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中华文化传递

2019-09-12 07:21曹莉
新课程·小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团团圆圆传统节日法治

曹莉

一、案例概述

《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主要通过中秋节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以及与中秋有关的诗句,感受中国人借月思亲的情怀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情节。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旨在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内在融合。针对时代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过有创意的生活。教学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助力。课堂上,我主要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激趣、风俗竞猜、演绎经历、十五夜话来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价值。

二、背景目标

(一)案例背景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既是世界观的教学,也是价值观的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观是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给予学生心灵的熏陶。本文将以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的第一教时为例来讲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中华文化传递之路。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的第四课。本课内容分为“我们这样过中秋”“中秋节,团圆夜”和“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三个栏目。栏目一主要从学生过中秋的方式与经验出发,借助阅读《古诗词中的月》这个绘本故事引导他们了解不同家庭、不同地方过中秋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栏目二通过呈现一则中秋日记,描述了家人期盼中秋节亲人团圆的心情和愿望,体会“中秋节,团圆夜”的中秋文化味道。栏目三则是中秋节话题的拓展,拓展到对秋天里其他节日的了解。

上海是一个通讯科技非常发达的城市,家家户户都拥有电话和手机,特别是微信视频聊天的使用,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的孩子感受不到古人的“相思之苦”,对于中秋节“赏月思亲”的文化更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设计能够在孩子的原有认知和教材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二)案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了解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法定节日,了解它的时间、名称的来历和文化内涵,借助多种途径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②初步了解我国各地的庆祝方式。

2.行为与习惯

能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

3.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资料交流、小组合作、图片展示、情境思辨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时间、名称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激发观察、探究的兴趣。

4.情感与态度

①感受身为中国人欢度中秋节合家团圆时的快乐和幸福感。

②体会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中秋节的团圆意义。

三、内容方法

(一)游戏激趣,引出主题

游戏活动最适合低年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二年级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游戏本身除具有娱乐功能外,还具有学习功能,因为游戏是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

猜谜语就是课堂教学游戏之一。本节课,我设计了“谜语猜猜看”的环节来引出秋天的食物,设计了“图片配配对”的环节,引出秋天的中华传统节日,凸显本节课的主题——团团圆圆过中秋。

师:我们开始猜谜语,大家准备好了吗?有奖竞猜,看哪一小组能得到大拇指奖章。

师: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我们这四个谜语的谜底分别是:玉米、月饼、花生和石榴。(图片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四种食物都跟哪个季节有关?

师:对了,这些食物都是秋季的“特产”。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秋季里的节日也特别多。想一想,秋天有哪些节日呢?(图片板书)

生:秋天的节日有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师:中国的节日有很多,但称得上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你们知道是哪个节日吗?

师:一起来回忆,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师:所以说,秋天里,最隆重的中华传统节日是________。

生:中秋节(板书:画圈)

师:谁能将中秋节的特色食物用线连起来?(学生板书连线)

师: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物。你们看,月餅是什么形状的?

师:月饼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团团圆圆过中秋。(板书:课题)

课堂成效: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清晰的导入会使学生迅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双方都很愉快。

(二)巧用教材,风俗竞猜

听故事或看故事是儿童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教材中的主、副版绘本以讲述式叙事为主,即通过绘画的方式讲述一个简短的故事。它以儿童生活中会遇到的事件为原型,以拟人化形象为主人公进行编排,能让儿童产生共鸣。

教材正版内容中,主持人说明性的话语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信息的能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就以教材中的主持人的所见所闻为主线贯穿教学的主体环节。

录音1: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王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你们能告诉我,每年的哪一天是中秋节吗?

师:一起来看一看日历吧。

师:谁能告诉王晓,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哪一天呢?

