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叙事画“简述”的选题思路

2019-09-16 07:35徐琦
锋绘 2019年7期
关键词:选题

徐琦

摘 要:我国古代叙事画有大量的题材,叙事画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单幅画面单个情节的图像,出于作图者的主观想法或画面有限的原因,不得不对情节进行筛选,留下最恰当的选题。苏武牧羊图作为典型的单幅单情节叙事画,内容的选择上有其正当性。本文就苏武牧羊图的例子讨论单幅画面情节叙事画的选材思路。

关键词:简述图像;持节牧羊;选题

叙事画,是叙述一则故事或图解一个事件的绘画图像,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画、人物故事画,题材来源于真实故事、神话、民间传说。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这种仅为了场景展示、审美性极强的画作不同,是为了表现故事的情节,观赏性不大。叙事画相比文字记载能够给人更直观的印象,可以更直接的表现文字内容,对文字的记载进行补充。

叙事画在我国古代拥有广泛的题材及庞大的数量,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汉代的画像石。然而自宋朝始,徽宗热爱作画,宫廷画家的社会身份有所改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徽宗的审美意趣,影响了当时艺术风格的标准,画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在题材和表现技法等方面,都自然而然倾向其艺术趣味。文人艺术创作的主题逐渐向自然山水转变,叙事画受到的关注就越来越少。在艺术专业领域中,这一领域直至近些年才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苏武故事中,能够表现爱国忠义之情的并非只有苏武北海牧羊这一个场面。但纵观后世画家表现苏武故事的画面上,皆是杖节放羊的场景。为何单单苏武牧羊的叙事画流传的最为深刻广泛,苏武牧羊成了苏武本人的形象写照,而苏武的其他事迹却没有在画纸或者其他图像媒介上得到更多的传播?本文以苏武牧羊图为例,从艺术创作方式与文献记载着手,讨论单幅叙事画在画面创作上选题的思路。

1 简述型叙事图像

在叙事画创作的过程中,一般有三种方式来选择绘画创作的内容:“简述”、“详述”、“综述”。其中用的最多的便是“简述”,“简述”就是选取故事最重要的情节表现在一幅画上,例如本文讨论的《苏武牧羊图》,“详述”是将故事的始末用多幅情节场景较为详实地表现在观众面前,如画像石《孝子郭巨》,以多幅多情节展现故事的全部;“综述”是在单个画幅中将多个情节呈现,如敦煌莫高窟尸毗王本生故事画。后两种方法可以阐述一个故事的大部分情节,而第一种却只能从一个故事中选出一个场景来表现出整个故事,在画面的表现上就有了更多的要求。既要能够用简单的情节表现出来,也要能够让人联想到这个人物的身份,所涉及的故事或传说。

2 苏武故事选题的思考

苏武的故事在《汉书.苏武传》上有记载:天汉元年时,苏武奉命以中郎将身份持旄节出使匈奴,不料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朝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期间匈奴单于多次威逼利诱苏武,让他投奔自己,苏武多次坚定拒绝,后被匈奴遣送到北海边牧羊,并威胁他只有公羊生出小羊来才可以放他回朝。苏武明知是借口却依然不为所动,守节不屈,只是每日拿着汉武帝赐他的使节,牧羊时便摸着使节上的穗子,时间久了旌节上的穗子也脱落了,只留下一根光秃秃的竹竿,但苏武依旧不肯向匈奴投诚,他离开了汉朝十九年才被救回去,回去的时候手里还紧握着那根代表朝廷的掉光了毛的旄节,回朝时满城人都出来迎接他,感动于他的坚毅与忠诚。

苏武出使匈奴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其忠义之心的场景不仅有“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最经典的场景,还有“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媪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苏武认为出使表示友好,却丢了朝廷的脸面,失了气节,便拔刀自刎以死明志、单于看中苏武的高贵精神想将威逼其投入麾下,将苏武扔在地窖中不给吃喝,苏武依旧拒绝投降。这些皆可体现苏武抱节守志,不屈不饶的精神,但并没有类似苏武自刎或苏武啮雪的创作。

