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细读教学实践的思考

2019-09-16 02:40胡建华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摘   要:语文教师利用文本细读,不仅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本意义,还能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本文结合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了教师在文本细读中所要把握的“度”与“法”,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给其他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师专业水平

作者简介:胡建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道横店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112-03

什么是“文本细读”?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技术,文本细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想要上好每一节课,语文教师的第一步就是要阅读课本教材,教师利用细读文本来实现对文本准确而透彻的把握,从而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文本细读的“度”呢?语文教师如何借用文本细读来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呢?笔者将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来谈谈文本细读的“度”与“法”。

一、把握深度,找准年段知识点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作者写了什么内容,却忽略了对文章语言形式的赏析。实际上,作者运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文本,更值得教师重点解读。

1. 巧妙设计导语,吸引学生“走近”文本。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的教学为例,有位教师对林清玄散文的解读就非常细致、非常精彩。在导课环节,该教师这样描述作者林清玄:“林中小溪的‘林,清清浅浅的‘清,有点玄的‘玄。有人说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林中小溪一样‘清清浅浅,表面上一读就懂,但是仔细品读,却又有点儿玄妙。”这样的描述,不仅让学生很快记住了作者的名字,而且对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适当地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教学就仍停留在低年段,导致教学的“缺位”,这就是一种“度”的把握。教师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各个年段的知识点与训练点烂熟于心,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相应的教法与学法。

2. 质疑扣疑解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问,并不是要从学生嘴里掏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促使学生去阅读、去思索、去体验、去发现。教师设问也是有技巧的,以三年级下册“盘古开天辟地”的教学为例,有位教师就紧扣文眼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是怎样使这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的?请用波浪线将故事中自己认为具有奇特而合理的想象划出来,再读一读!”这一设问,既把神话故事“奇特大胆、想象合理”的特点凸现出来,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朗读的兴趣。教师设问时,学生也会抛出问题,教师能否接住,又能否让问题的答案回“家”?这就需要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例如,在“盘古开天辟地”四、五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接住学生的话题:“混沌不分的天地原来是由盘古一个霹雳大板斧劈开的,难怪叫‘开天辟地!作者的想象真是奇特啊!好一个‘开天辟地,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种‘惊天动地吗?”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开天辟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来体悟这种“惊天动地”,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这种“问题回家”的策略,就是语文教师必须磨炼的基本技能。

3. 适时安插训练,帮助学生“浅出”文本。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安插训练,帮助学生“浅出”文本。如《二泉映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强烈的情感,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回顾盲人音乐家阿炳的一生经历可谓是历经挫折,请大家试着想一下他在生活之中还会遇到那些困难与不幸?”学生通过想象交流,明白了双目失明的阿炳既要克服失明带来的诸多生活不便,还要经历世俗眼光对其不公正的待遇。在写话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将各自的感受进行整合,一方面使学生的自我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样的设计,不是比从字面上理解或者空谈大道理更有效吗?

二、驾驭广度,选准细读切入点

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应该是词语,词语是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因此,教师要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状态,保持对文本语言高度的警觉与敏感度,努力挖掘隐藏文本中一切可利用资源。

1. 挖掘细节法。以“和时间赛跑”的教学为例,第三自然段是文本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不仅要关注文章本身,还应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内容的。教师可以围绕“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一层一层抽丝剥茧、不断推进。教师还应抓住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进行引导:“林清玄的爸爸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昨天,再说童年,最后说外祖母的一生呢?如果我们把爸爸说的那段话改过来,先说把外祖母的生命带走了,再说把爸爸的童年带走了,最后说把作者的昨天带走了。这样行吗?”在与文本、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后,敏感的学生就会马上得出爸爸的意思是想先说短的时间,再说长的时间,昨天比童年短,而童年比一生短。此时,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昨天是不是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过去了?我们自己童年的时光也是在一点点地流逝了,悄悄地,很多人的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时间啊,就这样无声无息且无情地把所有事物带走了,而很多事物也就一去不复返了……就算是現在上的课,也终究会慢慢地被时间带走。”带着这样的理解,学生再来读这段话时,就会有别样的感触。

