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族群特色资料库数字化建设研究

2019-09-16 13:04黄立丽
数码世界 2019年7期

黄立丽

摘要:族群特色资料是研究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族群认同和族际边界以及构建和谐乡土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在信息资源日益数字化的今天,建设贺州数字化族群特色资料库,可以提高族群“地方性知识”的共享度、充分发挥其在当下社会的多维功用。

关键词:特色资料构成 数字化特色资料库 贺州族群

族群资料是反映族群渊源流变、互动融合,族群经济、文化传承等文献资料,蕴涵着丰富、深刻的人文意义。它对研究地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统一与全球化语境下,统一固然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但从另一方面也毁灭了文明的多样性;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更给世界文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所以,矫枉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弊端,就是重视和重新挖掘“地方性知识”。提高这些“地方性知识”的共享程度,发挥其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对传统与现代的调适作用。以期在现代文明重组和充满审美的氛围的语境建构中,使族群“地方性知识”得到阐扬和庚延。因此,利用族群特色资料建设数字化资料库显得迫切而现实。

1贺州的人文地理与族群

贺州市辖两区三县即八步区、平桂区富川钟山和昭平县地处湘、奥、桂三省交界处,属岭南地区,古为百越之地。

贺州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秦汉时期开始设郡治归属中央。建置以降郡治地方与属地多有变化,如贺州,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临贺、封阳县,今贺州市北部属临贺县,县治今贺街镇,“千年古镇”因此而来。今贺州市南部的信都、铺门、仁义等乡镇属封阳县,县治今铺门镇。三国吴黄武五年(226),置临贺郡,郡洽今贺街镇,今贺州市东北部的桂岭、开山、大宁等镇置建兴县,县治今桂岭镇。又如昭平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桂林郡,县地属之。汉初90余年,县地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武帝平定南越,置苍梧郡,辖临贺、猛陵等县。历史上贺州属岭南地区,宋之前原住民以土著为主,宋元后汉人、瑶人开始迁入。由于历史原因,明代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移民群,其中包括镇压瑶民起义的兵壮人也留守境内。这样,各族群间不断交往、互动、融合,逐渐形成了贺州多族群分布格局。当下汉族就有本地人、客家人、铺门人、信都人、鸬鹚人、都人、民家人、保庆人等,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瑶族又分为盘瑶和土瑶。由于贺州各族群的渊源历史、母文化基因、族际交往对象、所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其富于“地方性知识”、有族群特征的历史人文事象。

2贺州族群特色资料构成

2.1族群文艺。贺州族群以聚落的形式居住在一定的地域,由于区域性的生态、社会、人文等环境及族际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生成了富有族群标记与地方性特征的乡土文艺。族群文艺一般以自然的“亲子相传同宗相传”的口头传播形式最大程度地保持着文艺的原生态。

在族群内传承的文艺有:各族群关于其先祖的传说、地方风物传说、民间故事、民谣民歌、儿歌等,如铺门人的茶姑调,客家人的山歌、哭嫁歌鲤鱼歌鸡歌等富川平地梧州瑶的蝴蝶歌留西拉咧和嘞嘞嘿红头瑶的呀来嘿、讲歌、衣呀喻;过山瑶的跟声瑶歌;土瑶的劝酒歌;本地人的哭嫁歌还有族群宗教祭祀活动的仪式歌等舞蹈有捉龟舞、盘王舞和长鼓舞等。这些族群文艺极少文字文本,即使有也很难保全其原生态。因为其一,书不尽言。在口語中存在大量无法以文字或符合转写的元素,就是族内人转写也同样面临困境。其二,言不尽意。传承人在述演时缺乏具体的语境和场域,很难传达出其间的意蕴。所以,现有的文字文本起码造成了对本文的两次偏离,一是语境和场域元素的缺失造成的第一次偏离。二是语言述录距离造成的第二次偏离。实际上在族群文艺文本提取的过程中,信息就在不断遗失。因此,在收集族群文艺文本时,应在适时的语境和场域充分利用现代音视频技术手段,还原族群母语声和述演人在表述或演唱时情感动作所传达的“肢体语言”,尽管也存在一定的失真性。

2.2族群风俗。贺州这片热土处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地带,地属岭南。先秦时期即有古道越萌渚岭而达楚境,成为广西较早接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地区之一。约宋代以降,一些族群陆续迁入并与本地土著不断接触融合,形成了多族群分布格局,族际间的和谐互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族群文化。神兽麒麟尊就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证。

