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

2019-09-10 07:22刘荆京
教育·校长参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杨志对联论语

刘荆京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还有人文性,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回归。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民族文化,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通过开展创设学习情境、拟写对联解读文章、创作思维导图等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努力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国学经典,感受到优秀文化的魅力,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论语》学之以用

《论语》这部书是孔子以及其弟子留给后人的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这些语录蕴含了众多教育的道理以及做学问的方法。读者阅读《论语》往往见仁见智,到了今天,学生读《论语》还有什么用呢?经过数千年以来的时光飞转,古人的那些言论在今天还能适用吗?在今人身上还能发挥它的作用吗?为了解决学生一系列的疑惑,让学生明白《论语》所讲的道理,并且在自己的生活里应用这些道理,解决自己思想上的困惑,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以《论语》第四章 “里仁”篇为例:

第一步,先将这些语录按要求分类:

让学生把这部分的每一则按要求分成这样五类:“孝悌”:4.18、4.19、4.20、4.21;“爱众”:4.3、4.13;“亲仁”:4.1、4.3、4.4、4.5、4.6;“利义”:4.11、4.12、4.16;“谨言”:4.22、4.24五类,让学生不仅明白每一则主要的意思,还学会梳理归纳,理解这一则讲述的目的。

其二,努力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1)小A总喜欢天南海北的去旅游,这让父母很不放心,你想用      则来劝说他,理由是:          。

(2)在自习课上,看到别人违反纪律时,你想用           则来劝说他,理由是:                 。

(3)在公共汽车上你的同学正在犹豫给不给别人让座时,你想用       则来劝说他,理由是:             。

(4)在这次测验中你的同桌有抄袭的现象,你想用          则来劝说他,理由是:                。

(5)你家里要买新房子了,你想用      则来提醒爸爸妈妈,理由是      。

这样,学生能够把《论语》中学到的道理和蕴含的意义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解决了自己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素质。对于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而言,《论语》不仅是课堂上学习理解知识,体悟孔子的思想境界,更是在讨论交流中对照自己的混沌、麻木来“正己”,学习这些语录心得的时候对照自己的不羁、放纵以“择行”,用古人所流传下来的道理琢磨反省达到“修身”, 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教读《论语》,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

實现与诗词、与诗者的对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中华古诗文是中国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五彩缤纷,意蕴含蓄绵长。特别是唐诗宋词,让我们感受到诗歌凝练精美的语言特色、和谐动听的音韵、严整鲜明的格律,但是我们的诗词教学中往往是师者、读者、诗者互不相通,三者割裂开来,师生达不到真正的互动。我们既要重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更直接地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呢?笔者把诗文、图画、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采用换位的方式,穿越千年时空和诗人来一次真正的对话。在课上,除去必要的传统课堂中语言文句的讲解阅读,我还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学习活动:

诗文和图画的结合、互换  例如笔者在讲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的时候,这首边塞诗苏轼评价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的设计是:

一是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说说这幅画的美, 并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句话展示的画面。笔者为学生作出示范:

“浩瀚的沙漠涌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一眼望去,只见一缕白色的狼烟竖直向上升起,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响,这些天来我孤身一人向前走着,不变的是眼前这单调的风景。黄河拐了一个偌大的弯儿向前流。一轮火红的夕阳正徐徐落下,显得格外浑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雄浑壮美的风格,笔者讲述“大漠孤烟直”这句诗时还给学生设计了选出符合本诗风格的选项的活动:

A金色的沙丘犹如涌起一层层小小的波浪,引着我向前。

B茫茫的沙漠一望无际,远远望去却见不到一个人影。

为学生出示两幅画,让他们根据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和意境,选择符合这首诗的一幅并且说明自己的理由。让学生为诗歌选择合适的画面,并为画面配上所学的诗歌。

二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互换。传统意义上的诗词课堂上存在教师和学生统一不起来,讲是讲,听是听的问题。而诗词本身总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让读者、作者与诗词三者实现交流和互换呢?教师在其中又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例如在讲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时,我是这样设计学生活动的: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了怎样一幅画面,请你描述出来。

2假如让你为这首诗画一幅图,请你描述一下你的画。

3假如你就是作者王湾,写这首诗时你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4读完这首诗你的阅读体验有哪些?

