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时代特色,构建家校共育的班级管理体系

2019-09-10 15:30冯春红
学习与科普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高年级班主任

冯春红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除了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主题进行论述外,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作了更为明确地定义和要求,奠定了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然而,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之表述下,搞好教育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一方单方面的责任,它需要社会和家庭,尤其是家庭一方的共同、积极地配合,构建一套家校共育的新模式教育体系,如此,才能大大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下面,本文便围绕“家校共育”为主题,并从小学高年级班主任的视角作为出发点,对相应班级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具体的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家校共育、班级管理体系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其对学生的教学功效也愈发凸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看,教育效果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一方影响的同步性和一致性,由此,便可以看出构建 “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要意义和优势所在。而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紧跟时代特色,构建一套科学而健全的家校共育管理体系,便成为了首当其冲的一项工作内容。笔者对于此的阐述,在以下,分别从四个角度进行切入,对“家校共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在这一体系下如何对高年级小学生展开包括知识教学之外的,更为贴合时代特征、更加适合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引导,作出详细的总结、归纳。

1.确立家长委员会制度,在体现平等的基础上改进管理育人

平等是家校共育体系建立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其意义所在。只有基于平等原则的教育,才能确保我们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得到正确的监督,并获取合理的建议,从而加强班主任对学生的有效引领。而家长委员会制度的确立,则能够从外在形式上有力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继而在逐步内化的影响中优化、改进班级的管理育人效果,确保家校合作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关于家长委员会制度的具体确立方式,则需要通过全体家长会议的选举与表决来产生结果,从而形成共管共建的模式,保障家长能够直接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中来。期间,班主任要联系班级全体学生家长,针对家长委员会对学生教育的参与程度、参与方式等各方面内容进行集体性的讨论。这样,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从而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有所借鉴。同时,还要及时选举出甘愿奉献、具有一定责任心的委员会负责人,以便于提高家委会的主体性和规范性,增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效率与信任高度。如:在知识教学方面,班主任在作出整体目标设定后,应积极通过家委会负责人了解学生们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是否出现负担过重亦或不足的现象,再酌情作出适时的修改与调整,以此向家庭展现育人诚意的同时,确保对学生管理的科学性,使学生们得以在家校教育的合力下获得有益的成长。

2.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确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协同育人方向

我们在构建家校共育班级管理制度时,虽然应秉持家、校地位平等的原则,然而,有鉴于家庭层面对教育认知的欠缺性,因此,我们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所在,应当在善于听取家长建议的同时,坚定自己的教育自信,逐步而笃定的建立起以学校为中心和方向引领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换言之,即在坚持对学生教育大方向的基础上,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家长能够在“家庭”这一平台中配合校方对学生所开展的教育政策,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成效。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当前最具时代特色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作为媒介来进行实现。

例如:可以建立“家长网校”,即由校方主导建立的针对学生家长而言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学习平台。有了这一平台,便可以为学校向家长灌输自身的教育理念,并使之认同校方教育方向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提供极大便利。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校园门户网,开设诸如家庭教育方法指导、教育案例分析视频、专家讲坛、家长教育互动论坛等栏目。这些内容板块的设立,可以同时结合本校的真实个案与各个大型网站的共享资源,由校方统一筛选、梳理到平台中。通过这一方式,学校可以向家长层面同时提供相同的教育指导资源,宣传自己的教育方向,从而形成统一的联动网络,加强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

3.组织家长参与的劳动实践活动,破冰“微”、“宅”一代学生局面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下,由于网络时代的特点,小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对网络的依赖性问题也愈发严重。网络游戏、网络即时通信等产品的盛行,正在逐渐侵蚀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成长轨迹,造成了这一代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宅”,投入于网络虚拟聊天而“微”,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此种种,劳动教育的推行被衬托着更加显得迫切。对此,在家校共育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以家长参与为主的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来进行破冰,让学生们在“亲子劳动”中体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家长、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中得到改变。

例如:可以兼具作为一项公益活动,校方组织一次植树活动让“劳动实践”变得更加具有意义性,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和家长的积极沟通,将植树过程进行明确的职责分配,譬如:挖树坑、运树苗、栽种、浇水等等。可以让学生体验体力较轻的栽种与浇水,锻炼其体能的同时,促使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的含义,感悟浇水为树苗带来“生命”的意义。美国教育家苏丹娜·戴克提到:“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从这一论据来看,可知劳动教育的巨大价值所在。而学生们在经历过植树这一融入大自然的劳动体验后,对于网络的依赖便可以得到有效疏导,实现以劳增智、以劳强体的目标。

4.做好家校传统文化建设,全力推进班级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学的根本,是确保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积极借助家校共育模式,全力推进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贯彻好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而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德育内容指导,我们可以从构建“家”、“校”的传统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切入。即,由校方引导,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分别从学校和家庭的环境、人文层面展开设置,让学生可以始终处于良好的氛围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德育达到外化与内的目的。

例如:在空间环境方面,班级内部可以通过宣传画的张贴、黑板报的制作、主题班会的開展等方式,对传统文化建设进行渲染。与此同时,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协同育人前提下,可以提倡学生家长在家中亦多多引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儿童书籍,展开亲子阅读,以及陪同观看有关我国美德、优秀文化发展历程和老一辈革命者为建设新中国所做出的牺牲等类目的影片、纪录片等,从而使学生可以更为深切的认识自己的民族、国家,在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加强体验,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德育内涵的提升提供双重的保障。

总而言之,在时代特色的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的管理体系建设,需要考虑的方面是十分繁复的,要真正实现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和谐共育,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打磨,从而让经验的积累得到不断的筛选和沉淀,以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为家校共育更好地引领学生向着最佳的成长方向大步前进作出良好铺垫。

参考文献:

高云珍.家校合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的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10)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小学高年级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