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生话方式和独有的生活状态,所以在贺州,就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各族群既和睦相处又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其中蕴含的民俗事象摇曳多姿,如节日类:本地人的开年节、人丁节、开春节、牛节等;瑶族的花炮节、鸟仔节、求苗节、盘王节等婚嫁类;本地人、客家人、瑶族及壮族习俗差异较大.服饰类:本地人、客家人、过山瑶、土瑶、壮族各具特色;禁忌类:瑶族一律禁食狗肉、农历二月初一禁下地劳动、禁鸟节、四月初八禁用牛耕地(牛王生日)、五月“分龙日”禁挑粪桶;汉族禁忌颇多,中元节忌夫妇回娘家过节,同胞姐妹忌同年出嫁.孕妇忌吃狗肉、忌钉钉子,忌公鸡对面啼、乌鸦头上叫等。祭祀类:客家人、本地人、瑶人祭拜祖先及诸神的习俗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是族群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各族群历史文化积淀的心理折射,反映了各族群的审美、宗教和祈福心理。

2.5族群谱牒。各族群历来珍重“木本水源”,尤其是自己的祖根。几乎每个族群都有家谱不仅材料丰富且甚翔实。其内容大致有:谱名、谱序、递衍、谱论与恩荣、先祖遗像等,可谓是家族的一部辉煌史,是研究家族、族群的重要史料之一,欲考族制、组织法、父母两系遗传、人均寿数等问题,除谱书别无他途资料可取。因此,丰富的谱书资料,对从事考古学、历史学、遗传学、人口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具有其它史书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多族群聚居的格局,使贺州家族谱书异常丰富。每个族群由不同的姓氏家族组成,每个姓氏都修撰有家族谱书。如铺门人就有:罗姓族谱、黎姓族谱、陈姓族谱、梁姓族谱、覃姓族谱、吴姓族谱等。因族群、家族的源流、语言等因素不同,同姓不一定同宗,譬如陈姓家族就有“本地陈”与“客家陈”边界之分。 由此形成了贺州丰富的谱书资源,据不完成统计,有一千多部族谱。此外,家族先祖的碑刻也记载了家族的来历、人丁等情况。这些谱牒可以弥补档案史料的不足,针对区域性史学、社会学、人口学、遗传学等问题的微观研究,在谱牒中都有着大量详细的记载。所以,有必要对各种谱牒的加以收集、整理和研究。

2.4族群口述史。族群口述史,是以收集口头资料来研究族群历史的一种方法。从某种角度而言,口述史是重视下层民众的历史产物,因为在文献中极少记载下层民众的心理和活动。贺州族群主要聚集在乡村、且交错复杂,要研究他们,就必须借助口头资料或口碑。

多族群分布格局,使得各族群既相对独立而又接触互动,逐步形成了清晰的族群边界。孤立而封闭的族群,没有比对,就无所谓“边界”。正是不同族群个体间的接触互动,使他们意识到了本族与他族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自我认同的边界,同时又强化了这种“边界”意识,如有的家庭操三四种方言进行单语单向交际,就是“边界”的潜意识化。女方不愿学男方语,男方人不说女方话,各操自己的母语交际也无妨碍是常事儿。因此,收集族群口述资料、族际交际史料,包括族群先祖发源资料、迁徙落籍口述史料、先祖通婚口述资料、先祖分支口述史、先祖与他族交际口述史、族群接触融合顺同化或逆

同化口述史,尤其是少数民族南乡镇壮族十六兄弟落籍开荒口述史、鹅塘镇盘古村壮族汉化、沙田镇桥头村壮族汉化口述史、土瑶先祖艰辛迁徙的“水老鼠”歌等,它们是研究贺州族群发展史与族群交际史的重要资料,是对文献记载缺失的补充。更是研究族群接触互动、交往融合的鲜活史料,对当代族群乃至民族和谐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5族群语言。族群渊源流变、人文地理环境、族際交际对象、族群区域地位等因素影响,使语言产生了社会变体,形成了贺州丰富的语言方言资源。

贺州堪称“语言金三角,族群大家庭”。乡土村落间有的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言语不通,有的是一村一家多语异彩纷呈。语言呈现出单语、双语或多语点状分布特征。汉语方言有:本地话(一种粤语次方言)、客家话、铺门话、都话、湘语、巴佬话、开建话、梧州话、钟山土话、保庆话、阳山话、黄姚街话、鸬鹚话、标话、桂柳话等。客家话又分为长乐、河源、河婆声;少数民族语言有壮语、瑶语。这些语言不仅是族群文化的传承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蕴涵着族群的人文精神、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以及体察世界的方式,是挖掘、解读族群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研究语言、语言接触不可缺少的“活态”资源,如铺门话的鼻韵尾的元音化、内爆音的地域过度特征等,都是语音学中“踏破铁鞋无觅处”例证的活态存在,对研究语音演变和语言接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族群语言进行“活态”的保存,也利于保存其蕴涵的文化信息。

2.6族群建筑。建筑反映了各族群的堪舆、审美、功利等因素,又由于各族群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不同,建筑带有鲜明的族群印记。如:瑶族居住在大山,材料就地取材多为杉树及杉树皮,建筑为干栏式;本地人较早居住在肥沃平地,生活比较富庶,多为二进式青砖瓦房。雕梁画栋,将耕读文化、福祉文化以及山水文化表征其上。现存的有黄姚古镇、龙井古村、龙道古村、竹园古村和白石古村等。其典型代表黄姚古镇建筑,布局结构依山傍水。姚河蜿蜒穿过,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律动之美。恰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可谓是天人合一的人居的典范。而客家人早期进入贺州,因土客纷争,建筑多为方形围屋。“九井十八天”是其结构突出的特点,内连通成一体而各单元又相对独立,外墙有枪眼用于防御。

