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沉淀,促进积极语言积累

2019-09-10 07:22卢国芹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3期
关键词:阅读积累语用能力小学语文

卢国芹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需要有意识地积累在阅读时接触到的語言材料,特别是那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并积极尝试运用到习作之中。教学中,笔者尝试总结课文中出现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词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让这些原本静态的文字变成积极的语言存储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之中,以便他们表达时熟练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积累  积极语言  语用能力

吴忠豪教授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积累的词语分为“积极语言”和“消极语言”两类。所谓“消极语言”,就是指那些为学生所认知但仅仅是理解的语言材料;而“积极语言”则与之相对,指的是学生不光准确理解而且能够正确、灵活运用的语言材料。事实上,我们学生每天都在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有不少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就几乎能够认读2500个常用字。然而,占有了这么多语言的他们,在进行一些口头或书面表达时,依然“词缺语穷”,道不出多少生动、鲜活的语句来。其原因,还是他们虽然占有了语言材料,却未能通过有效的语言实践将它们转变为“积极语言”,导致了这样“有语不能言”的结果。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内化、积淀,占有更多的有新鲜感且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积极语言”,从而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词串关联运用

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实践中,需要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在课文这个范例的字里行间“来来回回走上几遭”(于永正语),这样方能保证他们熟悉词语,对词语、句子的温度有所感悟,从而为积淀成积极语言奠定基础。如教学《童年的水墨画》(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儿歌中出现的词语关联:水墨画:垂柳—溪水—镜子—梳妆;山溪—绿玉带—平静……学生在词语的相互作用下,很快把握了事物的特点,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内涵。他们饶有趣味地运用着这些词语来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小溪边的景色很美,就像一幅画,一幅用墨汁画出的水墨画。在这幅画里,有高大的垂柳,有碧绿清澈的溪水,有钓鱼的人,还有红色的蜻蜓。”“小溪边的垂柳碧绿碧绿的,她对着平静的水面,就像对着一面镜子,梳着长长的头发。”“碧绿的垂柳,倒映在小溪里,把小溪的水都染绿了。水中钓鱼人的影子,也变成绿色的了。”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边想象边描述这美丽的溪边风景,“垂柳”“梳妆”“平静”“染绿”等一系列词语在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变得鲜活起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在学生的词语串联、想象运用中也得到了实践和落实。

二、词句迁移运用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生字新词进行复述,才是学生接纳、理解词语的开始。要想让他们更进一步地去理解、运用,还要老师智慧引领,创设说话情境,带着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语言实践。如上面《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染绿”的画面充满了想象力,也带给读者无尽的诗意想象和灵动的画面。教学时,我们在让学生充分理解“染”字后,继续想象仿写下去,如山把平静的溪水当作镜子,它的影子也给溪水    了;钓竿上的红蜻蜓对着平静的溪水照镜子,它的影子也给溪水    了。学生在举一反三中,对“染绿”的意境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出示“芭蕉树的叶子贴着窗户上的玻璃,把玻璃给    了”“桃花开了,它把小朋友的脸也给    了”“天空中的云彩红通通的,把整个城市、村庄都    了”……学生兴味盎然地说着话,想象着画面,富有动感和美感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自然就刻进他们的脑海里了。

三、句段形式迁移

与学生口语交流相比,严谨的书面表达,认知思维更加清晰,逻辑关系更加清楚,语言呈词更加流畅,表达意思更加完整,描述的意境更加唯美。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小真的长头发》一课,通过“要是……就……”“就是……也……”“只要……就……”“不管……都……”等关联词,把小真的长头发的作用写得非常有画面感,能够一下子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感受放飞想象的乐趣。他们在描述着钓鱼、拉牛、晒衣服等画面后,继续运用这些关联词进行着想象描述:“小真想着自己的头发可以长到好长,要是把长头发分开来编成辫子挂到树上,我就可以自己荡秋千了。荡呀荡呀,就像蝴蝶在树下飞。”“要是把长头发拉起来,就可以当长绳来甩了,只要一个人在那边甩就够了,全班的同学都可以来跳长绳。”丰富的想象,借着课文提供的句式,表达得如行云流水。再如《剃头大师》(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一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详细介绍了作者给表弟小沙理发与理发师动作的不同,让我们在忍俊不禁中感受到童真童趣。在阅读这些语言时,我们要启发学生根据那些极其形象的语句如“坑坑洼洼”“层层似梯田”“落满碎发的睡衣像熊皮”等进行画面的还原、再描述,这样,他们在语言的反复练习、表达中,自然就对句段表达的形象性有了真切的感知。

四、课文复述深化

毫无疑问,规范、唯美的课文语言,无时无刻不在为学生的表达做着生动、具体的熏陶、感染、引领。鲁迅先生认为,写作之初,我们都是从模仿入手,就像那牙牙学语的小孩儿一样,他们跟着他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简单的话语,渐渐能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愿望、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终于能够说出较为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思想。我们带着学生读课文,学语言,练表达,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基本认知规律——“模仿—练习—再模仿—再练习”,直至有了感觉,有了表达的冲动,有了表达的完整。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课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词语来形容肥皂泡,像“分裂、玲珑娇软、脆薄、颤巍巍、光影凌乱”“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轻悠悠、飞越、目送、快乐、骄傲、希望”等,若上面的每一个词单独出现,就没有了集体出现的意趣。学生在日常表达中一下子也用不了这么多的词语。因此,唯有通过运用这些词语对课文进行复述,我们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巩固、内化这些语言,在提高学生复述能力的过程中,将这些词语作为存入自己的词语仓库之中。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说:在语言学习启蒙阶段,我们不妨如牛吃草一样先让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储备,而后随着他们阅历、经验、见识的拓宽,自然就能反刍、消化,成为促进自己强大的宝贵元素。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语言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捕捉学生眼中富有新鲜感的词句;还要有智慧的引领,通过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带着他们热情满满地运用语言,创意表述,灵动描绘。这样,那些原本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一定会在学生的眼前活跃起来,充满情趣,然后在不断的语用实践中转化为属于他们自己的有着个性色彩的积极语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忠豪.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J].小学语文教学,2002(5).

[3]陈亚平.说写联动,追求儿童表达的和谐之美——关于四年级语文表达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4(4).

猜你喜欢
阅读积累语用能力小学语文
精挑细选出华章
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策略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