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的方法

2019-09-10 05:23林凤霞
锦绣·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探究

林凤霞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考查,这种导向性作用,也使得史料教学日益成为历史教师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式与史料的结合

当今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在网络上或各种媒体上接触的新闻越来越多,并且开始慢慢由感性判断逐渐过渡到理性判断,学生痛恨一成不变的历史教学,希望通过历史课堂获得智慧,发挥自己的潜能,特别是高中学生,由于身体和生理的改变,逐渐成熟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极大的,对学生来说历史课堂要改变,对一线教师来说高中历史课堂更要改变。实践表明,如果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由掌握教科书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并尝试解决历史发展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其结果会有根本的不同。一般而言,历史教师展开问题探究的基本操作程序:确定探究问题、提出假设、论证材料、比较和分析,学生相互交流和验证并得出结论。学生经过这种探究学习,就可以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史料是由教师搜集的,甚至全部都是教师搜集的,然而历史认识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在学习主体的积极介入下进行的,因此除常规的史料教学以外,还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史料教学,而且步骤要保持与常规课中教师主导下的史料基本一致。通过阅读课本引用的概括和革命宣传册子《革命军》等五则材料,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总结出辛亥革命的原因;“请同学们根据林伯渠和孙中山的回忆,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分析革命党人让权于袁世凯的原因”,通过两人的回忆和袁世凯夺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在整堂课的最后引出秋瑾的诗句,进一步使课堂氛围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进一步深刻。

2.构建历史情境式与史料的结合

聂幼犁认为学习历史要学会用证据说话,那就需要教给学生查询资料、考证资料的形式和来源,辨别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区别,要让学生深刻了解:不是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据,并且还需要评估史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感受资料作者的思想与表达。近年来我国历史教育界引入了神入教学法,神入是一种对于过去的事件或人物的想法基于足够证据的理解,是指同情地了解,设身处地的想象,这种训练是历史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根据英美学者的教学研究,对于历史“神入”的界定,提出以下几点:神入历史过去人们行动、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历史证据和观点呈现、有助于学生审视他们自己的观点,强化了学生的思考训练,但学生所获得的结论是暂时性的。而教师在授课中,经常要学生去想象某个时代人们的想法、观念或某个人物的意图、观点,而且还要指出不可以用现代人的观点、态度去评价古人,那就要求教师将史料与情境构建相结合。除了课堂上教师的情境构建,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如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读书活动并编写读书报告、撰写历史人物小传等,甚至有些研究性课题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搜集材料,对历史上重要的人物进行专门研究。

比如,讲述中国古代史课程,可以针对学生的生活与此段历史描述的年代相距甚远的特点,呈现与课程内容相吻合的史书材料“神入”课堂,如通过围绕历史人物的小故事,再如历史图像,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學习内容和学习背景,有效地进入接下来的学习;而讲述抗日战争题材的课程,可以配合战争时期的视频或图片为“神入”,凸显战火无情、民不聊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战争残酷性的直观冲击和震撼,带着与课程氛围相融合的情绪开启对于战争课程的学习,由此产生爱国忧民的情感。

3.思维辨析式与史料的结合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形式所留下痕迹,有证据传留于今日者也”。在思维辨析式与史料结合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会学生辨析史料的属性。“史料:或者称历史资料,指的是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原始材料并不在于是否真实,而更加关注是否为当时留下来的材料,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仅没有注意引导学生鉴别史料的真伪,甚至其自身在对史料的引用和处理上也十分缺乏严谨的考证意识;第二,引导学生辨析新旧史观。历史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学生通过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的探究,明确新旧史观的区别,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复杂问题,还可以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我们在说新中国外交有关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总会引用毛主席的这一句话“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毛主席的这句话,我们这些教师很多人都会习惯引用,表明我们与非洲之间的友谊,非洲民众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巨大作用,但其实这段史实是存在误解的。

在课堂上,我展示了197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的影印版,报纸的头版刊载了阿尔巴尼亚等国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和提案全文和联合国大会表决结果,并逐一列举了投赞成票的76个会员国的名单。无需麻烦“中国外交界资深的官员、学者和专家”,找一位班上的地理课代表,从人民日报逐一列举的投赞成票的76个会员国的名单中,就会找出投赞成票的26个非洲国家的国名。如果这位中学生记忆力不好,让他翻开地理书,看看这些国家的分布,他就会发现,1971年联合国的会员国中,非洲国家的总数是42个,他就会推断出,有16个非洲国家没有投赞成票。他还会发现,投赞成票的26个非洲国家中,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苏丹、突尼斯等国的人口构成,占大多数的是阿拉伯人,属于白种人,把这些国家称作“黑人兄弟”,中学生也会看出这是常识性的错误。这种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讨论,加深了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了解,还承上启下,让他们对70年代外交三件大事的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是相辅相成的,是中美外交缓和的关键步伐。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探究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