此外,族群的祠堂建筑也各有特色,如贺街古祠堂建筑群、铺门古祠堂建筑群,桂岭镇竹园陈氏祠堂、白石于氏祠堂,沙田镇龙井张氏祠堂等族群建筑积淀了族群朴素的生态观、审美观和功利主义,是研究族群建筑艺术、人居建筑史不可多得的建筑文本。

2.7族群人物。每个族群都有其核心人物,不管是神话的或现实的。这些人物都对族群个体的精神生活起到感召或干预作用,引领族群个体的精神道德向善美发展。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瑶族中的龙犬、平地瑶中的刘娘、古城贺街浮山的陈王等。现实中的人物,可分为历史人物和族群英烈。历史人物在族里大都勤耕苦读卓有成就,如林作楫、毛自知、林勋、于式枚、张廷辅等,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社会,乡村也不例外。因此,耕读文化在乡村社会广为传承。这是中国几千年“文脉”不断的根源。族群英烈,这些先辈在国家民族危难的时刻诚守儒家‘修身治国齐天下”的理念,为了大义,身先士卒,为国捐躯。如抗战阵亡、剿匪牺牲的烈士。不管是苦读者抑或捐躯者先辈的事迹都成为了重要的族本德育资源,遗存在族群的历史记忆之中。在当下乡村“知识无用论”思潮泛起之时,发掘、弘扬族本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其“亲和力”效益,对激活族群青少年的心理内驱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收集和挖掘族群特色资料时,应以客体主位者的身份,忠实于资料的原生性。只有保留了资料的族群差异特征,即族群性的“文化文本”,才会减少其资料的信息遗失。我们的目的就是挖掘这种族群的、地方性的知识,以期在“现代文明重组和洋溢着审美氛围和美好境界的建构中,得到庚延和阐扬”。

3数字化族群特色资料库建设内容

数字化族群特色资料库建设应成为市级族群特色资料库馆藏保存、开发利用、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科普展示的核心、服务社会的主要窗口与平台。所以,数字化资料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初步建成数据中心的网络、存储、服务器、平台软件等基础设施。建立涉及数字信息资源生产、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归档等全过程的功能全面的数字族群资料馆局域网。联通外网,建立资料信息共享网络,促进互联互通。通过安全保密系统,进一步扩大共享范围,向社会不同层次的网络用户提供不同开放程度的信息检索、资料查询、资料下载等信息服务。2.族群特色资料与数字产品建设,通过数字化、数据标准化、规模化整合等工作,完成族群特色资料库的各类纸质文献、音视频资料、谱牒图片、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等的数字化,完善族群特色资料库整合中的基础和综合类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维护和服务,完善数据更新技术,构建族群资源数据动态更新机制。3.建设族群特色资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贺州族群资料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利开发利用和服务社会。

4数字化族群特色资料库特点

当下许多公司相继推出了数字化工具,如北大方正的“Apabi”、书同文的“数码翰林”、清华同方的“TPi”等等,在电子出版、数字图书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迅速发展,为族群特色资料的数字化提供了物质和智力的支持。

族群特色资料从载体而言,大致分为纸型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声像资料、谱牒图片等,这些文献要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才能成为族群特色数字资料库的资源。因此,数字化族群特色资料库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储资料的,它本身不具直接可视性。因其数字化,需要借助一定的設备支持,如计算机、软件平台等。但它的优势在于:资料占用空间小,便于查询、更新、编辑与输出。随着电脑及其相关软件的不断普及,数字化资料的搜集与制作变得越来越方便。

当前,数字化族群特色资料库—方面在进行数字馆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建设,将大批相关的馆藏资料数字化。在“数字校园”工程中将进行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项目,大量馆藏族群特色资料珍品、孤本善本将被数字化,并通过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5结语

贺州数字化族群特色资料库的建立与开发,一者可以弥补族群特色资料数字资源库开发的不足。二者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料库的开发,不断发掘富于族群特色与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在数字化资料库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对特色资料的范围进行严格的界定,并对数字资料库的加工方法进行严格规定,才能使我们建设的数字化族群特色资料库真正体现其特色,并在构建文化、富裕、和谐的新贺州中,发挥其诸如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多维功能。

注释:

[1]覃德清:天人和谐与人文重建 漓江流域文化底蕴与社会发展的审美人类学探究[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P1 (1)

参考文献

[1](图书)唐择扶:贺州市志[M].广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2](图书)盘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志[M].广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图书)申远华:昭平县志[M].广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

[4](图书)韦洪宇:钟山县志[M].广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