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力运动异化倾向的思考

2019-09-10 07:22王晓霞
体育风尚 2019年3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异化

王晓霞

摘要:随着竞技体育单项结构设置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智力运动的竞技性及其赛事组织管理逐渐成为竞技体育产业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面对新兴竞技体育项目的崛起之势,智力运动如何在保持自身正态发展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异化现象可能产生的现象?基于此,本文对现阶段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分析之上,结合智力运动的特点,探索并分析智力运动项目容易产生的异化倾向类型,仅供交流。

关键词:智力运动;竞技体育;异化

2008年中国北京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的举办,在吸引世界人民的同时,也点燃了中国人民对智力运动发展的热情。这种“静文化”在吸引越来越多爱好者的同时,也向整个智力运动的竞技水平发展抛出了橄榄枝。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的成立,《竞技二打一扑克相关文件》等相关条例的颁布,以及全国智力运动会的成功举办。

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单项结构的不断发展,智力运动项目在竞技体育中也逐渐发展和成熟。智力运动与竞技体育项目相比,竞技方式更具自身特色,但其竞技性也间接的提供了主体(人)自身异化现象产生的环境。

一、研究意义

早期的智力运动作为社会文化项目,其赛事组织的形式更倾向于社会活动,但当我们以竞技体育赛事视角去解读智力运动的发展环境时,我们不可否认,当智力运动项目走在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大部队中,我们除了感受其竞技水平阶段性、竞技方式多样性的特点之外,也应意识到,在智力运动的发展轨迹上,正确认识其客观异化倾向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

早在竞技体育发展初期,我国众多学者便针对竞技体育中时有发生的异化现象做出了全面解读,且研究成果显著。但是针对智力运动项目异化现象研究的文献仍处于一个待发展阶段。因此,探索智力运动可能客观存在异化倾向趋势,对巩固竞技体育单项结构,助力智力运动的基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异化

异化是指从主体中分裂出来或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1]

(二)竞技体育异化

竞技体育异化是指竞技体育参与者(主体)在从事竞技运动(客体)过程中,从竞技体育参与者(主体)中分裂出来的竞技体育(客体)在摆脱竞技体育参与者(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竞技体育参与者(主体)。[1]

(三)智力运动

国际智力运动联盟于2005年四月正式成立,首次提出“智力运动”的概念——区别于生物学、心理学概念中定义思维发展活動的“智力运动”。但从宏观来看,智力运动的远侧是规则公平、低偶然性,是以开发智力为目标,且不同与以赌博为目标的棋类或牌类活动[2]2013主要包括有桥牌、国际象棋、围棋、国际跳棋、象棋5个项目。

(四)智力运动与竞技体育异化的关系

竞技体育最明显的两个特性,一方面是具有:全面发展身体,为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个体或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等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竞技体育是以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过程。显然智力运动在这两个界定范围内是没有占据有力地位,但是,智力运动所具有的竞争性以及其相关的赛事组织、管理又与竞技体育十分相似,因此,我们从归类上将其划定为益智类竞技体育项目是无可厚非的。

这一相似的共性也正是智力运动发展过程中异化现象可能产生并生长的温床。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竞技体育发展的异化现象不一定均存在于智力运动发展过程中,竞技体育项目的异化现象属于“集合”,智力运动的异化现象属于“元素”,他们之间存在“真子集”关系。

三、智力运动异化倾向表现形式分析

(一)智力运动竞技本质的异化

随着各类智力运动赛事举办,参赛者的竞技实力的到不断增强,以比赛为目的,追求金牌数量,比赛名次成为了大多数参与者的参赛目的,而忽视了智力运动最本质的娱乐休闲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参赛目的改变不仅不利于参与者自身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且极有可能造成参赛者参与智力运动项目的本质异化,导致参与者(包括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管理者)原本是追求娱乐,休闲目的的初衷,反过来被运动成绩和物质奖励所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

(二)智力运动竞技过程的异化

在智力运动赛事的组织,竞赛中,一些干预性的手段常常引发智力运动竞技过程的变质。棋牌产业的开发价值及后期的利益前景引得大量商家争相开发,利用当下棋牌类项目较为薄弱的制度管理,及法律保障缺口,致使不适当的商业引入,成为智力运动项目竞技过程的异化滋生的温床。

(三)智力运动竞技结果的异化

智力运动不仅是具备娱乐、休闲的本质特性,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形式传承与发扬的载体,现阶段,智力运动的相关组织机构,法律法规,市场监管等产业结构还在进一步优化中,当过多利益干预时,参赛者对竞技结果的认识不在满足于自身竞技水平的提高,而是依靠其他指标来衡量,造成竞技结果的认识偏差。

四、智力运动异化倾向原因分析

(一)商业化利益的吹熏

智力运动赛事在注入越来越多的物质平台后,从参与者的参赛目的来说,其娱乐、休闲的本质特性就一定会受到影响,从市场商业的角度来说,会增加其从智力运动的发展中获取利益的手段和途径,这是影响智力运动项目异化倾向的重要原因。

(二)智力文化的削弱

智力运动的参赛选手存在年龄差异较大的显著特征,而在赛事的实际操作组织过程中,包括赛事组织,赛事培训等均由已成年或年龄居长者进行相关的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参与者(包括参赛选手,教练员等)普遍存在重成绩,轻文化的现象,这使得智力文化逐渐走向削弱,而这种观念势必会影响智力文化接班人的培养及训练产生错误的认识。

(三)运动名誉、成绩的意识偏差

智力运动项目的参与主体是人,因为有主体的参与,智力运动才会在思想主导的形式下,由静态的存在形式转化为动态的思想交流。主体对参与赛事的行为认识,不再是依赖于竞争对手之间的技术交流,而是通过运动名誉或成绩的存在来验证自身竞技水平,从而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意识偏差。反过来被这种意识偏差所主导,不能客观的对待竞争对手,不能纯目的性的参与活动赛事。或在参与赛事后,对运动名誉、成绩盲目的错误认识,造成主体情绪化的心理或行为等。

五、结语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我们必须本着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的信念和使命去传承发展。智力运动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结晶,我们必须意识维护智力运动赛事组织者、参赛者、观看者对智力运动的本质、过程、结果有正确的认识。智力运动的群众基础才会牢固,智力运动的竞技特征才会在一个纯洁的空间不断发展,智力运动的文化才会发展为美丽的文明。

参考文献:

[1]徐红萍.关于竞技体育异化问题的探索[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 (2):3-5.

[2]杨晓丹.我国智力运动的演进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3]韩祎.批判与扬弃 论竞技体育的异化[D].西南:西南师范大学,2009.

[4]贺昭泽.浅谈竞技体育的异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 (5):84-85.

[5]苏贵斌.竞技体育异化原因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 (1):84-85.

[6]冯凯耀,胡建华.奥林匹克文化视角下中国竞技体育异化现象之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

[7]张震.传统社会中武术异化及其现代性复归[J].体育科学,2015.35 (5):84-85.

[8]张搏扬.职业竞技体育异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体育学院,20012.

[9]何小军.棋牌及其异化现象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 (2):47-49.

[10]朱壓成.中国棋牌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5.11 (1):47-49.

[11]汤长珍.中国棋牌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1):36-40.

[12]黄浩.论竞技体育的异化及伦理矫治[J].道德与文明,2014.6 (1):117-119.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