录音2:谢谢小朋友们,我知道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的__________。

师:中秋节至今已有1300多年,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录音3:小朋友们,我们国家地广人多,各地过中秋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课前,大家都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各小队讨论,说一说各地的人们是如何迎接和欢度中秋节的。

师:来说说你们的图片故事。

(上海、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四川、海外华人过中秋的特色)

师小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祖国各地庆祝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从人们眉宇之间的笑容中,我们能感受到团圆的幸福感是相同的。

录音4: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的古诗词中也有很多咏月思亲的佳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谁能来吟诵一首,借月抒情?

(李白《静夜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师:古时候,漂泊在外的游子常以描写月亮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一起来吟诵: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师:中秋节的诗友会必不可少,让我们也来当回小诗人,创作出你们小组的以中秋为主题的小诗歌吧。

课堂成效:以主持人王晓讲故事的形式,将教材主副版合理地整合起来,既开展了小组讨论和汇报活动,又开展了小型诗词大会,组织学生在读诗、品诗中感受中秋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即便课堂秩序稍有“混乱”,热情高涨之时有同学自编诗词,虽没有合理的逻辑,但也押韵有思想,值得肯定和支持。

(三)丰富经历,体验文化

善用生活化的实例,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和同学们谈心,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挖掘能为课堂服务的真实故事。

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就开始了解我们班级的孩子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家庭对中秋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过节的方式也各有千秋,有共性也有个性。于是,我便给过节经历和课本“中秋节,团圆夜”这个故事相似的同学拍摄了情景剧,帮助大家理解团圆夜的文化内涵。

师:一起来看,我们班的同学是怎样过中秋的。

(情景剧表演)

师:中秋节这天,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团聚和思念,都是中秋节的味道。瞧,王晓一家人正翘首以盼,等爸爸一起回家过中秋呢!

(课文数字故事)

师:现如今啊,我们国家很重视传承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2008年,中秋节被国务院定为法定节假日,为了小家庭的团圆放假一天。你们开心吗?

师:今天也是我们班级团圆的日子,曹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新鲜的月饼,我们也一起品尝月饼,欣赏中秋这轮美丽的月亮。

(配乐:《十五的月亮》)

课堂效果: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表达思恋的方式已经非常便捷。一个电话、一个信息就可以联系上自己思念的亲人,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古人的人文情怀。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中秋团圆夜”,更加深刻地理解中秋赏月思亲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情结。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运用多媒體技术创设情境是道德与法治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策略。合理使用音乐和视频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社会背景简单化,能把特定年代的社会意识形态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和共情。

(观看MTV《十五的月亮》)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宁静的夜晚”之思念,写了故乡情结;“你坐在婴儿的摇篮边”,写到了愁之思绪;“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写到了月亏与月盈之关系;“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则在更高层次上,用圆月与勋章的隐喻象征,道出了子弟兵与人民共同保家卫国的辩证思想。)

师:是啊!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全和幸福,多少中国人民子弟兵远离亲人,驻守在边防哨卡;为了我们能安心读书,吃饱穿暖,多少社会建设者在中秋节这一天,仍然奋战在工作的第一线。

师:从大家的眼神中,曹老师看出,你们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即将到来的中秋月圆之夜,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祝福送出去呢?无论你想送给谁,亲人、朋友,还是你不认识的警察叔叔、环卫工人、快递员叔叔、医生护士……

师:谁先来表达你的祝福?

师:看呀,白鸽飞来了!让我们把自己的祝福写在信纸上,让白鸽帮你送信吧!(视频出示白鸽飞翔的动画,并请小组长分发信纸。)

课堂效果:同学们沉浸在《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曲创设的情境中,感动于子弟兵和人民保家卫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之中。同学们终于感受到,除了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还享受着这么多来自社会和各民族同胞之间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无私的爱。

四、案例成效和展望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应大力挖掘其文化基因,并以此为线索进行教学,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团团圆圆过中秋》为例,来讲述传统文化传递的方法。本课的设计始终以此为目标,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他们动起来、说起来,通过将学生的说、学、玩、做等充分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团团圆圆传统节日法治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团团圆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