3 苏武故事选题的代表性与区别性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在图像上简述苏武的故事,必然要具有代表性和区分度。代表性的图绘不可避免“图略于文”的现象,单幅情节不能够表现故事的始末全部,因此创作时必然要有省略掉的部分,也有非要留下的部分。被遗漏的部分不会在图像上得到直接表现,但也不意味其可有可无,这个画面必然要具有代表性,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引导人联想到其它没有表现出来的的部分。而区别性,就是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能够和其它的题材区分开来。这就意味着在创作之初就要避免在内容上的重复,苏武引刀自刎的情节在感情上充满忠义之心,但在画面的表现,上很容易与项羽乌江自刎的题材重合。从后世创作苏武牧羊图的内容来看,一个满头白发、衣衫破旧的老人佝偻着身子,手中握着朝廷的旌节,或坐地沉思,或站立远望,身边围绕着一只或两三只长角的公羊。在画面表现上不易与其它的题材有所冲突。

4 苏武“持节牧羊”选题的确立

名宦祠祭范忠贞公文上有一段:“析睢阳之齿,断常山之舌,牧苏武之羝,击朱批之笏,义胆忠肝,上有以薄星辰、贯日月,帝心震悼,宠褒异遣官谕祭,至一而再”;二度梅全传第十九回有诗云:“卧雪吞膻不拜降,几番告雁把书传,手持符节存忠孝,恨牧胡羊十九年。”;《后汉书张衡传》云:“苏武以秃节效贞。”;留存至今的苏武庙两边挂着的联句上有“十九年身老羊群杖节不移匈奴事,三千里书传雁信生还犹是汉廷臣”。山门上有马子静的联句“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幾人到此悔封侯”等,从这些句子中都可以看出,苏武最深入人心的经历,便是他手握着代表朝廷的掉光了毛的旌节,在海边日复一日放羊,坚决不向匈奴投诚。因此,苏武的形象在文献记载当中就有了一定的模式。提到苏武就会将他与“牧羊”联系在一起。

苏武之“节”,不仅是他手中握着的那根竹竿,已然成为一种“节操”、“志节”、“气节”的写照,司徒鲍昱曾直言耿恭:“节过苏武”;光武帝对伏隆之父伏湛说“隆可谓有苏武之节”;凤凰池中有“然而苏武之节无愧于前,洪皓之守媲美于后,千秋所重,万古同钦”。此处的“节”大多用来比较苏武的美好品德,是苏武十九年忠贞不渝,持节不屈的气节。

竹“节”与气“节”,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相互呼应,使得苏武持节的画面具有了爱国、信念坚定的含义。

苏武牧羊时,匈奴“使牧羝,羝乳乃得归”,颜师古注有:“羝,杜羊也,羝不当产乳,故设此言示绝,其事若燕太子丹乌白头、马生角之比也”。公羊生小羊如同乌鸦白头马生角一样是不可实现之事,苏武为了不向匈奴投降,十九年呆在海边牧羊,显示自己坚持斗争的精神。在精神意义上反而更使人关注。且苏武出使匈奴,离开汉朝十九载,“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最好的光阴都留在了人迹罕至的海上,苏武被关在地穴中“卧雪吞膻”只是一段时间,放羊却有十九年,相比之下放羊的选题更加能够引起重视。

5 结论

作为简述型叙事画,苏武牧羊图的选题,是在基于省略了原故事次要的情节上,既要能够在画面上避免与其它作品的相似,表现出苏武事迹中最经典的一幕,具有代表性。又要能给人以留白、思考、联想的空间,具有辨识度。在创作意义上能够体现他不屈不挠的气节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我国古代单幅单情节叙事图像的数量非常之多,而相比起“详述”、“综述”叙事画,简述型叙事画更加简洁明了,但另一方面,创作时受限于很多外在因素,无法将故事所有的场景一一表现出来,就必然要用到“图略于文”的方式,在画面的表现上对选题进行适当的选择,选题要能够使观者易于辨认、继而对这个情节进行联想,且不与其它题材雷同,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故事中最高潮的场景进行表现。

参考文献

[1]刘晨.中国图绘叙事传统及当代意义[J].文艺争鸣,2017,02.

[2]选自《汉书》.[汉]班国著,[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

[3]张玉勤.明刊戏曲插图本“语—图”互文研究[J].南京大学,2011.

[4]闫有喜,张尚忠,苏武山上苏武庙[B].中国道教,2013,03.

[5]袁宏/校注.周天游.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6]范曄.后漢书(百衲本).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

[7][清]烟霞散人校注.中国经济,2011.

[8]应劭,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10.

猜你喜欢
选题
本刊2023年重点选题
2022年重点选题
《探求》2022年重点选题方
2022年重点选题
2023年重点选题
2022年重点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