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思考

2019-09-12 07:32张洁婷
新课程·中学 2019年8期

张洁婷

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悠久的历史里面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在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能很好地完成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文化素养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在新课标的改革和深化之下,教师要认清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出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让其深入学生的思想之中。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节。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走进初中语文课堂,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以奠定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使其从心底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初中语文课堂,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基石。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应该呈现一种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现在的教育现状来说,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将其镌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让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二、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课堂的具体策略

1.教师要确定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确定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只有确认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地位,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人文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也要求教师本人要具备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对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师要深入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优秀道德品质,将其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课文,展开思考,从中得到领悟,得到教育。

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深刻的了解,教师可以趁此机会让学生去阅读《论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际的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课外走向课堂

有的语文课文,直接选择了古代的名著或是古代的诗歌,这些古人所写的文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还沉淀了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教师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地向学生挖掘课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观念和思想,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做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一篇古代的诗歌,其中蕴含了很多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和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安排给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三顾茅庐》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刘备求才时的虔诚,还有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阅读《三国演义》,真正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3.强调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方法,和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确定以德树人的基本方针,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该和学生展开良好的互动,及时明白学生的心中所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互动,在课堂下也要产生互动,例如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理解,强調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且主动地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语文课堂正好可以作为一种有力的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华.以情促学,学中生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8(30).

[2]陈冠生.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2).

[3]周凯.试论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1).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