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

2019-09-10 07:22杨金荣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信息化

杨金荣

摘要:职教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对信息化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执教能力,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产教融合,使得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更多地服务社会和经济。

关键词:信息化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不同教育类型。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土木工程专业院校要抓住改革的机遇,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識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各职业院校相继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进高新设备和培训装置,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高水平实训基地,为实现教学信息化培养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应该按照生产性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一体化的建设理念,全面推进实验实训信息化设施建设、智能教室建设,增加投入,扩建VR、AR、MR工作场景的实训中心。

除了实训基地建设,还要逐步完善普通教室智能化系统。数字化基础设施齐备,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多种方式互联网接入,信息化管理高效实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智能化,学生学习终端化。加快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二、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积极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稳步开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会贯通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围绕学生发展加强核心素养培养,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基本课程和专业课程。促进学科间融合,探索开发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跨学科课程和主题学习课程。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推进课程多样化。

以学定教,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拟订教学计划,共同培养和考核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衔接企业的人才需求,坚持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强调“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相结合,从组织方式、认知方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改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优化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从学制和课程体系设置开始,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使学校教育和现场工作无缝衔接,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继续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建立专业调研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重视专业的现代化建设,能够根据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适应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企校深度融合共建更有使命担当的课程、更有生机活力的课程、更有成长空间的课程,推进土木工程系列专业教育课程社会化和现代化。

三、应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工作改革不单是教学使用工具的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的信息化办学水平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板书电子化,学习资源数字化,获取信息网络化,呈现形式多样化;使用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做、训、评。通过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素材,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特定教学任务,或衔接现场技术人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把课堂搬到工地,教学在工地、服务到现场。随着信息化深入,这一进程将逐步实现无缝衔接。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不仅要关注任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关注工程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进教育新动态,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精神。

学校应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现场与课堂教学衔接技术应用。按照“小学校、大课堂”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校企组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融合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设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协同管理、培养、考核,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网络环境给学生、教师和企业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和交流手段,教学时空大大扩展,使教学任务和工作任务统一化,专业教师与施工一线“师傅”相同,学生和施工人员相同,育人与就业相结合。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利用信息化改革创新集团化办学;更要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职业特点、需求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规范化培养的基础上,探索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培养机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完善认证制度和职称体系改革

认证,既包括双师认证,又包括学历和技能双认证。职业院校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在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实训教学基地既是“双师培养站”,又是学生“工学结合站”。

网络技术的多端性,为交互学习和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学校利用自身优秀“双师型”教师资源,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建立校内外“双师培养站”;统筹多种资源,建设有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网络课程和技术资源,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提升专业建设和双师化水平。教师参编企业培训教材,共同开发网络课程,承接企业科研项目,参与工程项目难点课题攻关,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推荐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承担部分实训教学任务;企业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流程上线网络教学资源。这样既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又能培养与工地一线无缝对接的工程技术人才,实现学校、企业、人才、行业多方共赢。

实行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重点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服务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承担企业技术人员的提升培训、研修交流、考核鉴定与评价等任务。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称证书互通衔接,书证融通。校企的深层融合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工作,有助于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把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把学校建设成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摇篮。

结语

信息化的改革、产教融合水平的提升,需要学校和企业激流勇进、不断创新,唯进步不止步。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来说,不仅要重视国内行业的发展,更要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契机,重视国际职业标准、人才选拔机制和成长规律的研究,积极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师资培训或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交流活动,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培养途径和培养机制等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Z].2019-2.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