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杜48块边部薄互层新井吞吐效果研究

2019-09-10 03:29柴标
石油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过程管理

摘要:杜48块属于薄互层稠油油藏,自2017年实施二次开发以来,近两年在其边部共投产新井55口,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由于采注比低、汽窜严重、出砂等问题制约新井开发效果,通过深入分析论证,针对区块新井油层发育差、动用程度低、出砂严重等问题,优化了新井注汽参数设计、优选新井配套工艺措施,强化新井过程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薄互层;注汽参数;配套工艺;过程管理

1概况

1.1 地质概况

杜48块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总体构造形态为一个由北西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杜家台油层,地层倾角7~14°,探明储量1689×10t,含油面积3.5km,为典型的薄互层状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深度在852~1334m,油层厚度在30-93.8m之间。杜Ⅰ~Ⅲ组油层有效厚度平均26.8m。储层孔隙度平均为28%,渗透率平均为918×10μm2。原油物性属稠油,原油密度(20℃)0.91-0.95g /cm,原油粘度(50℃)3650-5052mPa.s。

1.2 开发历程

杜48区块于1987年开始滚动开发,截止2018年12月底,区块共有油井307口,开井176口,日产液1251t/d,日产油271t/d,综合含水78.3%,2018年采油9.7×10t,年采水43.5×10t,年注汽61.0×10t,油汽比0.16。累计采油321.6×10t,累计注汽812.7×10t,累计油汽比0.4,采油速度0.58%,采出程度19.1%。平均吞吐周期为9.5,平均地层压力2.4MPa。2017-2018年投产新井55口,日产液368t/d,日产油82t/d,综合含水77.7 %,2018年采油 3.46×10t,注汽17.7 ×10t,油汽比为0.20。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杜48边部近两年共投产新井55口(其中2017年投产28口、2018年投产27口)。由于所投新井位于油藏边部,受油层发育、储层物性、原油粘度等因素影响,整体效果不理想。初期平均单井日產油4.1吨,平均单井日产油2.4吨。特别是2018年投产新井,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只有3.1吨,目前只有2.0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注汽压力高

统计注汽压力大于16Mpa的新井达25口,占总井数的46%,导致注汽质量难以保证。(表1)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81%的井采用小炉子注汽,注汽速度为8t/h,注汽天数高达8.8天,对比正常注汽速度少7t/h,注汽天数增加4.1天,导致热损失大。(图1)

二是井口注汽干度难以保证。一半以上的井注汽干度低于70%。(表2)

2.2焖井时间长

新井平均焖井时间达到19天,其中大于19天的井共23口,占总井数的41%,平均焖井时间达到21天,对比正常焖井时间(7天左右)多14天,导致井筒热损失大,影响油井效果。如北部的曙1-52-016井油藏条件与邻井基本类似,但由于焖井时间长达47天,导致初期日产油只有2.5t,与邻井对比少2.6t。(图2)

2.3下泵难度大

部分新井下泵时由于压力高,不得不采用盐水压井方式下泵,共实施17口井,初期日产油仅为2.1吨,较未压井低1.6吨。

2.4部分井出砂严重

共有6口新井因出砂严重多次检泵,累计砂卡14井次,平均单井出砂量在1.5方以上;目前因砂卡关井4口、压防后待下泵1口、控液生产1口。

3开展的主要工作

通过对上述开发矛盾的综合分析,根据形成的不同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工艺技术措施:采取化学助排及解堵等措施来提高蒸汽波及范围,降低注汽压力;采取暂堵、调剖、同注同采措施减少汽窜影响,采取高温压裂防砂措施抑制出砂影响。通过优化注采参数及工艺措施提高新井的开发效果。

3.1合理设计注汽参数,确保油层低周期初步动用

新井更靠近边部以及处于难动用区域,油层发育相对较差。研究发现,油层厚度整体变薄,总厚度分别只有27m,平均单层厚度2.4m,孔隙度只有18.1%、渗透率仅569mD、泥质含量高达13.9%,原油粘度均在6000mPa.s以上,与主体对比均变差。从而导致开采难度大,“注不进、采不出”的矛盾较为突出。同时由于层间差异大,低周期注汽强度过高,会导致油层憋压严重,加剧纵向动用不均,井间汽窜严重,进而影响后期开发效果。对此,通过分析和总结,确定了低周期吞吐油层初步动用的思路,即根据油层发育、动用状况、生产情况设计注汽强度以及递增幅度,确保疏通近井地带渗流通道,逐步增大注入蒸汽扩散和加热面积。

3.1.1对1周期动用较好油井适当加大注汽强度。

如杜92K井1周期采油311t,采注比0.49,2周期注汽强度由1周期的62.2t/m提高到67t/m,增加幅度7.7%,实施后周期采油696t,采注比为0.61。

