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残缺美的美学意蕴

2019-09-12 12:19王一宇葛妍子
大经贸 2019年7期
关键词:范畴

王一宇 葛妍子

【摘 要】 本文的探究对象是“残缺美”,故而应先从“美学范畴”入手一步步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辩证来看,“残缺美”的产生必定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本文主要是以主观原因为着眼点,着重分析由于主体先天生理感官的不同与所得的结论的差异。

【关键词】 残缺美 残缺 范畴 丑

一、从“残缺”到“残缺美”

(一)从“范畴”入手探讨“残缺美”。本文的探究对象是“残缺美”,拆分来看,所涉及的就是“残”“缺”“残缺”“美”这几个范畴。故而应先从“美学范畴”入手一步步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范畴”这一词源于希腊文的Kategoria,是指示、证明之意。后,中文根据《尚书·洪范》中的“洪范九畴”一词将其译为“范畴”。但何为“范畴”?中外学者都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中国学术界对它的界定首先见于1978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大全书》哲学卷中“范畴”条目。其后又有杨寿堪先生、成中英先生、汪子嵩先生的说法。杨寿堪先生把“范畴”局限于哲学范畴,相比于杨寿堪先生,我们认为成中英先生的观点更为全面一些,他将各层次之间的联系都包含于其中。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汪子嵩先生的观点;

“范畴”(Kategoria,Category)一词在希腊文中兼有指谓、表述和分类的意思。中文依据《尚书·洪范》中的“洪范九畴”译为“范畴”,表达了“分类”的含义,我们理解这一术语,应引入指谓、表达的意思。

而西方学术界主要以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范畴就是事物的普遍属性,是事物的共性。而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范畴主要指普遍性“概念”。

(二)残缺本身并不美[1]。“残缺”本身并不美,从“残缺”到“残缺美”经历了由客观到主客观结合的一个过程,即这个过程是由残缺事物本身而引发的欣赏者對美的思考,这种美感的产生是建立在客观事物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客观事物去谈“美”则是空洞的。同时,离开了欣赏者即主体,这种美感也是无法产生的,客观事物也只能是客观事物,无法成为人们的欣赏对象。一个残缺之物,在人们尚未发现它之前也只是残缺之态,但经人们发掘研究就成为欣赏者眼中的美的对象,此时,这种独特的美感—“残缺美”便形成了。本文主要从“主观感受”作为着眼点来讨论残缺美的成因。

二、“残缺美”同“丑”的区别

(一)“丑”的范畴。丑是美的对立面,是对美的一种否定,是引不起欣赏者审美体验甚至是会令人产生厌恶的一种形态。从客观上说,能引起欣赏者美感的遵循客观规律的形式就是“美”,相反,未按照客观规律所展现给大众的非正常形象以及不和谐(未遵循理性形式与感性内容的协调一致)的形式就是“丑”。从主观上说,实现自己的主观创作意图,遵循形式美的创作原则的就是“美”,相反,未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图或是未遵循形式美的创作法则的这些物品和作品的就是“丑”。从这些方面来看“丑”就是没有合规律的方向性偏离与无奈,是不合规律与不和目的的统一。

(二)“残缺美”与“丑”。残缺美虽是残缺,但残缺美不等同于丑,残缺美是由于残缺所引起的美感,是符合客观规律以及人的审美体验的一种特殊美感,这种美感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有客观原因(自然成因等),也有主观成因(技术成因、历史成因等)。虽为残缺之态,但总的来说还是美的。残缺可能会造成丑,但残缺美不等同于丑,也不会等同于丑,这是两种对立的不同的范畴,所带来的更是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感受。

综上,残缺美是遵循主客观创作原则的,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下形成的美感体验,而且,这种美感体验是由社会历史性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反之,丑就是违背创作原则,既没有实用性又没有审美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该范畴是不会引起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是违反形式美的规律而导致的外在的不均衡不和谐,是不能将其列入残缺美审美形态的行列的。

三、“残缺美”的主观成因

(一)残缺的主体看残缺美。对于残缺的主体来说,在看待、欣赏客观事物时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的缺陷与不完美。这里所说的“残缺”指的是主体本身的生理缺陷,在审美活动中,主要是依靠视觉与听觉这两大感官,生理感官的缺失会导致主体难以完整的欣赏客观事物。在生理感官先天有缺陷的人,也就是残缺的人,他们在欣赏事物时,由于本身的不完美,使得他们在看待客观物体上便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不完整的认识也就是残缺。可对于残缺的主体来说,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只不过相对于健全的主体来说所得的结论不一样罢了。

(二)非残缺的主体看残缺美。非残缺的主体即健全的主体,也即没有先天生理缺陷的人。在非残缺的主体欣赏事物时,与残缺的主体不同,他们可以完整的感受客观事物,可以结合视听嗅觉多种感官来参与审美活动。我们通常所说的鸟语花香就是多种审美感官参与审美活动所得出的结果,在这里不单单只是视听两大感官,还有嗅觉与味觉的参与,将这些感官结合在一起才得以体会到“鸟语花香”的审美感受。

结 语

本文主要是从特定的两类主体来分析残缺所引起的美感的。由此,从主体角度入手分析探讨,可以简单得出结论,残缺美一方面是由本身就是残缺的主体眼中所体悟到的一种美感,另一方面是健全的主体在残缺的客观事物中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的主观能动性后所产生的美感体验。在这个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主体的不同,所得结果也不一样,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残缺主体的审美体验,而应遵循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地分析二者的差别与所得结论的差异,否则单从一个角度硬抓便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圈圈之中。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2] [苏联]奥甫相尼科夫B.A.拉祖姆内依.《美学简明词典》.商务印书馆.北京.1987.

[3] 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4] 杨寿堪《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5] 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余模范畴中的余倾斜预包络和余倾斜挠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
美术范畴的工艺美术综论(下)
由三角范畴的Recollement构造其心范畴的Recollement
w-模范畴上的2个函子及其应用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