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与现代性的人格困惑

2019-09-16 03:31杨志伟陈光伟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浮士德现代性

杨志伟 陈光伟

摘  要:《浮士德》被誉为西方现代人的圣经。主角浮士德在不断追求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中所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被总结为“浮士德精神”,其深刻体现了现代人的特征。与此同时,浮士德在面对重重难题所展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是以理性、启蒙为基础的现代性精神的核心要义。

关键词:浮士德;现代性;人格困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2

《浮士德》被誉为西方现代人的圣经。这部长达 12111 行的诗剧,是德国的文学巨匠歌德(1749—1832)结合当时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各领域新旧力量碰撞十分激烈的社会现实,历经64年创作完成。它来源于德国民间传说,描写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矛盾丛生的背景下,不断思索人生意义,追求社会理想生活的探索之路。主角浮士德关于人类困境的范式,关于人性发展的悖论被称为“浮士德难题”,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困惑;其在不断追求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中所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被总结为“浮士德精神”,其深刻体现了现代人的特征;与此同时,浮士德在面对重重难题所展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是以理性、启蒙为基础的现代性精神的核心要义。因此深刻剖析《浮士德》,将有助于我们强化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现代性的理解。

一、现代性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现代性的形成

“现代性”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与各个领域的概念。利奥·施特劳斯在《现代性的三次浪潮》[1]中认为,现代性是一种世俗化了的圣经信仰。所谓世俗化就意味着当圣经丧失了信仰的意义,或者说是萎缩之后,依然保留着具有圣经起源的思想、感受、习惯。他指出,现代性是通过与前现代思想的断裂而出现的,其历史起点“是对存在(the is)与应当(the ought)、实际与理想之间鸿沟的不满。”

马基雅维里打响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第一枪,掀起了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其政治哲学可以归结为四点:第一,关注“事实性的、实践性的真理,而非幻想”;第二,人们事实上如何生活,而非人应当如何生活;第三,“质料(人民)是可以改造的”,推翻了命运轮,启发了历史的动力;第四,自然本性,“人是万物的尺度”。现代性的第二次浪潮是从卢梭开始的。如果说“现代性第一个浪潮的特质是将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以及设想自然必需披上作为单纯人工制品的文明产物之外衣。”那么“这两个特质就成了卢梭批判的靶子。”卢梭对现代性提出了三个问题:现代性的发展是平面的还是历史的;现代性的动力论判断是什么和现代性的本质是什么。他注重历史化的过程,主张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他看到了“恶”的历史作用,提出了“科技越发展,人的道德越堕落”的著名论断。并提出了现代性就是一堆矛盾,就是“二律背反”。现代性的第三次浪潮则与尼采有关。“卢梭让我们面对自然这一方与市民社会、理性、道德、历史这另一方的二律背反”“第三次浪潮构成它的对一种生存情绪的崭新理解:这个情绪更多的是对恐惧与灼痛而非和谐与平静的体验。”这一次浪潮是对理性的颠覆与解构,它既是西方现代性发展的顶峰,也是现代性发展的结束。是后现代思想的萌芽。[2]

(二)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现代性有哪些特征?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定论,但学界普遍认同的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有五个:即重科技、重理性、强调主体性、偏爱宏大叙事和世俗性。而其核心特征则是矛盾性,即“二律背反”:利用理性精神,在反思和自反中取得进步,永不停滞地追求新生事物。以“浮士德精神”和“浮士德难题”贯穿始终的《浮士德》通过理想与现实间的不断穿梭完成了对古典的继承和对现代批判,并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

二、浮士德精神与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一)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以人类的前途、命运为关注的核心点。宗白华先生曾谈到: “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这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3]具体说来,“浮士德精神”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永不满足于现实的成就,永远追求理想和真理;在各自困难和障碍面前,通过不断的批判与反思辨明前进的方向,通过不断地实践来检验真理、调整理想,并最终摆脱困境实现人类的自我救赎。

(二)浮士德精神与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浮士德》写出了现代人现实的无奈,更写出了现代理性宿命式的悲哀:理性赋予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精神世界,但同时也开启了人类无法停止的追求。一方面,由于拥有理性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实。永远在追求未来,但未来总是一直幻象,因此追求之人必然感到失落和孤单;另一方面人类对未来的渴望永远受物质世界牵引,每一次超越都不过是唤起更高的追求。浮士德就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写照:既乐观又迷惑,既沉着又冲动,既理性又神秘。浮士德对现代性的意义、对现代人自身理解方式的意义被斯宾格勒恰如其分的评价——现代人即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所面临的困境也正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始终在有限与无限间挣扎。在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真理之间始终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鴻沟,无论是浮士德还是现代人,真实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始终是困惑他们的问题[4]浮士德永远在追求却始终无法达到终点。他的一生都在有限与无限的困境中徘徊。[5]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相信上帝,开始用科学标准审视一切事物,但有限的生命同样依然制约着现代人可以探究的深度,人们依然没有摆脱有限与无限的困境。

始终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困境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矛盾,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会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一方面,由于拥有理性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实,永远在追求未来,但未来总是一直幻象;另一方面人类对未来的渴望永远受物质世界牵引,每一次超越都不过是唤起更高的追求。浮士德每一次的理想实现都是理想的破灭。从相对的角度来看,这个理想世界是现实的,从绝对角度来看,它是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6]

始终在欲望与道德见挣扎。现代性的第一次浪潮将人的欲望从道德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从而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力量,但同时正如卢梭评价的“科学和艺术每增长一步,人的道德就会堕落”。从浮士德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歌德清晰地展现了当人类寻求自身欲望的同时也深深地被道德所限制。[7]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然欲望”和“道德律令”。他强调道德和欲望之间的困惑无法避免的。道德依靠人类理性,是通过控制人类欲望来实现的;相反,欲望体现了人类的動物本能,欲望的宣泄是对道德的反叛。因此欲望与道德是相对的。这是浮士德必须面对的困境,也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困境。

三、《浮士德》对现代性的反思

追求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肯定和追求,这是浮士德的现代性典型特征。但更为深刻的是浮士德展现了对这种具有主流的现代精神的批判与反思,“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8]《浮士德》与现代性从源头上是一致的,透过主角所呈现出的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关注与忧虑,在解决困境难题时所展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路径,无不扣紧了现代人最敏感的神经。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对其内涵的解读正如现代性概念内涵本身一样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广阔、更宽阔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参考利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现代性基本读本》P157-167

[2]参考张雄教授《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研究》课程笔记

[3]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6.

[4]高全喜 . 浮士德精神:在上帝与魔鬼之间[M]. 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26.

[5]丁蔓.王琳.解析浮士德的现代人困境[J].外语教育研究.2016(1):54

[6]余匡复 .《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41

[7]歌德 . 浮士德[M]. 杨武能,译 .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80.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4.

猜你喜欢
浮士德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浮士德》(书影)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书影)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古诺的《浮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