(每道题50-100字)

这些活动实现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思维上的换位,学生真正从多个角度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样,诗词那种厚重的文化底蕴才能慢慢浸润孩子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人文情怀。

拟写对联解读现代文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有着严整的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调、尾字押韵、仄起平收的特点。一幅小小的对联几乎涵盖了全部中华文化,那么如何把这样优秀的语言文字建构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呢?将传统的对联与现代文教学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恰当运用对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双方活动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对联,会产生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领会作品内涵,起到积极的诱导效果。

对联句式精练,形式灵活,文情并茂,是出于学生自己的理解的创意的表达。这种开放性的语文活动,使学生能够把对于美丑的认识、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更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用对联来解读名著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要困难在于对整本书整体上的把握。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比较容易地对具体的章回内容进行阅读,通常学生对作品很感兴趣,课上讨论、交流也比较充分,但是在考试当中,学生一旦遇到简答题,就总结不出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把握几百页的长篇小说比较困难,包括梳理结构、把握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叙事线索和情节发展,都形成不了整体的认识。

而此时如果运用对联,学生不仅能够详细概括出主人公的人物特点,还能够对整个文本做简要的概括和表达。

用对联实施迁移,触类旁通  对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故事,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耳熟能详,那么怎样才能提升他们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和把握呢?引导学生进行提升创作,我的要求是:为你熟悉的人物写对联。而同学们的对联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句式朗朗上口,这样不仅实现了以对联实施迁移的目的,还触类旁通,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以思维导图和人物名片解读经典

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训练思维的模式,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在课堂上解读课文,能够帮助学生简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路,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生动形象地展示自己阅读的成果。名著经历了上千年演变流传至今,对于那些经典的情节故事、经典的人物、经典的场面、经典的描写段落,笔者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能把一本书立体地解读出来。

制作人物档案和问答名片  利用微信群让学生进行提问回答的活动:

(1)从杨志杀了牛二之后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怎么样的人? 后来梁中书揭开枷锁的原因是什么 ?

答:从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十分敢于担任自己责任、敢于面对过错的人。揭开枷锁的原因:

a在东京时,认识杨志。

b杀了人之后,面对错误敢于承认。

c他杀了牛二,一定练过武,留在身边当个方便。

(2)杨志与周瑾比武能表现出杨志有哪些特点?

答:a比武时为牛二安全着想,表明杨志不想让对方受伤,也表明自己武功高强。

b比武时,周瑾射出了三支箭,其一被巧妙躲过,另一被杨志一箭射到草里,剩一被杨志手接住。表明杨志武功高强,深藏不露。

c杨志射第二发箭时,想到他与自己也没仇,只射到了左肩。依然表明杨志武功高强,以安全為主。

(3)人物档案---杨志:绰号青面兽

得名原因:脸上有一块青色的印记

关于他的歇后语: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他的宝刀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砍铁不卷刃 2.吹头发可断 3.杀人不见血

镇上的一个小混混“毛大虫”牛二想要买杨志的这把宝刀,杨志告诉了他这把宝刀的几个特点,牛二并不信,出了不少的钱财赌注,杨志用铜钱、头发和狗做了实验,展示给牛二看,牛二开始耍赖,想要从杨志手中抢过宝刀据为己有。在争斗过程中,杨志用手中宝刀砍死了牛二,自己到开封府去自首,县官把杨志在大牢里关了六十天后,令两个人将杨志押往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处。梁中书当堂就把杨志松了枷,留在厅前听用。在校场中,杨志将要与副牌周谨比武。

杨志押运花石纲却把花石纲弄丢了,身上钱财花完只好卖刀。牛二前来买刀,却不想付钱,胡搅蛮缠,杨志一时性急杀了他,然后投案自首。杨志杀掉牛二,为东京除了大害,因此百姓替他求情。官府判他二十脊杖,发配到北京大名府充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学的辅助,因为语文教学不仅是人类教化的一种需求,也是传承和领略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以提升,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而今天,面对经典文学遭受的冷遇,面对语文追求功利、与教学大纲的背离,语文教师更应该认真反思,帮助学生细心琢磨一套行之有效的经典文学阅读学习方案,让经典文学真正走进课堂,让韵味深远的文字来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展现语言文学的真正价值,才能实现整个民族文化整合,尽显语文教学的效益。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

猜你喜欢
杨志对联论语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施招美男计,精致利己主义男被自己坑了
巧出对联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杨志无志枉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