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痤疮散外敷与火针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的疗效比较

2019-09-13 01:54徐光镇刘继洪李可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火针痤疮中药

徐光镇, 刘继洪, 李可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疾患,本病在青少年中有相当高的患病率,一项对1 567名青少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痤疮患病率为45.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5.9%,女性患病率为44.3%[1]。本病患者多数为青年人,由于就业和婚恋的需求原因,患者对自身的容貌、形象要求较高,而颜面部因痤疮留下的瘢痕,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和形象,对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本院皮肤科运用三黄痤疮散(为本院多位皮肤科和药剂科专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来的外用中药制剂,具有良好的消炎止痒、凉血解毒的作用)外敷与火针2种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痤疮,均收到良好疗效。本研究拟明确和比较2种中医特色疗法的临床疗效,从而为痤疮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临床证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和皮肤科就诊的120例湿热蕴结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火针组,每组各60例。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①青春期发病,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多呈对称分布。②皮损为毛囊性丘疹、脓疱、黑头粉刺,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严重者出现紫红色结节、囊肿、脓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瘢痕,皮损处常伴皮脂溢出。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辨证为湿热蕴结证。症见:皮肤油腻,丘疹脓疱红肿热痛,或有结节,口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和辨证标准;②参加本研究前1个月未接受其他任何相关试验,并停用与痤疮相关的治疗手段;③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能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损伤、严重感染等疾病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职业性痤疮、药源性痤疮患者;④对三黄痤疮散中的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⑤不能耐受治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

1.5治疗方法

1.5.1 中药组 给予三黄痤疮散外敷治疗。用法:患者清洁面部后,取三黄痤疮散(由佛山市中医院生产,制剂产品批号:1171801;主要成分:黄芩、白芷、硫磺、冰片等)药粉适量用清水调成糊状,然后搽在患处,待15~20 min后用清水洗去,每天1次。

1.5.2 火针组 给予多功能火针治疗。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痤疮点上,不挤压,让脓等分泌物自然流出。治疗后48 h之内严禁沾水。每周治疗1次。

1.5.3 疗程及注意事项 2组患者均以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注意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海鲜、韭菜、香菜等食物,少吃或避免吃辛辣刺激及甜腻食物,禁止用手挤压局部和禁用刺激性化妆品。

1.6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6.1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临床疗效。②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包括皮疹脓疱、口臭、颜面油腻、尿黄4项。0分为无症状,2分为轻度不适,4分为中度不适,6分为重度不适。③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分级程度的变化情况,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4]及《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修订版)》[5]中Pillsbury分级法进行分级。Ⅰ级:仅有粉刺;总病灶数<30个。Ⅱ级: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总病灶在31~50个之间,局限在面部。Ⅲ级: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结节;分布广泛,总病灶在51~100个之间,结节<3个,发生于颜面、颈部、胸背部。Ⅳ级: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病灶数>100个,结节或囊肿>3个,发生于上半身。④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6]的变化情况。其中,得分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提示轻度抑郁,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70分以上提示重度抑郁。得分越高,抑郁状态越严重。⑤比较2组患者随访1个月和6个月的复发率。⑥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痤疮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经治疗后,超过90%皮损消退,临床症状消失,无新发皮疹;显效:经治疗后,60%~90%皮损消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新发皮疹;有效:经治疗后,30%~59%皮损消退,症状有所好转,偶见新发皮疹;无效:经治疗后,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见减轻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统计方法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中药组60例患者中,男23例,女37例;平均年龄(25.04±3.82)岁;平均病程(15.05±2.93)个月;痤疮分级[4-5]:Ⅰ级8例,Ⅱ级32例,Ⅲ级15例,Ⅳ级5例。火针组60例患者中,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龄(24.93±3.75)岁;平均病程(14.53±2.16)个月;痤疮分级:Ⅰ级9例,Ⅱ级31例,Ⅲ级16例,Ⅳ级4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痤疮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0%,火针组为98.3%,组间比较,2组疗效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n(p/%)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皮疹脓疱、口臭、颜面油腻、尿黄等证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等级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痤疮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痤疮等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s,s/分)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等级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acne grading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p/%)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中药组对SDS评分的降低作用优于火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SD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x±s,s/分)

