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2019-09-10 15:43尹建设沈相应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

尹建设 沈相应

摘 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百万扩招的政策实施,高职院校规模在不断扩大,而实际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亟需借鉴诸如德国、日本等国外先进做法,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

2019年初,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一次明确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较快地促进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百万扩招政策,使得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激增。纵观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规模得递增必须以内涵发展作为支撑。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更多的要通过学生技能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多年来,高职院校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尝试,但总体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涵、产教分离等现象。文章以淮南联合大学为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尝试与努力,并就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淮南联合大学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围绕打造集生产、教学和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具体做法如下:

(一)着力建设淮南联合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双元制”培训中心

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格考核培训“零件产品滑仓检测系统”项目,于2018年年底挂牌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双元制”培训中心,突出“学校元”和“企业元”双元并重,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学校的职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以学徒身份在培训基地或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实训,培训以企业实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学员毕业后可获得大专或中专学历证书,市人社局技能等级证书及德国工商会(IHK)技术资格证书。计划未来3-5年内,为淮南市企业培训员工10000余人,“双元”培养毕业生1500余人。

(二)大力开展与科大讯飞的合作项目

淮南联合大学基于淮南大数据产业、智能经济的发展需求,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原则,积极与科大讯飞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联合培养高质量AI人才,立足与本市数字经济发展大目标和大趋势,紧密围绕“互联网+”、“AI+”对于支撑当地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优化布局,提供密切贴合产业经济发展和优化调整的人才需求,为经济结构与质量转型提升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技术支撑。

(三)以双创学院为核心载体打造产教融合先导区

学校新建产教融合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共4栋楼,2栋1层实训工厂,1栋6层实训中心和1栋10层培训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3370平方米。2018年学校将校园内老行政办公楼、北校区沿街一栋三层小楼近30个房间和原有创业孵化基地场地统筹规划、翻新整修,建立淮南联合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学校专门遴选2家在创新创业帮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资源的助创企业,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企业注册、财务、法律、专家讲座以及远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二、问题分析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1、“订单班”、“现代学徒制”推进中的困境

(1)缺乏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及顶层设计

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关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不清晰,如现代学徒制中“学生”的身份地位问题,不明确。对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保障、约束机制欠缺。

(2)行业企业积极性不高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和育人成效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一方面,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部分投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收获成效,学生毕业时,也可能不选择合作企业就业,使得企业的投入没有回报。另一方面,企业以盈利为目标,而在进行学徒制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学徒无法给企业带来受益。这样使得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建立

学徒的出师标准如何设定,符合了合作企业的要求是否就达到了专业培养要求还有待商榷。承担指导任务的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如何考核,业绩如何认定,能力如何提升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2、政策落地的问题

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集中力量解决职业教育政策“悬浮”问题。综观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情况,政策执行不到位即政策悬浮的现象时有发生。职业教育绝不是一件教育内部的事,而是一项需要“上靠一级”,即由地方政府统筹协调推进的工作。关键是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在一些国家层面已然明确的政策实施方面抓好落实,比如落实生均拨款加大财政投入、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等。

3、机制推动问题

(1)政府的引領和调控机制还不健全。

政府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起着引领和调控的作用,产教融合内部各要素的和谐有序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合理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服务支持,适宜的宏观调控。第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引领方针。政府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当首先树立全局意识,统筹考虑地区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发展限度,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要切实保证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第二,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人力方面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加快优秀人才的引人,培养产教融合的先锋军和后备军;物力方面为产教融合提供充足的场地、设备等硬件支持;财力方面加大对产教融合的财政投入,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始终保障产教融合有足够的运行资金。第三,政府要在产教融合的不同发展阶段,因时、因事做出适当的调适。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也是具有生命周期的,我们可以根据产教融合的发展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而进行适当的调适。这一调适不仅需要内部参与者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一方面,政府要根据产教融合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适当调适具体方针政策乃至整体发展规划,以确保产教融合在正确的轨迹上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协调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可能出现的因两者的不共融性而出现的各种矛盾。

