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9-09-12 12:19牛虹燕
大经贸 2019年7期
关键词:金融创新农村金融

牛虹燕

【摘 要】 农村在农村脱贫攻坚、致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特殊的经济发展环境,农村金融发展并不充分,金融体系不健全、服务机构单一、非正规金融发展缓慢、覆盖网点少、金融环境不健全等问题突出。为了继续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和金融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 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创新

资本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金融发展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核心和基础,可以盘活资本,跨越时间和空间范畴,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化解风险,在农村脱贫攻坚、致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一直以来,由于农村社会固有的矛盾,加之资金缺口,征信缺失,供给与需求结构的错位,担保审核机制的缺乏等,现有的农村金融并不能满足农村地区农户和企业资金融通的需要,不能适应农村经济改革的步伐。

随着当前创新创业趋势的涌现以及地方政府的人才招引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中小微企业快速涌现,鄉镇企业、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农村发展模式渐渐摆脱以前靠天吃饭的单一农业生产模式,经济呈现出多样灵活的特点。在当前形势下,优化改善农村金融体制,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的金融运行模式和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系统的与农村经济需求配套的金融服务系统,显得至关重要。

一、农村金融供求分析

(一)需求方面

农村的金融需求特点主要为:一、农村金融需求的分散化。小农经济下的金融需求行为特征:周期短、额度小、用途不定、借贷零散。由于主要来源于亲友或民间间接借贷,缺乏抵押品,信用水平低,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缺乏有效管理。二、农村资金需求规模及服务要求提高。农村资金用途主要是两方面:提高生活水平和扩大生产建设。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性资金需求比例会越来越多,例如:住房、婚丧嫁娶、教育、医疗等行业。城镇化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政府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城市务工人员加入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小微企业快速涌现。这一现状使得农村地区对于资金需求的数量会不断增多,业务往来不断加大,业务服务需求也会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二)供给方面

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主要由以下两大部分构成:一是正规性金融机构。正规性金融机构是指其机构设置和相关金融活动要受到国家监管部门的约束和控制。该类金融机构目前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业保险机构五大部分。二是非正规性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包括典当行等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直接融资借贷行为。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其与正规性金融机构相比,由于少了监管和制度的约束和限制,交易流程短,具有高效便捷地特点。非正规金融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是对上述正规金融某些职能和服务空缺的填充和增补。

二、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金额投放不足,外流现象突出

由于农村金融生态不健全、农业经营风险高、农业经营主体抵押品缺乏、市场征信制度不健全,很多金融机构对于投放农村信贷的积极性不高。金融机构为追求利益和控制风险,往往将农村筹集的大量资金转移到机会多、收益高、风险低的大中企业和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地区有融资需求的农户、家庭农场所有者以及农村中小企业设置高贷款门槛。其次,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建设,大量政策优惠和资源倾向于城市地区,农村被迫处于边缘位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的资金配置相对匮乏。

(二)服务体系不建全,产品单一

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力度不足,产品服务单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针对农民生产性需求。对于消费性需求,种类较少,资信审核较为严格。同时,贷款额度相对较小,贷款期限短,金融支持范围窄,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农业专业化、乡镇企业扩大化生产。其次,金融服务还是趋向于传统的存款、贷款、转账汇款业务,保险、期货、信托、咨询等服务滞后甚至存在空缺。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少,中介服务匮乏。农村保险、融资租赁、农产品期货等金融服务缺位严重,资本的触角也还没有触及到农村地区。这不利于资金优化配置,阻碍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缓慢,问题较多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补充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缓慢,问题较多。首先,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资金规模少、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防御和抵制效能不足。其次,非正规性金融机构虽然资金借贷方便,但是利率较高,只能解决农户和企业短期紧急融资需求,不能为长期生产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监管不完善,非正规金融机构存在钻法律漏洞的风险,对农村经济稳定和安全存在负面影响。

(四)缺乏健康的金融环境

农村征信体制不健全,建设进程缓慢。由于金融机构对客户信用缺少全面准确的把握,信用辨别较弱,容易导致信贷“粗放”或“慎放”。一方面可能增加不良资产风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发挥资金对经济建设的支持推动力度。同时,农村地区社会信用文化欠缺,金融风险较高。我国农民法律知识匮乏,信用意识缺乏,对信用管理、信用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农村的赖账现象比较严重。这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多,资金管理成本加大,资金投放的意愿大打折扣。

三、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对策

为提升农村经济效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地区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与经济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推动金融创新

122.1首先,要大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争取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要通过详细划分客户市场,把握不同市场中农户和企业特点和融资需求,实行差别化的金融服务策略,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其次,要创新担保机制。担保作为农村资金借贷行为的关键环节,在农村金融建设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创新担保手续和流程,制定科学有效的担保核准和审批章程,依法有序的推进抵(质)押品范围的扩大,让更多的农户和企业者有机会受益。按照因地制宜、便捷多样的方式,创新担保模式,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缓解农业企业、农户抵押难、质押难的难题。第三,创新农村资金回流方式。政府应该发挥在农村资金回流的引导性作用,支持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服务农村的金融服务项目和金融机构提供适当的财政补贴和经济扶持,降低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出费用,提升承受风险的阈值,提高金融机构资金支农的意愿。

猜你喜欢
金融创新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