3.1.2对油层发育差及1周期动用差井适当下调注汽强度。

如曙1-49-17井位于断块部署区域边部,射开油层26.5m/11层,1周期注汽强度67.3t/m,采油259t,2周期设计注汽强度58.3t/d,下降幅度9%,注汽过程中干度75%,目前周期生产271d,日产液7.5t/d,日产液1.5t/d,阶段采油680t,生产效果明显改善。

3.1.3油层发育相对较好但动用差井保持注汽强度不变。

曙1-50-31井射开油层24.4m/14层,1周期注汽强度63.7t/m,采油125t,采注比0.28,油层动用较差。2周期保持注汽强度不增,采油140t,采注比0.26,3周期仍保持注汽強度不增,采油414t,采注比0.77,保证了油层的初步动用。

3.2实施油层预处理、化学助排及解堵措施,提高吞吐效果

边部新井储层粘土矿物含量(平均5%左右)大于区块整体含量,注入水易导致粘土矿物遇水膨胀,堵塞原油渗流通道,而进行油层预处理防膨后,可以提高油井吞吐效果,累计实施6口,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由于新井1周期注汽压力较高,生产效果较差,从2周期开始实施解堵和化学助排措施,累计实施解堵4 井次,助排18井次。实施解堵后,注汽压力保持下降趋势,由1轮的14.4MPa下降到3轮的13.7MPa。

典型井曙1-46-21井2周期实施解堵注汽压力由1周期的18.3MPa下降到2周期的15.4MPa,周期产油由60t上升到217t,第三周期注汽压力下降至12.7,周期产油上升至419t。

3.3采取小井组集团注汽、暂堵调剖控制汽窜规模

为了控制汽窜规模,减少汽窜影响,我们在优选注汽参数的同时,主要采用了小井组集团注汽、暂堵调剖以及尽可能合理安排注汽运行计划等方法,对新井进行汽窜综合治理。

3.3.1小井组集团注汽

即是将生产层位统一,汽窜频繁发生、平面上相互临近的2-4口井组合到一起集中注汽,同时生产。以井组内产量总和达到废弃产量为标准。由于平面上互相邻近的一批井同时注汽,热量集中,有利于油层升温,促进温场形成。同时提高区域压力水平,减少汽窜影响,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共实施3个井组,可对比2个井组,平均单井周期产油提高214t,累计增油800t。

3.3.2暂堵调剖

暂堵调剖就是在注汽前将调剖剂和置替液挤入地层,选择性进入高渗层,调剖剂遇水膨胀并在油层条件下形成凝胶,从而降低高渗层的渗透率,阻断汽窜通道,调整吸汽剖面,使蒸汽转入中低渗透层,起到封堵汽窜层的作用。2018年新井共实施 1井次,注汽压力略有降低,效果不明显。

3.4加强对不正常井研究及处理速度

曙1-48-19井在吞吐1周期连续因出砂井卡,通过及时实施人工井壁防砂治理,周期产油由1周期的82t,上升至310t,3周期已生产288d,阶段产油966t,目前日产油2.2t/d,有效改善了生产效果。

3.5从生产管理入手,提高新井低周期吞吐效果

在特别加强夜间注汽质量监督,重点作业工序质检必须到位,确保注汽、作业质量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生产管理:一是自制并逐步改进油嘴放喷流程,确保连续平稳放喷;二是新井全部采用注采一体管柱,且下泵采用热采井口完井,并建议作业队使用3寸大头减少倒井口工序,降低下泵作业难度,加快施工速度;三是在加强作业下泵管理及入井流体研究,杜绝采用冷水或盐水洗压井,避免油层污染。2018年区块新井投产一次成功率为100%,有效提高了新井低周期吞吐效果。

4实施效果

2018年,杜48新井共完成产量3.46万吨,注汽17.7万吨,油汽比0.2,对比年初测算,多生产原油0.21万吨,节余注汽量1.58万吨,油汽比提高0.1,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油井开发效果明显改善,为下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5结论和认识

5.1 杜48块通过优化注汽强度设计、优选配套工艺措施、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新井取得较好吞吐效果。

5.2 新井低周期实施选配注对改善纵向动用程度具有一定作用,同时进一步提高油井吞吐油汽比。

5.3 目前成功摸索出的注、焖、放、下、采等生产管理办法,对区块下部新井开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厚福.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2] 刘慧卿.蒸汽吞吐井合理焖井时间的理论依据[J].石油钻采工艺,2004,2(4)

作者简介:

柴标(1988-),男,汉族,本科,中级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现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过程管理
基于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模式研究
青岛市拓展行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如何做好建筑工程中质量控制
基于Web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病案首页质量控制与信息系统实现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事务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探讨
基于PDCA模式的基础医学专业实验过程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