(2)学校、企业间的互动机制,缺乏动力与保障。产教融合过程中,在政府的引领下,学校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互动机制,通过协同配合达到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这种互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协同共商、协同共育、协同发展三个方面,最根本的是双方利益分享、责任分担、可持续发展难以有效落实。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推动校地合作新模式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指出,要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校地合作实质是一种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一般是指高校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与各级政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协作联动。一是要构建校政合作运行制度,规范合作运行过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加强统筹协调、动态管理。一般来说,高校和政府之间有着较为悬殊的需求目标和文化差异,在合作办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合作主体难以协调问题。所以必须要积极构建校政合作管理平台,可以是县市省等三级,在平台上确保各方信息披露的顺畅性和高效性,协调处理好各个合作主体的权责范围。第二,合理设置校政合作办学协调组织机构,对校政合作事宜进行充分了解和严格管理,有效落实内部交流和沟通。一般来说,校政合作涉及的内容众多,比如人才培养、信息交流以及科学研究等。所以要加强专门委员会制度的构建,通过委员会形式巩固合作各方内部规则制度。还要加强合作主体的内部交流和沟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统筹处理好校政合作办学各项事务。二是要加强校政合作评价机制的构建。校政合作办学与各方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合作各方对目标的投入度和期望度的多维性,大大加剧了评价度量的复杂性,然而对于绩效评价来说,可以对合作成效进行实时反馈,并促进校政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要想将校政合作进行完善,必须要加强合作评价机制的构建。具体来说:首先,以往传统的绩效考评大都由高校主导,欠缺其全面性和科学性。所以必须要贯彻落实好“多元评价主体”原则,改变以往由高校主导的局面,社会、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均要积极参与其中,将公平性原则和公正性原则贯彻落实到校政合作评价过程中,这对于校政合作的健康运行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推动校校合作新模式

校校合作即学校与学校之间联姻,结成战略同盟,发挥各自学校的优势,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实现共赢。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推动校校合作,高校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相互开放实训基地,形成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三)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

《中国制造 2025》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当前先进制造业的竞争,虽然是各国制造业发展方式、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等方面的竞争,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要加快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就必须拥有一大批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满足先进制造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更加注重产业与教育有机融合,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

1、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保障。

校企合作不只是教育部门一方的职责,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济、人社、财政、税务等多个部门的参与合作,形成合力。地方政府应该成立专门协调管理机构,加强各部门的联动,推进校企合作政策及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组建由政府部门、企业及各大院校的专家组成智囊团,对全市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指导、推进、考核以及监督。给予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职业教育经费的分配上,鼓励教育管理部门向校企合作试点院校倾斜,以确保顺利实施校企合作试点工作。

2、激發企业参与热情,提升企业合作收益

严格遵从企业利益获取的核心要素,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权益,激发企业参与热情,从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回报,降低企业风险三方面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强化扶持政策保障,建立淮南市校企合作的企业奖励扶持制度,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加强企业培训补助,提高企业参与的热情。强化制度管理约束,对合作院校与企业进行明确的教学分工,将工作基础知识和通识技能培养放在职业院校,将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让企业承担,进而降低企业投入后产生的风险。同时,要求学校从“以学校为主”的主导惯性中脱离出来,进行重新定位,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性地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并强化学校考核。

3、优化校企共育内容,提高合作契合度

组建由政府行政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企业主体组成的淮南市企合作联盟,设立日常办公室和合作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市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的设计工作。完善全市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企业学校特点,制定具体的校企管理方法、弹性学制或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等,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对各个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档案整理等环节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坚持多方互信、互利为基本原则,建立一套简洁而又高效的合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在此框架下良性运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共育内容的选择、实践、评价、调整四个机制,选择机制包含确立合作目标、合作内容选择,实践机制包含培育实践、工作实践等,评价机制包含实践评价和主体评价,调整机制包含根据院校和企业评价做出适当调整,有效提高校企合租契合度。

参考文献:

[1] 刘丽波.高职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 学术论坛,2018(12).

[2] 林坤.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南方农机,2019, (3) :62.

[3] 白逸仙.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组织发展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9(4).

[4]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项目基金:

2019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以淮南联合大学为例”(gxyq2019198)

猜你喜欢
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会计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