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龄童质疑课文,凸显语文学科的尴尬

2019-09-10 07:22李勤余
科教新报 2019年25期
关键词:语文课错误学科

李勤余

快要期末考试了,一位8岁男孩小冯就语文课本里的《羿射九日》发问引发网友热议。课文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羿怎么蹚过大河?小冯的质疑引发不少家长和网友思考。

(6月14日澎湃新聞)

有人说,后羿射日本就是神话故事,所以出现一些夸张的修辞手法不足为奇。也有专家认为,应该感受神话中的先民智慧,而不是纠结于其中的逻辑错误。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也都不具备十足的说服力。既然连出版社也表示,“全国已有不少地方反映该问题,会请专家判断,明年9月,教材可能会有更合理、更严谨的修订”,那么我们只需要期待更正即可。

但该事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自然,我们有理由欣赏和鼓励那位孩子的质疑精神。发现错误就及时提出,不管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至少我们都能感受到,新的一代已经不满足于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了。

语文教学、语文学科的尴尬恰恰就在这里。一方面,语文课文要向学生传递某种“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诸多语文课文经不起推敲,又是不争的事实。单说课文中的逻辑错误、知识错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或许更应该追问的是,语文学科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是工具性(教会学生识音认字),还是文学性(教会学生鉴赏文学)?现实情况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两头都沾,却都是浅尝辄止。回到8岁孩子提出的问题。《羿射九日》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何在?是理解神话的主旨精神,还是学会分析叙事和文本的结构?

语文教材该怎么选、该怎么编,这显然是个太过宏大的问题,根本无法在本文中得到解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语文是什么、语文应该教什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广大语文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就始终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而那位提出质疑的孩子,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猜你喜欢
语文课错误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在错误中成长
语文课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怒”与“努”
“浮”字等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