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龟报恩故事新解

2019-09-16 03:31崔德胜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儒教比较佛教

崔德胜

摘  要:日本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和中国志怪小说《搜神后记》中都有龟报恩的故事。《日本灵异记》上卷第七篇《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与中国陶潜《搜神后记》卷十《白龟报恩》两则故事在情节、结构、文学描写手段等当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方面说明日本灵异记它受到了搜神后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景戒对日本本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体现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对两则故事进行细致对比研究基础上,揭示造成差异性的文化原因和文化背景。笔者认为《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受到了《白龟报恩》的影响,本文浅析中日两国两则龟报恩故事的异同并从佛教、儒教等文化背景重新解读两则故事的差异性。

关键词:龟报恩故事;比较;佛教;儒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引言: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就比较频繁,佛教就是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此外,中国志怪小说等非佛教的文化作品也传入到了日本。在佛教文学传入日本的背景下,佛教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影响。在佛教文学的影响下,私度僧景戒为宣扬佛法著《日本国现报善恶灵异记》,简称《日本灵异记》,劝人向善,宣扬因果报应。为了宣扬这样的教理,作品中还收录了些动物报恩故事,在众多报恩故事中,龟报恩故事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正如许多学者所讲,日本动物报恩故事受到了中国志怪小说的影响。

本文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中日两国两则龟报恩故事进行对比,来分析两则故事的异同并深挖该类故事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从而,探讨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以及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影响。为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以龟报恩故事来揭示日本灵异記对中国文学接受的某一个侧面,也同时分析故事变异的情况,从文化背景、创作目的等角度来揭示这种文学接受和变异的原因。

一、先行研究

关于龟报恩故事的研究有一些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研究。徐志红在《日本灵异记》龟报恩谭考—以中国“毛宝白龟”传说的比较为中心一文中,通过对两则故事的情节比较考察了两则故事各自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关系。他认为:“带着奇异谭性格的中国的‘毛宝白龟等龟报恩谭在流传到日本后,与当地的风土、文化渐渐地相互融合、变形,最后在景戒宣扬佛教教义的编撰意识下演变成了现在所见的版本[1]”。王晓平在《佛典 志怪 物语》一书中通过对中日两国龟报恩故事的分析指出:“中国文人对佛经故事的利用,模仿的痕迹多比较隐蔽;与此相比,日本的佛教徒便没有那么多顾忌,有拿来就用,广为普及的倾向。当人们把神话变为神幻怪异故事之后,伴随着虚构的扩展,不同民族和时代的因素便渗透进去[2]。”

二、中日两则龟报恩故事梗概以及异同点

《日本灵异记》上卷第七篇《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大致讲的是弘济法师因为救龟而得到现报,其故事内容如下:

禅师弘济者百济国人也。当百济乱时,备后三谷郡大领之先祖为救百济遣运旅。时发誓愿曰:“若平安还、为诸神氏造立伽蓝。”遂免灾难。即请禅师,相共还来。造三谷寺,其禅师所造立之伽蓝,诸寺道俗观之共为钦敬。

禅师为造尊像上京,卖财既买得金丹等物。还到难破之津时,海边人卖大龟四口。

禅师劝人买而放之。即借人舟,将童子二人,共乘渡海。日晚夜深。舟人起欲,行到备前骨岛之边,取童子等掷入海中。然后告禅师曰:“应速入海”。师虽教化,贼犹不改。于是发愿而入海中,水及腰时,以石当脚,其晓见之,龟负之矣。其备中海边,其龟三领而去,疑是放龟报恩乎。

于时,贼等六人,其寺卖金丹。檀越先过量赎,禅师后出见之。贼等慌然不知退进。禅师怜悯,不加刑罚。造佛塔,供养己了。后住海边化来人。春秋八十有余而卒。畜生犹不忘恩,返报恩。何况义人而忘恩乎。

陶潜《搜神后记》卷十写的是《白龟报恩》的故事,其内容如下:

晋咸康中,予州刺史毛宝戍邾城。有一军人,见于武昌市人卖一白龟子,长四五寸,洁白可爱。便买取持归,著瓮中养之。日渐大,近欲尺许。其人怜之,持至江边,放江水中,视其去。后邾城遭石季龙攻陷,毛宝舍予州,赴江者莫不溺。于时所养龟人,被鎧持刀,亦同自投。既入水中,觉如坠一石上,水裁至腰,须臾游出。中流视之,乃是先所放白龟,甲六七尺。既抵东岸,出头视此人,徐游而去,中江犹回首视此人而没。

两者故事都是某人救龟之后,人有难之时,龟回来报恩,最后通过某种方式得到了好的报应,都是把人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整体情节是一致的。但是两则故事在细节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笔者借用寺川真知夫采用过的情节比较法,将两则故事情节现列表1如下:

