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探析网络语言缩写现象

2019-09-10 07:22张一村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24期

张一村

摘要:语言人类学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语言人类学把语言看作社会像符,能够反映群体和个人的分类方式及思维特征。随着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语言学的热门研究对象之一。缩写现象是近年来出现在网络上跨社交平台的一种语言现象,适用范围愈发广泛。本文从网络常见缩写出发,基于半结构式访谈、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试以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探析其形成机制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

关键词:语言人类学;粉丝社群;缩写现象

中图分类号:H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4-0007-02

0 引言

在语言学中,社会方言是指某一社会团体、社会阶层或次文化群中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是一种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在本世纪初就已伴随着网民群体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语言也愈发多样。基于语言学经济原则,即语言自然地会倾向于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传播效率,并发展出利用谐音、词形或者字母来进行缩略的网络缩略语。而近年来在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饭圈缩写”①就是网络语言在“饭圈”即粉丝社群当中通行的字母缩略语。本文将集中对包括饭圈缩写的字母缩略语进行探究。根据百度搜索结果排序,最常见的饭圈缩写有以下几例(如表1)。

由搜索结果数量可知,饭圈缩写在社交网络当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除了特定粉丝社群内部交际场景外,在自媒体平台上也高频出现。

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任何一种语言分化都是维持语言动态平衡模式的系统性自纠,语言分化的出现必有作为其社会条件的改变。以语言人类学的视角对于饭圈缩写进行研究能够对粉丝亚文化在多层面的形成机制有更为全面的视野,对于粉丝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大数据分析与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在研究者所在的松江大学城当中,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对232名大学生进行了初步信息收集。此后通过对问卷信息的对比分析,挑选其中20名作为跟踪调查的对象,分别编号为A1-A10、B1-B10,并对他们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由于受访者对于自身语言使用情况的认知往往比较抽象,除了能够量化的一些客观基准外,研究者根据受访者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了不全然相同的提问设置。

1 饭圈缩写的产生背景

早在2004年,《电脑报》就总结了一篇“网络菜鸟必学的拼音缩写”。此时的缩写,为了省时省力, 主要将语流中一些高频率使用的多音词、短语等形式在意义不变的前提下, 将其中的部分形式替代全形式作为一个话语基本单位来使用,这些缩写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网络社交场景之中,在网络交际当中并未出现相对封闭的使用社群,也还未成为身份区分标志。

其主要产生原因有两种:

(1)语言顺应心理(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在网络缩写当中,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1]

针对骂詈语的缩写就是典型的语言顺应心理的产物,有受访者(A6)表示,在如今的饭圈缩写尚未成型之前,对骂詈语进行缩写较为常见,如mlgb、mmp、nmsl等,“因为觉得这些话直接讲出来很刺眼,就缩写了,(心里会)舒服一些”。使用者通过对这些骂詈语的缩写,减弱了在使用骂詈语过程中的心理不适,避免了直观的冲击。

(2)言论的自我审查:除了习惯于对骂詈语进行缩写外,原始的缩写意识脱胎于对社交平台屏蔽词的规避、对明星姓名的避讳。如tc(天朝)、nh(南韩)、yhsq(淫秽色情)等,由于各社交平台的审查机制,包含上述等违禁词汇的内容无法通过审查,在自检内容“对症下药”的过程中,缩写是相对快速便捷,又不改变原意的转写形式,这些规避式的缩写也就由此产生。受访者A1就有过这样的经验:“(时间)久了的话哪些词是被屏蔽的大家都知道了,就相当于约定俗成地用这些(缩写)了。”

对于明星名字的避讳,同样是由经验主义主导的自我审查,“要是在微博这些平台上带(明星)大名发表了你自己的想法的话,很多时候是会被他家饭(对方粉丝)找上门的,不必要给自己找麻烦。”(B7)也就是将明星的正名转写为字母缩写后,发表的关于该明星的言论在社交平台上能够有效避免被直接检索,从而引发网络骂战。

