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视角解读《达芬奇密码》

2019-09-10 06:59胡光宇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

胡光宇

摘要:《达芬奇密码》是一部关于艺术、建筑、历史和宗教的伟大作品。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对虚实糅合,人性和女性主义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丹·布朗的创作智慧将作者的主体地位隐退,继而创造出文本本身的多维之美。

关键词:丹布朗;《达芬奇密码》;接受美学

引言

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从一桩命案出发,以寻找圣杯为主要线索,采取蒙太奇式的手法,同时描述几个不同的调查现场,最终通过一个个线索发掘出整个阴谋事件的背后操纵者,然而在小说的结尾处并没有交代圣杯背后所隐藏的秘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或许较之于离奇的情节、缜密的符号学推理更能够引人入胜。小说赋予每个人物角色以及圣杯独有的象征意义,读者透过人物及故事情节与作者展开对话,继而了解作品创作的深层意义。

1虚拟与现实的糅合

兰登作为美国符号学专家在法国巴黎讲学,突然被卷入了卢浮宫的馆长雅克·索尼埃的遇害案件当中,巴黎便成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因此小说中描写了卢浮宫周边的建筑描写,如贝聿铭所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以及著名的杜勒伊公园,一方面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将法国的艺术瑰宝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异域风情及人文素养。但是小说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活动,需要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现实素材从而为创作活动所用,如小说当中所提到的构成玻璃金字塔的666块玻璃,这个数字只是为作者创作而用,增加了玻璃金字塔本身的宗教色彩。与此同时,小说中也具体地描绘了伦敦教堂的哥特式建筑地风貌。荒郊古堡的野蛮、黑暗、神秘和恐怖与卢浮宫的文明、绚丽、平静在对比中共存。法国巴黎与英国伦敦,作为欧洲的两大文化中心,随着小说情节地开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法国与英美国家犹如两股不同的意识流,平行前进当中也充满着彼此交汇;但是法国一直在不断努力地捍卫自身语言及文化的纯洁性:从七星诗社《捍卫法兰西语言的纯洁性》到法兰西学院的创立,无不显示出法国对于英美文化持拒绝态度,因此在法语当中依然保留着一些极具有讥讽意味表达,如:l’outre-Atlantique, l’outre-Manche分别指代美国、英国,这充分地体现出法国的文化自我中心论。小说中强调了法希使用的语言法语的荒诞,“嘀哩咕噜”之类,以及对索尼埃遗言所使用的语言非母语法语而是英语所做的探讨。法希逮捕这个来自大国美国的嫌疑犯兰登所产生的快感,似乎把读者拉回到现实当中,美法充满着较量和不兼容性。但是于此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兰登与苏菲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但是兰登却不遗余力地帮助苏菲一步步探索圣杯的秘密,这种不同文化的交融打破了英语国家与法语国家长期以来的文化对立现象,小说中“巴黎美国大学”这一表述更加凸显了两种不同语言及其文化地融合,进而体现了这部小说地普世性。

2对人性的反思

这部小说不同于其它的悬疑小说,是一部极有情感温度的小说。雅克与苏菲的爷孙情、塞拉斯对主教的信仰之情、兰登与索菲战友般的爱情等等。温情与冷酷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贯穿在小说的情节之中。忠诚与背叛成为小说的两大主题,最终背叛都以“美杜莎”手枪而结束。“美杜莎”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双翼蛇发女人,是死神的化身,但是其悲剧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随着西方最原始的物质渴望,人类的欲望是在不断膨胀人类的内心被物欲、权力、女人、战争、阴谋所充斥。神学中众神之间的厮杀与斗争是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的客观映射。小说中的雷米、曼努埃尔·阿林加洛沙主教都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背信弃义,最终讨伐他们的终究是死亡的厄运。小说的这种安排并不是一种宿命论,它透过情节的逆转来树立人性的善良之本。于是就有了小说的结尾部分细腻的心理描述,阿林加洛沙主教对塞拉斯的致歉,继而回到小说的本质所在——阐释人性,他们之间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塞拉斯作为一个社会的弃儿,从表面上来看他充当了社会的牺牲品,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十分富足的,这或许会促使读者去思考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与塞拉斯恰恰相反,雷·提彬博士虽然集优越于一身,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充满着空虚、贪婪,背信弃义,通过对比,这两个人物角色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促使人们对人性进行反思。

3女性主义解读

除此之外,这部小说具有一定的女权主义色彩。小说中所出现的三位女性:苏菲·奈夫、桑林娜、罗斯琳信用基金的监护人,他们代表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同的三个阶段。修女桑林娜作为圣叙尔皮斯教堂的守护者,忠实地守护着教堂,听从修道院院长地一切安排,即便她对于天主事工会贬低女性的做法充满着种种不满,但是她并没有表示反抗的权利,依然对于这一切逆来顺受。罗斯琳信用基金的监护人在小说的最后出场,她在郇山隐修会的地位甚至高于雅克·索尼埃,然而她为了保护后代依然选择退隐,并且不忘使命,继续完成丈夫的使命继续保护圣杯的秘密。小说中苏菲·奈夫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并且不顾上级反对,擅自救助兰登并与他一起踏上寻找圣杯秘密的艰辛道路。她身上所具有的反叛精神恰恰彰显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主体地位。并且苏菲的姓氏Neveu在古代法语中有“后代”的意思,小说赋予了苏菲强大的生命力,主人公的名字暗含着情节的发展,预示着命运的安排。

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给读者启示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的作品。《达芬奇密码》的创作无不透露出丹·布朗创作的智慧,迷离的悬疑情节背后深藏着深刻而有力的对人类社会存在及发展形态的反思,繼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人类文明和谐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丹·布朗著.朱振武译.达·芬奇密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汝成,刘玉波.丹·布朗小说的写作模式初探[J].当代外国文学,2006(1):87-92.

[4]朱振武,周元晓《达·芬奇密码》:雅俗合流的成功范例[J].当代外国文学,2004(1):103-110.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看对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