以下笔者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故事的差异性。

第一、两则故事主人公出门原因不同,《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的主人公是为造佛像而出门采买从而遇到海贼,这样的出门原因的设定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而《白龟报恩》故事主人公出门的原因则是因为战乱,是在战乱中受到白龟的报恩而保命的故事。两则故事出门原因不同的设定就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奠定了不同的基础。

第二、从故事的主人公身份来看,《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的主人公是弘济法师,而《白龟报恩》的主人公是一名军人。不同的主人公身份和前面一样,也关系到后面情节的展开。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之后故事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弘济法师这一佛教中人角色的设定,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故事必定和弘扬佛法有关。而军人角色的设定则是为作品之后因为战败而逃亡遇难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第三、从故事的设定地点来看,《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的地点是大海,而《白龟报恩》的地点是江,这和两国地理环境差异相关。《白龟报恩》故事发生时间是东晋,东晋王朝在江南地区,江河比较多,那时的中国位于长江附近,是一个大陆国家,而且也反应出来中国当时真实的战争地点。而日本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本就不同,江河这样的背景地点对日本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在故事的设定背景上就一定会出现不同,这并不能否认景戒吸收了中国志怪小说的灵感,只是在借鉴的时候,更换了故事发生的舞台,为了让本国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融入了本土地理环境。

第四、从动物和动物的遭遇来看,两则故事都是龟,并且都是被人捕获而被卖。《白龟报恩》故事中的白龟,在中国古代来看,龟本身就是一种祥瑞,带有着比较神秘的色彩。王晓平在《佛典 志怪 物语》一书中也提到过,早在殷商时期,龟甲便是占卜的用具,龟这种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便不能不带有神圣、神秘的色彩;龟背的纹路,不但是吉凶祸福的征兆,而且似乎决定了我们生存的土地的面貌[3]。

第五、从人类施恩来看,《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是人类把龟买来直接就放生,而且当夜弘济法师就得到福报,受到龟相救而保命。日本故事的设定体现了现世现报,这与作者的创作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白龟报恩》故事中,人先把龟买来当宠物养,龟长大后放生。这为后来龟报恩也提供了铺垫。

第六、再从人类遇难来看,《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故事中遇到海贼被困在海上,而《白龟报恩》故事是军人战败而逃被困在江上。而且《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故事中遇难时并没有害怕,而是在教化海贼,教化海贼不要作恶,在劝导无果后发愿入海,最后被龟所救,这些细致的描写也都是在为了宣扬佛教的现世现报的教义,以及弘扬了佛法的力量。

第七、《白龟报恩》故事中这样描写龟离去的情节:既抵东岸,出头视此人,徐游而去,中江犹回首视此人而没。白龟这一举动与人类无异,体现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受到儒教思想的影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知恩必报的灵龟形象。而《赎龟命放生得报所助缘》这样描写龟离去的动作:其备中海边,其龟三领(颔)而去,疑是放龟报恩乎。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佛教对于生命的认知,生命是平等的,龟和人等众生是一样的,体现了一切都是生命深刻的佛教观。佛教认为畜生与人是生命的平等體,六到轮回,众生平等。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到日本,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等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八、故事中最后又提到了弘济法师发愿,也是在宣扬佛法的力量,在最后提到弘济法师活到八十多岁,并劝诫大家相信佛法,相信因果报应。体现了景戒创作此故事的初衷,这个故事的创作是具有很大宣扬佛教的目的性的。

三、结语

古代社会还未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人们对于善恶是非的评判,通常是根据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来衡量的。受儒家思想影响,人们崇礼尚德,追求仁爱之心,懂得知恩图报。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森严的阶级关系,人和人之间都是不平等的,白龟作为畜生皆知报恩,有恩必报,更不用说受到教化的人类。白龟报恩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以上,对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的两个龟报恩故事进行了多角度细致的比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两则龟报恩故事情节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中日两国文化思想根基、作者创作目的等都有差别。《白龟报恩》故事体现出该故事受到了中国传统道德标准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本灵异记》则是景戒为了宣扬佛法,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思想占据着故事的主导地位。文学的变异取决于不同民族文化语境、创作目的、作者身份等诸多因素。本文为我们今后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许会有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志红 《日本灵异记》龟报恩谭考—以中国“毛宝白龟”传说的比较为中心. 2011年 第6期

[2]王晓平《佛典 志怪 物语》印中日三国龟报故事之异同.

[3]景戒 《日本灵异记》[M].中田祝夫,校注.东京:小学馆,1975.

猜你喜欢
儒教比较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图书易学与儒教建构:喻国人思想研究
佛教艺术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