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技术保障策略研究

2019-09-10 07:22苏万鹏
兰台内外 2019年25期
关键词:图书馆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中航大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历程,简要阐述了不同发展阶段,技术保障工作的保障策略,并分析了技术保障部门为何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图书馆;技术保障;保障策略分析

伴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软硬件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都有了质的飞跃。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是必然的,无论是资源建设还是服务形态,从服务的自动化到服务的智能化,图书馆的技术部门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图书馆技术保障人员需要为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提供完美的技术支持,保障图书馆各项服务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领导层决策方面,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一、中航大图书馆的发展阶段简介

1.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管理的过渡阶段。中航大图书馆1996年组建馆内局域网,开始图书书目信息的电子化进程,1997年使用息阳图书管理系统,直至2000年新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开始使用丹诚图书管理系统。传统图书馆的资料载体,大多数的表现形式是书籍。在此期间,作为图书馆员,我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图书信息的整理和加工上面,这个时期可以理解为我馆走向管理自动化阶段的重要一步,为今后几年图书馆管理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图书馆自动化形成阶段。2000年之后,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资源多元化发展,电子资源更是井喷式发展。

这个阶段,随着国内外各种商业数据库的发展,图书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来改善读者的阅览环境,新建了有200座位的电子阅览室,统一配备PC机,方便读者进行数据库的浏览。图书馆的中心机房也新增了多台服务器和NAS网络存储,用于存储日益庞大的数据资源。

2004年11月,“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并引入了SirsiDynix公司的图书管理系统,天津19所高校图书馆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具有天津区域特点的图书馆联盟,也标志着中航大图书馆进入管理自动化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心的成立,使得天津各高校图书馆可以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联合采购各大数据厂商的商业数据库,读者的资源获取方式极大的丰富。

3.向智慧型图书馆迈进。2013年,经过前期丰富的调研,中航大图书馆引进了远望谷的RFID图书馆管理系统,与中心的Symphony图书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了图书自助借还、馆藏图书定位查询、24小时自助还书、图书馆“一门禁”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方便了读者;另外,图书上架指导功能、盘点车的使用,也使图书馆员的工作方式得到一定改变。RFID的统计系统对于Symphony系统的统计功能有比较好的互补作用。

此阶段,读者已经不满足于传统图书馆提供服务时的时间、空间限制,而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读者需要3A(any time\any place\any device)的方式获取需要的资源。针对这些情况,我馆引进了“超星移动图书馆”适配于移动终端用户,引入了“Find Plus”“EDS”数据库异构统一检索平台,进一步方便读者,与学校网络中心合作建立了VPN,以方便校外读者访问校内资源,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4.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发展探索。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区块链”“云”“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已经让我们看到未来图书馆还有更艰巨的路要走。图书馆服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向着智能化发展。目前,我馆已经开始调研第六代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及相关配套应用的对接问题。

二、图书馆技术保障策略分析

1.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技术保障工作的重心不同

各个发展阶段的技术保障需求如下表:

发展阶段 资源载体主要形态 技术保障主要工作 涉及到的主要技术

资源电子化初期 纸张 局域网维护、图書管理系统的维护、有限的PC机维护、工作人员的培训 网络技术、简单数据库技术、软件应用能力

图书馆自动化形成阶段 纸张、光盘、商用数据库、自建数据库 图书管理系统维护、网络维护、数据服务器和终端的硬件维护、商用数据库更新、自建数据库的设计和人员培训 网络技术、工作站技术、小型机使用、web开发、数据库开发等

智慧型图书馆阶段 纸张、商用数据库、自建数据库、云存储 数据库管理、服务集群管理、智能终端管理、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及培训 数据挖掘技术、编程软件应用、云技术、区块链技术、容灾备份技术等

从表中可以看到,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资源的主要载体形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纸型资源向着海量存储过度,许多纸型资源也被不同程度的加工成为数字资源,以便于保存和分享。技术保障的工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人员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技术将会越来越多,从组网技术、软硬件维护,到云技术、区块链技术等,这就需要领导者从长远考虑夯实本馆的技术力量,将各项工作的“地基”打好。

笔者认为,数据存在的价值就是让读者有目的的去挖掘,从而指导实际工作,将数据变为生产力,并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图书馆的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必然会成为服务读者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图书馆员根据学科建设专业特点和读者需求,有针对性的推送有价值的、前沿的科技信息。

2.服务理念决定了工作内容。随着“以人为本”“为学科服务”等理念的提出,图书馆在寻求新的服务方式,例如,学科推送、荐购系统等,各高校也会根据自身特点自建一些本专业特色的自建数据库。技术部门除了需要保障各系统的正常运行外,还要给承担工作的图书馆员做相应的培训,解决各种遇到的突发问题。从技术层面,技术人员需要了解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接口技术、编程技术、软件测试方法等,根据服务理念提出的工作目标,选择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员参与到服务当中,这也是图书馆发展对技术保障人员提出的严峻挑战。

3.发展方向决定了技术革新。“区块链”“云”和“大数据”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完善合理的数据分析可以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例如,通过统计图书借阅情况以及读者的学院分布、专业分布情况,总结出图书资源的使用情况,再结合图书采购清单,分析下一年度的采购重点和预算资金。又例如,统计分析商用数据库的访问情况、下载频次、引用频次等信息,结合购买成本计算出各商用库的使用成本,为次年度数据库续订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针对多校区馆舍同时运行的情况,我们不仅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问题,还要考虑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诚然“云技术”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云技术的一些弊端,比如,众多图书馆应用与云平台的对接问题,例如:我馆若更换第六代图书管理系统,则面临图书数据迁移、RFID系统对接、一卡通对接、门禁系统对接、大数据系统对接、统计系统对接等诸多问题,若考虑的不全面,工作周期会非常长。

4.技术保障工作必须与图书馆专业相结合。如图所示,金字塔模型中,技术保障工作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处于基层地位,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和决策。

图书馆的技术保障工作的特殊性在于:要紧密围绕读者服务进行工作的统筹,技术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软硬件技术,而且要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甚至对学校的特色专业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知道读者的需求在哪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针对开发。例如,开发具有行业高校特色的航空类自建数据库,不仅要理解图书馆收藏文献的特点,还要根据行业特点设置关键的检索点,以提高检索效率和使用效率。

三、技术保障工作的瓶颈

想要做好高校图书馆的技术保障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出现空有一身技术,但找不到问题切入点,或者熟悉具体业务,但技术能力无法达到要求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一个长效的针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机制就格外重要。例如,我馆对技术保障人员进行了图书情报学方面的培训,并经常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方法。对于普通馆员,技术部门会定期将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分享出来,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在软件应用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四、結语

本文以中航大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为例,简要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技术保障工作在图书馆发展不同阶段的策略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技术保障工作提出的挑战。在面向学科的办学理念下,技术保障工作从最初的设备维护、被动应用,到现在的数据挖掘、主动推送,进而利用统计数据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撑。也希望领导可以看到技术人员在学校发展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制定一个长期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龚笑寒.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中旬刊) 2018,(09),65-66

[2]李振波.大数据时代下云技术在图书馆数据存储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01),183

[3]王梦菊.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J].兰台内外 2019,(14),61-62+78

作者简介:苏万鹏(1979-),男,天津,本科,工程师,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技术保障部。

猜你喜欢
图书馆
图书馆
迷宫弯弯绕
迷宫弯弯绕
图书馆
图书馆里静悄悄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你会估算吗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