2.6 2组患者随访1个月和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表5结果显示:随访1个月和6个月,2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7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丘疹顶端如刺状,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又被称为粉刺。粉刺是痤疮的最早期状态,随着炎症和感染的发生,逐步进展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西医认为,痤疮发病机制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管角化过度、异常菌群和炎症发生有关[7]。西医治疗痤疮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①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药,如维A酸类、α-羟酸类。②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药,如过氧化苯酰、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③抑制皮脂分泌的抗皮脂溢药,如锌制剂、硫化硒等。④抗雄性激素药,如雌性激素类、螺内酯、西咪替丁及丹参酮等。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且较易反复[8]。

表5 2组患者随访1个月和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acne recurrence rate during the follow-up for one month and 6 month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n(p/%)

本病属中医学“肺风粉刺”、“面疱”等范畴,中医文献中有关痤疮的记载甚早,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痤疮为“皶”,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有面疮、酒皶、皶等多种称谓,曰:“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币币然也。”“饮酒热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轻者皶疱。”《素问吴注》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皶,织加切。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腠当寒,脂液遂凝于玄府,皶刺生于皮中,俗称粉刺。痤,疖也,内蕴血脓,形大如枣者。”痤疮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热外袭、湿热蕴结、痰瘀互结、冲任失调、肾阴不足等,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加之现代人饮食多肥甘厚味,故而临床患者以湿热蕴结者多见。三黄痤疮散由黄芩、白芷、硫磺、冰片等组成,其中黄芩用量最大为君药,《神农本草经》云黄芩可治:“诸热黄胆,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黄芩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适用于各种皮肤炎症、粉刺、痤疮、面疱、湿疹等,是治疗性美容的常用药[9]。白芷可消肿排脓生肌,鼓舞中阳、升清举陷,常用治疮疡肿痛,是中医中药美容领域应用最多的一味中药[10],《千金面脂方》、《玉容散》中制作美容面脂的主药均为白芷。硫黄酸、温,外用解毒疗疮,用于治疗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冰片辛、苦,微寒,《本草纲目》云其可:“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可发挥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消痤止痒、散结消肿、凉血解毒之功,使气血通畅,邪有出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11-12],黄芩苷可通过拮抗雄性激素对皮脂腺细胞的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速清除囊肿型痤疮内死亡细胞、菌体等,从而改善痤疮预后[13]。亦有研究表明,白芷中含有的光敏性活性物质具有活血化瘀、增加光敏的作用[14]。

我科运用多功能火针治疗痤疮10余年,积累了一定经验,效果良好[15-16]。多功能火针原名“多功能美容针”,常用于治疗各期痤疮、雀斑、黄褐斑、扁平疣、痣等各种皮肤问题。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根据中医学火郁发之的理论,通过“以热引热”,助火以行气血,温煦五脏,强壮阳气,鼓舞正气。研究显示,火针具有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7],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白细胞数量和吞噬功能,以及高温灭菌的作用,可有效加速创面愈合[18],提高机体修复能力及免疫力[19],还可通过热刺激与针刺的机械刺激使毛囊口和囊壁打开,有效排出皮脂炎性物,继而加速炎症的消退[20],而且火针治疗痤疮安全无瘢痕形成[21]。本研究借助火针火力强开外门,驱内热火毒之邪外出,使邪有出路,从表而解,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组和火针组总有效率均超过9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黄痤疮散治疗痤疮疗效显著,与火针疗法疗效相当;治疗后,中药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火针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均能有效降低湿热蕴结型痤疮患者皮疹脓疱、颜面油腻、口臭、尿黄等证候评分(P<0.05);治疗后,中药组和火针组对痤疮患者的程度改善疗效相当(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均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痤疮程度,改善患者的病情(P<0.05)。国内有研究[22-23]显示,63.1%颜面部痤疮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痤疮患者抑郁水平的改善也成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组与火针组均能降低痤疮患者抑郁状态(P<0.05);治疗后,与火针组比较,中药组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更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三黄痤疮散相对于火针而言,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无痛的优点,减轻了患者对火针的畏惧心理,患者心理压力较小,依从性较好,治疗的接受度较高。此外,随访1个月和6个月,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20%,表明2种方法均具有愈后不易反复的特点。

综上所述,三黄痤疮散外敷与火针疗法均能明显改善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痤疮程度,改善患者因痤疮带来的抑郁状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因现代生活节奏快,部分患者因为学习工作等常不能坚持来医院治疗,使临床治疗痤疮的依从性和效果大打折扣。相比火针疗法,三黄痤疮散使用方法简单,可自行在家使用,易于坚持,对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火针痤疮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神奇的火针疗法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