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视角下区域式精准扶贫研究

2019-09-16 05:51孙巍冯星徐彬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异质性

孙巍 冯星 徐彬

摘要:采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2009—2015年,利用基尼系数、贫困指标对中国区域性贫困现状进行测算,引入收入分布变迁因素,从均值、方差和残差三个维度对贫困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异质性效应对东中西部地区贫困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贫困人口难以继续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脱贫攻坚主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均衡和增强异质性资本积累来实现;中西部地区不仅能够继续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还可以在促进区域公平的同时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完成脱贫攻坚。

关键词:收入分布变迁;贫困分解;精准扶贫;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9)05-0070-0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同时区域性脱贫攻坚难度存在明显差异,影响2020年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非完全的消除贫困,而是将贫困控制在不影响中国经济正常运转的范围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并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相统筹。中国扶贫开发至今40年时间,国家扶贫战略从区域扶贫到县域扶贫再到村域扶贫的推进对解决国家贫困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区域瞄准式扶贫是穷人利用扶贫资源的有用的“利器”[1],因为农户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主动响应扶贫政策来增加自己的收入[2],但是区域性开发扶贫可能存在瞄准偏差[3],并且在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拉大背景下,区域开发扶贫在缩小区域间差距的同时也加大了区域内部不均衡[4],同时在区域性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下,贫困人口出现反弹,2003年多出80万贫困人口,因此提出更加细化和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就更加必要[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扶贫工作提供了脱贫攻坚的准则,更好地解决了扶贫过程中瞄不准、扶不到位的问题。汪三贵等(2015)提出精准扶贫是弥补经济下滑和经济差距扩大所导致的减贫效应下降而采取的必要措施[6]。但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贫困境,由于县扶贫办、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扶贫逻辑及目标不同,因此在精准识别时很难做到精准瞄准[7]。同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问题把握不准确,扶贫资源配置“内卷化”问题严重,而要解决“内卷化”问题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调整资源配置基本方向,从顶层设计我国精准扶贫资源配置政策[8]。除此之外,从2003年精准扶贫战略提出以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正处于精准扶贫中期阶段,扶贫过程中扶贫矛盾逐渐显现,扶贫难度更大,扶贫道路更艰巨,但是也是拓宽思维与认识深化的阶段,因此在中期阶段应加强精准扶贫研究,全面提升和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开辟精准扶贫新阶段[9]。

目前,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将全国居民脱贫政策一概而论,会造成部分地区居民脱贫效果不显著甚至出现返贫风险。因此,应先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而针对区域性居民贫困现状进行脱贫政策研究,并结合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更精确更迅速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居民贫困确实有所下降,但是随着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势必会阻碍贫困减少[10],如何改善收入分配将成为降低中国农村贫困的关键[11],而不同收入构成对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贡献程度不同。上述研究从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视角研究贫困的变化趋势,忽略了居民异质性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将居民异质性因素考虑进贫困指数分解会加强分解结果的精确性。随着收入变化,收入分布的形态、位置和延展性等方面也随之出现变化,笔者将这种变化称之为收入分布变迁,主要由均值效应、方差效应和残差效应构成[12-13],残差效应主要反应异质性(受教育程度、制度等)引起的收入差异化,因此引入收入分布变迁因素分解贫困指数会更加全面,分解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这一分解思路,利用家庭微观大样本调查数据首先采用基尼系数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状况,进而通过FGT贫困指数构建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现状及变化趋势,发现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均衡状况和贫困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和贫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基于此,笔者进一步对贫困指数FGT进行分解,引入收入分布变迁因素,从收入增长、分配和异质性三个维度对贫困变化趨势进行测度,实证研究收入增长、收入分配和居民异质性对不同区域贫困变化趋势的作用效果,进而针对不同贫困状态结合精准扶贫战略提出切实可行的区域性开发式精准脱贫路径。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笔者选取2009—2015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家庭微观大样本数据进行研究,该数据库目前包涵15个省份的调查数据,分别是北京、上海、云南、浙江、重庆、陕西、广西、贵州、黑龙江、湖北、河南、山东、江苏、辽宁和湖南。但是由于2009年和2011年调查省份较少,笔者主要选取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和贵州9个省份的数据为基准,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主要包括辽宁、江苏和山东,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主要包括广西和贵州。该数据库是由中国预防科学院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共同调查整理完成,数据库样本量大,调查持续时间长,并且包含大量的收入数据,笔者采用的收入数据均以2015年不变价进行平滑调整,选取2011年最新贫困线2 300元作为贫困标准,进而对中国居民收入变化和贫困现状进行细致描述。

由图1-图3可知,我国居民收入密度状态由单峰形态转变为双峰状态,中等收入群体明显降低,高等收入群体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15年居民收入密度主要集中于中低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说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同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密度分布呈现明显差异,东部地区贫困人口密度明显低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密度最高,并且中西部地区贫困线明显接近于第一个收入密度高峰,说明我国中西部居民贫困规模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异质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市场契约设计及其治理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