2. 品读玩味法。以三年级下册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不深入解读文本,不找准细读的关键词,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就很容易理解成写景诗。只有经过细读的教师才会准确地抓住“晓出”和“映日”以及荷花的品性,对此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感悟诗人杨万里对好友林子方的眷恋与祝福之情。从“晓出”到“映日”,送行时间长,表达了一种依依惜别的送别情。诗人不是简单地描述不与四时同的西湖,而是以花叶传情来表达自身与林子方之间的就像莲叶和荷花一样相互映衬的、永不分离的友情。作者也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祝愿林子方像莲花一样清廉、正直。这样,这首送别诗的真正内涵就凸现出来了。而有的教师没有细读文本,只在品读的过程中一味强调景物的美,偏离了诗人的初衷。

3. 捕捉留白法。诸多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空白”的情况,授课教师如果能抓住教材独具匠心的“空白处”,并巧妙创造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那么,学生在提升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丰富自身个性的体验与感悟。以“童年的小花狗”的教学为例,有位教师就巧妙地抓住了文章的经典留白,并对其进行了富有情趣的补白练习。第十自然段的教学巧妙之处不仅体现在句子补白练习上,还体现在生动、直观、感人的多媒体画面上。“王大爷消失,小朋友也逐一消失,热闹的大街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这样的画面一出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情绪都一下子变得低落起来。回想王大爷在时的热闹场景,曾经围在王大爷摊前的孩子们自然会对王大爷产生一种留念之情。于是教师让学生进行补白练习,思考挽留的话语、祝福的话语。但此时“我”却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一旁默默地望着他,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省略号就隐含了作者所有的情感,省略的是“我”的诸多“舍不得”……可見,只用“眼睛”细读文本的方法是无效的,用整个“生命”来细读文本的方法才是有效的。

三、掌控温度,选准细读切入点

语文教学是门“唤醒”的艺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想“方”设“法”挑起学生想读的欲望,调动他们内心的情绪,使之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最终让文中蕴含情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

1. 诵读点燃情感。文本细读以“读”为先,正所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既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制造多种多样的机会,又要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熟读深思。以“与时间赛跑”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为例,教师是这样把握温度,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的:第一,“很不错,你们能解谜出这个结果,十分不容易。那么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来读这一段话吧!”第二,“时间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把人的一天带走,把人的童年带走,把人的生命带走了。相信你再重新读这段话时,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吧。”第三,“你已经通过朗读走进了爸爸的心,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读出爸爸所想要表达的含义吧。”同样的内容,经过教师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引导,能不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吗?能不将情感最细致地表现在充满激情的声音上吗?

2. 体验支撑情感。文本细读还应使学生揣摩文本中的人物情感,达到“静心品言语,情感填空白”的境界。以“与时间赛跑”的教学为例,读写结合的训练是让学生体验作者情感的最好手段。教师让学生动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就会更加紧密。教师要把第一次练笔安排在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之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五、六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对于时间的认识。这种感性的读写结合,既是对“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永远都不会回来了”的个性化理解,又是对课文五、六自然段的写法迁移,教师要把第二次练笔安排在拓展林清玄的写作人生之后,让学生和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升华自身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认识,这是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悟与升华。两次写的训练,都注重以体验来支撑情感,堪称神来之笔。

3. 评价内化情感。善于对学生运用评价性的语言也是教师一项重要基本功,教师精准而恰当地运用评价性语言,能使得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具有人文气息。教师的评价调控语言,既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又得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以“盘古开天辟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评价语,“你的朗读铿锵有力,似乎让我们听见了那霹雳巨响,感受到了盘古的力大无比。”“你的朗读舒缓有致,似乎让我们看到天地分离的神奇,感受到天的轻而清,地的重而浊。”这样的评价语,不仅使学生牢牢地把握住文章的关键词,还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合理展开想象,从而加深对部分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妙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好文本细读的深度、广度与温度,找准年段知识点,选准教材切入点,点燃学生情感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而稳固的落脚点,教师也只有在这样的锤炼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参考文献:

[1] 王菘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言语之途[J].福建教育,2006,(2A):19-21.

[2] 王中敏.朴素之美——听张祖庆老师的《和时间赛跑》有感[J].语文教学通讯,2010,(30).

责任编辑   胡甜甜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