括思政教育的每一个阶段当中,让青少年感受到华夏文明的魅力以及生生不息的活力,更加充满自信的迈向明天。

参考文献

[1]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38-140.

[2]黄珊.思政格局大环境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才智,2019(21):178.

[3]王威多.课程思政”视野下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39):97+99.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少年力斗传统
自行车的发明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