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2019-09-10 07:22张荆萍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3期
关键词:视角利益相关者人才培养模式

张荆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时代前沿,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专业理论好、实践技能强、职业道德高的人才是其教育成功的密匙。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第一选择。高校、企业、政府等均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利益相关者,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协调了各方利益,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究了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视角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社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高效且效果立竿见影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为毕业生提供了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的社会实践工作环境,是毕业生发展为职业应用技能型人才不可多得的方式。毋庸讳言,这种方式无论对学校发展还是企业进步,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利益相关者这一视角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校企人才培养当之无愧的方式,值得关注。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它是学校与企业基于共同利益实现的一种合作共赢的模式,既是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也是一种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更详细而言,是一种在政府引导下,学校和企业共同主导,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政府、企业、学校协同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政府需要发展地方经济,创设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的良好环境;学校需要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增强办学能力;企业则需要满足用人需求,发展工业生产。于是学校和企业一拍即合,实现合作。校企合作又叫“产学结合”,实现了教学活动与社会工作实践的结合,是校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的方式,实现了一种“多赢”的目的。

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利益相关者”是从管理学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由来已久,最早是在1963年的美国被提出来的,又叫“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企业(或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多个利益相关者,企业(或公司)不能仅仅考虑自身利益,而是要积极满足各方利益者的诉求,而公司的任何决策都需要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公司与企业发展的成败与各方利益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考虑利益相关者,是实现企业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有职业院校和企业,还有其他群体,例如,政府、校友、师生、家长、行业协会等。但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校企合作的影响不同,根据影响力的大小,可将其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协调各方利益,当然,最重要当属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要确保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三、利益相关视角下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1.明确政府的引导作用,多途径促进“校企合作”

在整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它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有了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定然会顺风顺水,事半功倍。诚然,企业、高职院校以及政府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当企业与高校利益出现冲突时,政府起到协调、管理与化解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运行。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合作保障。政府兼备“服务”与“管理”的职能,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为企业合法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落实自身权利义务,实现人才培养提供法律保障。必要时,这些法律还能起到监督与约束的作用。第二,实施优惠政策。校企合作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既能推动教育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繁荣。政府可对实施校企合作的院校进行嘉奖,提供教育经费,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提高院校积极性。对于合作企业,政府应实施相应额度的赋税减免政策,授予荣誉称号等。第三,实施相应的监督与惩罚制度。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一些企业并未按要求履行职责,践行服务功能,政府可通过设置第三方监督机构对其进行监督与惩罚,以便顺利协调与解决学校、师生、企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总之,在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要发挥到位,助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2.企业应遵守法规,积极配合校企人才模式实施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企业应当严守法律法规,积极承担法律和社会赋予自身独特的“育人职责”。校企合作是一项烦琐复杂的系统工程,历时一般较长,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难免会问题百出。企业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科学的育人观念,积极参与到合作实践中,巧妙应对问题,为企业获取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础。这也就是说,企业在注重“校企合作”形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容,发挥自身作用,推动校企合作。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积极践行合作。首先,企业应重视解决职工的再教育问题。高职院校具有专业理论与技术优势,企业可预留教育经费资助职工走进高职院校进行再教育,学习专业理论,进行技术研究。其次,深入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有些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与实习学生不管不问,这种做法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企业应安排高级技术人员深入工厂,与高职院校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实践技术相得益彰,为学生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为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提供建议和指导。实践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研究,而且需要来自企业的专业性实践建议。企业可基于自身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打造实践培训课程。最后,企业要全面了解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配合专业教师积极解决,为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个氛围良好、环境积极的实践学习平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保证自身既得利益的前提下,确保高职院校以及院校师生的利益。

3.院校应树立科学合作意识,全面践行校企合作

在整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所起到的作用是核心性的,是核心主体。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高职院校应全面树立科学的合作意识,推动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教育资金,资金除了政府的资助以外,其他部分如何获取值得思考。再者,校企合作离不开广泛宣传,如何获取有实力的企业助力校企合作依然值得思考。可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需要践行各方面的努力。

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下,高职院校应尝试做以下努力。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校企合作社会影响力。如果政府、社会、企业均能意识到校企合作之于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重要性,校企合作的开展便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高职院校可借助于学校官网、广播、电视以及报纸杂志、大众媒体、自媒体等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来。第二,拓宽合作资金渠道,为合作奠定物质基础。募集资金对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很重要,除了来自政府以及个别企业的资助之外,学校也应该从社会组织、其他行业、学生家庭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处获得资金支持,要确保资金渠道的广阔性和多元化。第三,高职院校要打造自身品牌优势,获取良好的社会声誉。院校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原则,开发与建立基于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提升自身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特色优势。只有具有影响力的院校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而这样的院校必然可以更多地吸引优秀企业合作。在合作中,学校也要尽可能地为企业获取利益而努力。第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并采用“双元制”合作模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院校发展、校企合作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高职院校要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强化教师培训与进修,通过奖金或薪资的形式激励教师,让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超的企业实践技能,增强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能力。“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德国,又叫作“3+3”合作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三个月专业知识,便可到企业实践三个月。这种模式不仅迎合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一举两得。

4.教师应努力提升课程研究水平,助力校企合作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总是被忽视。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作为主要的合作践行者,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在合作中既得利益的支持,同时要鼓励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技能、特色课程研究水平等,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首先,教师应不断努力,使自身成为适应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除了日常的理论学习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教师培训、进修等,并要积极深入到一线企业,走进实训基地,加入实践活动,积极向老员工请教,增强自身的社会实践技能,为指导学生岗位实习奠定基础。其次,基于校企合作研究与发展特色课程。特色课堂既要满足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企业获得利益,而且要尽可能使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课程打造,教师可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最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管理与教育工作,积极配合企业负责人,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良好的平台。

5.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技能,促进校企合作

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学生是校企合作中十分重要的受益者,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一分子,理应为校企合作贡献绵薄之力。那么,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呢?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夯实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与专业技能,成长为政府期待、企业需要、学校自豪的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懂知识、有技能,还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改革创新、道德高尚的精神,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实训活动,在积极配合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学生要能吃苦,善钻研,勇锻炼,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另外,学生还要懂得在实训工作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发生问题时,一定要及时寻求教师以及企业负责人的帮助,顺利破解难题,安全工作,提升技能。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下,校企合作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二者之间的合作与共赢,还涉及政府与师生等多个利益相关者。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想全面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协调多方利益,从多个利益者去考虑、去实施十分必要。政府方面,要創新制度,践行监督;企业方面,要遵守法律,全程参与,提高服务质量;高职院校方面,要打造特色,丰富合作形式等;教师方面,要提升技能,做好引导。只有这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企业发展、高校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繁荣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萍萍.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D].华侨大学,2017.

[2]侯施昱.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校企合作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韩春燕.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9):10-12.

[4]陈诗慧,张连绪.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现代学徒制的主体诉求、问题透视与实践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2):20-25.

[5]张丽娜.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6):12-16.

猜你喜欢
视角利益相关者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