在上述两种原因的主导下,缩写的应用场景就并不少见,而现今常用的饭圈缩写随着在互联网粉丝话语体系的构建而出现,属于社群用语,并且大部分的饭圈缩写都脱离了大众语境,设置了理解门槛,也因此,饭圈缩写的形成机制与此并不完全相同。

2 饭圈缩写的形成机制

2.1身份认同

人对于自己的认识被称为“自我认同”;对他者的认识、感知或预测则是“社会认同”。人的身份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社会历程中因不同的利益和目的而被逐渐建构。即人需要通过他人来观照自我,对自己进行思考、评价和建构。因此粉丝加入粉丝社群也是一场寻找“自我”的旅程[2]。

在总共20位受访者当中,有6位受访者表达了对于构建身份认同的需求。“就是要体现自己是那种时尚弄潮儿的感觉嘛,就有种怎么说,用对了我就网感特别好的感觉。”(B3)“主要是整个环境都在这样讲话,你需要融入进去,你要跟其他粉絲说得上话。”(B7)

在内部,群体起到对照比较和价值规范的作用,粉丝社群内的言语规范是非显性的,然而融入话语体系的过程本身即具有规范作用,这就是言语适应理论中的“言语趋同”。身份认同是个体建立粉丝身份的过程,身份认同的建立过程能够体现出粉丝互动的倾向与程度,互动是构成身份认同的要素。在粉丝社群的互动过程中,融入粉丝话语体系,能够帮助粉丝身份的建立,完成身份认同。

在外部,饭圈缩写同样树立了一道屏障,提高融入门槛,作为粉丝身份与非粉丝的区隔标志,以供社群内部彼此确认身份。有2位受访者对饭圈缩写的这一功能表达了清晰的认知,“实际上就是一种粉丝间的暗语。”(B6)“很多人说饭圈缩写主要是因为打字方便,笔者个人是不这么认为的,中英文切换哪里会方便?饭圈缩写就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像摩斯密码一样,相当于主动地隔绝了和大众的交流,也不寻求认可和理解。”(A8)

2.2解构主义

作为新一代的传播媒介,网络传媒可以说是最具后现代特征的传媒手段。如同后现代主义的大祭师鲍德里亚尔认为,“从特定的意义上讲,电脑——互联网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典范”。而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必然也带上后现代的特征。

在众多饭圈缩写当中,适用范围最广的也正是普适性最强的,不带有预设语境的,如表1中所示“xswl”“dbq”“nsdd”这样的日常交际言语,在形成机制上它们显然无法用经济性原则来做出解释。在研究者提问为什么要缩写这样的日常用语时,受访者们给出了非常相似的回答,“就是玩梗。”(A1)“就是有的时候感觉直接说干巴巴的,用缩写的话好像会减少尴尬。”(B4)“好难形容啊,差不多就是有点戏谑这个意思。”(B7)

缩写日常用语消解了严肃性,将其单一意涵去中心化,由此完成解构。它们大都是只在特定语境下才成立的临时意,是具有“不稳定性”的;它们的存在意义更多在于打破了我们对词语固化的理解方式,使其具有了“不确定性”。[3]

3 结语

综上,虽然网络缩写现象在诞生之时只是网络语言的变体,但是在身份认同的需求和解构主义的影响下,缩写现象已经被粉丝社群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饭圈缩写是粉丝亚文化的构成成分以及表征之一,粉丝亚文化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催生出了日趋成熟的粉丝经济产业。本文通过对粉丝个体进行访谈,探析了其语言活动背后的心理因素,这有助于对粉丝社群进行深入研究与客观诠释,从而理解其情感与行为,进而对与粉丝社群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有更深刻的思考。

注释

①粉丝社群中通用的英文拼写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或外语词汇首字母缩写.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孙曌闻.社交媒体环境中粉丝社群的传播规范与认同实践[J].新媒体研究,2019(6):23-24.

[3]陳光明.从网络语言缩略语看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3):41-44.

(编辑:董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