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中国诗词大会》模式,提升节气诗词活动式教学的实效研究

2019-09-12 07:21马晶晶
新课程·小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竞赛

马晶晶

摘 要: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作为研究个案,结合二十四节气诗词,探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创新之处对于开展小学生诗歌活动的启示,以丰富诗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积累节气诗词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变接受式为创新式、变被动记忆为自主独立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向开放性、创新性、探索性方面发展,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多元诵读;诗画互动;竞赛

一、二十四节气文化与诗歌教育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掀起了国人学诗、读诗、诵诗的社会热潮,我国传统诗词文化又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正说明我国的古典诗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开展古诗词活动式教学的新思路。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来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二十四节气诗词更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其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既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名篇佳作不可计数,在没有气象监测的年代,古代的诗人们能灵敏地从自然现象中感知季节的变化,在诗词中借景抒怀,于诗作中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生活场景与民风民俗。

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古诗词教育,能促进学生感悟节气的文化魅力,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文化涵养,进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节气诗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1.学生对于节气诗词学习缺乏兴趣

古诗词虽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识记。但由于古诗距今年代久远,学生在接触古诗词时,往往因为词句晦涩难懂而产生畏难情绪。此外,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缺乏普及,因而,机械性地背诵积累节气诗词,无疑是学生最反感的学习方式。

2.教师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在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填鸭式讲解”,学生则“被动式接受”;或者全程采用“问答法”,学生则“机械性应答”。在对诗词中的节气文化介绍时,教师一味讲解,稍显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学生除了记录笔记外,学生既感受不到诗歌的美,也无法领悟诗词中节气元素的文化魅力。

三、《中国诗词大会》对开展节气诗词活动的启示与实施策略

1.多元诵读,让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经典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大量诵读古诗词,尤其是有感情地诵读这些经典,学生不仅能够与古人对话,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同时增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场环节中,预备团、百人团以及主持人或以诗句作引,或诗以歌之,诗词文字之美,就在那铿锵有力的齐声朗读、那字正腔圆的旁征博引中,使我们为之震撼。

教学古诗词,要特别重视诵读,而读是有层次的。首先,在教学古诗词伊始,以教师的范读为先,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古诗词里往往会有学生不认识的生僻字、通假字等。通过教师的范读,一方面消除学生对古诗词文字读音的晦涩感与陌生感,另一方面,学生于字词停顿间,感受古诗词文字中的节奏美。如《桃夭》句式回环往复,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在多形式朗读中,学生能体会诗词的节奏美。其次,采用古诗新唱的形式,使诗以“歌”之,指导学生唱出诗歌的美感。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古诗新唱这一形式得到广泛传播。7岁女孩李尚容唱《春夜喜雨》,同样是7岁女孩谭心霈唱《笠翁对韵》、夏昆以吉他弹唱的方式将李白的《上李邕》演奏了出来,通过声调、节奏和诗的结合,将李白的壮志展现得淋漓尽致……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依韵而作,富有诗歌的音乐性。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搜集古诗新唱的音频资料,精心挑选简单明了的调子,与学生一起吟唱古诗。如,《新学堂歌》收录了20首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古诗词歌曲,歌曲大多一字配一音,符合童声特点,便于孩子学唱。诗言志,歌咏言,当诗词文字化为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愉悦,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情感,激发兴趣,还可以方便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古诗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简单易行,深受学生的喜爱,既减少了诗词识记困难,也促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诗画互动,让孩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对王维诗歌与绘画艺术的评价被广泛地应用于诗歌评论中。由此看来,诗与画,不分家,都具有相通的艺术情趣。

《中国诗词大会》将“诗画合一”的美学追求应用到了节目中,选手根据现场图片抢猜诗句。其中康震老师在比赛现场以简笔图画出题,用鲜明的色彩與简单的线条组合表现意象,传达诗歌的意境。如在表达“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画面时,先勾画出三间茅屋、青草,再用寥寥数笔画小孩卧着的腿,当画出一半莲蓬时,选手们就猜出了正确答案。简易明了的画却让广大观众感受到古典诗词美的意境。儿童思维以形象具体为主,容易被色彩鲜明、形象直观的事物吸引,形成第一印象。因此,借鉴节目的形式,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在读诗时敞开心扉去想象和感受,加入诗画互动中来,用最简单的线条与色彩,呈现诗歌背后的画面。

惊蛰过后桃始华,在与学生初读诗人张志和的作品——《渔歌子》时,我以“画”为切入点,请学生边读边圈画诗歌中的景与物,学生很快就能圈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圈画后,请学生课堂作画,用最简单的“火柴人”画渔翁,用最利索的线条勾勒景物,并且只需为自己认为全诗最美之景或最突出之物配色。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用4分钟左右便完成了一幅《春季渔翁垂钓图》,并且在后面讨论“渔翁为何不须归”“驻足的诗人此时怀着怎样的心情”环节中,学生兴趣盎然,津津乐道。此外,在巩固复习、检测诗词背诵时,我精心设计“画中藏诗”环节,以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整首背诵古诗词的积极性。有了前面诗配画的铺垫,《渔歌子》的诗歌意境已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在复习阶段的猜谜环节,学生能快速地调动头脑中的形象记忆,并化作抽象语言,猜对诗名背出整首诗词。通过诗画互动,以加入想象铺展画面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翻译讲解,使学生得以与画中渔翁对话、与旁观的诗人对话,既能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背诵诗歌的效率,又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诗人的心情、诗歌的主旨。

3.依托竞赛,激发孩子学诗的情趣美

《中国诗词大会》创造性地将我国传统的诗词文化与竞技节目相结合,设计“绘画猜诗”“宫格游戏”“飞花令”等新颖的出题方式,创新了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增强了学习诗词的趣味性。“绘画猜诗”考查答题者对诗歌画面、意境的理解与感悟;在“宫格游戏”中,选手看到题目后需要迅速辨别一句诗,“飞花令”环节则需要调动答题者脑海中的“诗库”。独具创意的出题方式、紧张而又刺激的竞赛形式使优美的诗句变得有趣。

儿童时代是游戏的时代,以游戏为依托,有利于搭起儿童学习与生活的桥梁。丰富多彩的竞赛形式无疑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也为教师的课堂诗词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如组织班级的诗词大会活动,在活动前期,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教师结合节气,相机设定诗词大会主题,如设定“桃花”为春分节气主题词,以课下作业形式布置学生自行搜集主题诗歌、自行设计“九宫格”题目;在活动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开展“绘画猜诗”“飞花令”“宫格游戏”,各小组以抢答形式进行积分制“小组争霸赛”,最后评选出本场活动的“擂主”以及“状元、榜眼、探花”小组。依托竞赛游戏的形式开展课堂节气诗词活动,极大地动员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调动了学生积累节气诗词的积极性,在趣味竞赛中,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辨别能力、反应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终身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建立长效学习机制。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与内容,创新节气诗词活动的教学形式,让诗词教学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使学生从“要我背”变成“我爱背”,于活动中感受节气诗词的文化魅力,提升节气诗词活动式教学的实效,让节气文化在诗词活动中得以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编.中国诗词大会[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海艳.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17(10).

编辑 张佳琪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竞赛
竞赛书目推荐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我看竞赛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